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如何自己建立一個獨立坐標系,也就是假定一個坐標系。常用于因測區內沒有已知坐標系下的高級控制點,但要對測區進行測量的情況。
使用全站儀建立獨立坐標系操作還是很容易操作的。
總體思路如下:
1,在測區內埋設或者標記至少兩個相互通視的點作為控制點。
2,通過現場實測假定出這兩個點的三維坐標。
3,利用建立的獨立坐標系及控制點數據進行碎部測量。
具體操作步驟:
1,在測區內埋設或者標記至少兩個相互通視的點作為控制點。
這一步主要注意埋設或者標記的控制點要穩固,方便架設儀器,控制點兩兩之間距離適中且相互通視,選擇好之后進行編號。至于為什么要至少兩個控制點,主要取決于測區范圍大小或者任務精度要求。如果測區范圍不大或者精度要求不太高,一般兩個控制點即可,如果測區范圍比較大或者任務精度要求比較高,那么就需要建立三角網或者附合、閉合導線等形式的控制網。這里我以建立兩個控制點為例進行講解。如下圖:
2,通過現場實測假定出這兩個點的三維坐標。
測量出A、B兩點之間的水平距離和高差。具體方法:
(1)將A點作為測站點架設全站儀,B點作為后視點立棱鏡,對中、整平后利用全站儀的距離測量功能,即可測量出A、B兩點之間的平距(HD)、斜距(SD)、高差(VD),完成后將平距(HD)和高差(VD)記錄下來。
(2)交換測站點和后視點的位置,即將B點作為測站點,A點作為后視點。同樣的方法測量并記錄下平距和高差數據。
(3)如果兩次數據相差很大,說明某次測站存在問題,要重新測量。如果相差不大,就取兩次數據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數據。如下圖:
PS:測量兩點間的平距和高差也可以用對邊測量功能,這樣儀器就不用架在控制點上,但儀器盡量架在距A、B兩點距離大致相等,且旋轉角度不大于120度的位置(A、B、儀器三個點組成的三角形越接近于等邊三角形越理想)。
3,利用建立的獨立坐標系及控制點數據進行碎部測量。
經過以上操作,A、B兩點的坐標就假定好了,獨立坐標系也就建立起來了。這樣以來A、B點就成了已知坐標點,后期測量中就可以以它們的數據進行更多控制點的建立或者進行碎部測量了。
以上就是本人在實際中的一些經驗,獨立坐標系,一般用于小區域的作業,比如拌合站的建設,可以用獨立坐標系來規劃站內設備的布置方案。
希望對題主和看到的朋友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可以留言或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