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 :字面意思是瞞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謊言和偽裝向別人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而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動。清代無名氏將“瞞天過海”收進其所編《三十六計》中,并作為“三十六計”的第一計。“瞞天過海”的計策,古時人們早有使用,而“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形成,或與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貴征遼事略》中薛仁貴設計讓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關。
第二計 圍魏救趙
原指戰國齊國用圍攻魏的方法,迫使魏撤回攻趙國國都邯鄲部隊而使邯鄲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圍魏救趙,三十六計當中對齊,魏一場戰爭的解釋(參見桂陵之戰)。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于,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舍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第三計 借刀殺人
三十六計之借刀殺人出自孫子兵法,該計策是指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以逸待勞,多指作戰時采取守勢,養精蓄銳,讓敵人來攻,然后乘其疲勞,戰而勝之。原作“以佚待勞”。《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若未可入,則深壁高壘,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是指趁人家失火時去搶劫。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趁火打劫之計的使用,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趁火打劫之計的特點,就是利用時機,果斷地打擊對方。而此計延伸到現代社會的商戰之中,更是被多次巧妙利用,甚至曾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危機。
第六計 聲東擊西
聲東擊西,三十六計中的聲東擊西在現實生活中被提及的頻率非常高,它以假動作欺敵,掩護主力在第一時間擊其要害。聲言出東,其實擊西。聲東擊西之計,雖然早已被歷代軍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時必須充分估計敵方情況。方法雖是一個,但可變化無窮。
第二套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三十六計》中的第七計,原文為:“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本計計語出自中國古代哲學家(也有的稱為兵家)老子《道德經》第40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揭示了萬物第有與無相互依存、相互變化的規律。中國古代軍事家尉繚子把老子的辯證思想運用到軍事上,進一步分析虛無與實有的關系。
第八計 暗渡陳倉
暗度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作謂語、定語;比喻暗中活動。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陳倉,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是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中國典籍《史記·高祖本紀》:“……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近義詞:暗送秋波。常易誤作“暗渡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隔岸觀火”之計,是指根據敵方正在發展著的矛盾沖突,采取靜觀其變的態度。當敵方矛盾突出,相互傾軋越來越暴露出來的時候,可不急于去“趁火打劫”。操之過急常常會促使他們達成暫時的聯合,而增強他們的還擊力量。故意讓開一步,坐待敵方矛盾繼續向對抗性發展,以致出現自相殘殺的動機,就會達到削弱敵人,壯大自己的目的。
第十計 笑里藏刀
笑里藏刀是三十六計之一。該計策的最大特點就是運用廣泛,而且可以無師自通 . 笑容本是人類一種美好的表情,俗話說拳頭不打笑臉人,笑里藏刀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百試不爽的計謀就是因為他擊中了人性中最常見的弱點。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三十六計之一。僵:枯死。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后轉用來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出自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雞鳴》:“桃在露井上,李樹在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此計用在軍事上,指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或者敵優我劣的情況下,用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謀略。很像象棋中的“舍車保帥”戰術。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一把。
第三套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秘,意向不明時,切切不可輕敵冒進,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運動狀況再說。
第十四計 借尸還魂
借尸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死亡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為的勢力來達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調虎離山:設法使老虎離開原來的山岡;比喻用計謀調動對方離開原來的有利地位;“三十六計”中的一計。目的在于削弱對方的抵抗力,減少自己的危險。在軍事上指,如果敵方占據來有利的地勢,并且兵力眾多,這時我方應把敵人引出堅固的據點,或者把敵人引入對我方有利的地區,才可以取勝。在政治斗爭中,這一計用得最多,且亦漸神化。從其應用中可見,此計是一個陰險的謀略。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53回:“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擒:捉;縱:放。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此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挽弓當自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作戰時要先把敵方的主力摧毀,先俘虜其領導人,就可以瓦解敵人的戰力。
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還說:“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解決問題。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比喻乘混亂的時候從中撈取不正當的利益。出自三國演義中的故事。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從字面上可以看出,是一種圍困并殲滅敵人、特別是小股敵人的計謀。該計一般都還配合著其他計謀的使用,中國軍事家中,有相當多的人成功地運用過關門捉賊計,而且開、關都非常適時,非常的自如。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時戰國時秦國采取的一種外交策略。后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用于軍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后,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借口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優。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指桑罵槐,成語,亦作“指桑樹罵槐樹”。指著桑樹數落槐樹,比喻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罵那個人 .語出《金瓶梅詞話》第六二回:“他每日那邊指桑樹罵槐樹,百般稱快。”《紅樓夢》第五九回:“你老別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 假癡不癲
成語“假癡不癲”出自《三十六計》第二十七計:“當其機未發時,靜屯似癡;若假癲,則不但露機,且亂動而群疑;故假癡者勝,假癲者敗。”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指誘敵深入而斷其歸路;另一層是指切斷的自己退路,布置背水之陣,使士兵抱定必死的決心一往直前,與敵人決一死戰。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原意是借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于陸,其羽可以為儀也。語出《蕩寇志》。龐涓攻城:韓國太子仍按兵不動,韓國將士情緒激憤,許多將軍以死逼太子出兵,眾怒難犯,太子只好出戰。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眾所周知了的,著名的是《三國演義》王允利用貂蟬,挑撥呂布與董卓反目。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沖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于己弱而敵強的情況。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如張守圭守瓜州等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原文的大意是說:在疑中再布疑陣,使敵內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萬無一失。說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敵人的間諜為我所用。在戰爭中,魔高一尺使用間諜,是十分常見的。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故意毀傷身體以騙取對方信任,從而進行反間的計謀。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龐統使曹操戰艦勾連,而后縱火焚之,使不得脫。則連環計者,其結在使敵自累,而后圖之。蓋一計累敵,—計攻敵,兩計扣用,以摧強勢也。如宋畢再遇賞引敵與戰,且前且卻,至于數四。視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布地上。復前博戰,佯敗走。敵乘勝追逐。其馬已饑,聞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師反攻,遂大勝。皆連環之計也。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指戰爭中看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時就逃走。現多用于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于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尸,擊魏連伐虢。。《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后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科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實為中華千古奇書,自問世以來歷來被奉為兵家寶典。《孫子兵法》也是深深扎根于中國的主流哲學,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以“成就人、成就事”為目標的應用科學。時至今日,更是成為商界必備實戰手冊,不僅可以啟迪人作正向思考,更可以開發人權變創新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