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營造品德形成中的心理健康環境
心理健康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優良品德和思想的基礎,在第一層意義上講又是他們的直接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人,往往都具有較好的思想品質。因此,我認為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時,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好地為促進學生良好的品德形成服務。
1、培養真摯的師生感情。革命導師列寧也曾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可見,情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發展的基礎。教學是進行德育的主渠道。教學過程是師生心理交流、溝通的過程,是情感交融產生共鳴的過程。我們在教學中要真誠地去關心和愛護學生,力求讓學生在積極健康、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接受教育。當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這種情感時,他們不僅體會到溫暖,受到鼓舞,并且更樂于接受老師的教育要求,積極地將老師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這時,真摯的師生感情就像催化劑,催促學生努力奮進。
2、尊重和激發培養學生的“二心”。自尊和自信是一個人的重要品質,也是個體克服缺點而努力上進的重要動力,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點。教學中,要注意保護、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特別是在學生遭受挫折的時候,注意多提供具體的幫助和指導,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并設法讓學生通過克服困難,享受成功的喜悅,讓他們在細微的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努力,使他們充滿自信。平時要注意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成長過程,從多角度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絕不因其微弱而忽略這些小的進步,并經常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希望、有前途,從而增強自己的自信,自強不息。
3、一視同仁,不偏愛、不歧視。偏愛和歧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品德的發展都是不利的。在教學中,時刻要以一顆愛心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以自己的好惡出發,對學生區別對待。特別是后進生還要以更多的愛心、耐心,教育帶動學習優秀的學生和經濟富裕的學生多關心和幫助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心、同學們對自己的關心,感受集體的溫暖,從中受到感染、激勵,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營造學習活動中的心理健康環境
1、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都有深遠的積極影響,并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得到愉快的情緒體驗。美國心理學家科勒斯涅夫曾說過:一個不注意聽講,沒有反應,成績不好的學生,不一定沒有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他只是不舒服或有某種至今沒有發現的嚴重疾病。這就是說,成績不好與學生的健康有關,這其中包括心理健康。科學研究還證明,心理健康、個體經常保持愉快、樂觀的心情,則容易在大腦皮層形成優勢興奮灶,從而促進大腦機能水平的提高,這對于調動個體智力活動積極性,促進新的暫時神經聯系的形成和舊的神經聯系的復活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們要在平時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做到充滿熱情還要注意與學生平等相交;做到慈中有要求,嚴中溢愛心,不以嚴厲和冷淡對待學生,忌武斷地批評和挖苦一個學生,表揚先進時要注意不損傷其他學生。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得到教育和啟發。并讓學生在自愿結合的基礎上,建立互幫互助學習小組,倡導學生在平等友好的前提下公平競爭,比一比哪一組的學習方法好,誰的進步大,這樣既增進了學生友誼,又促進了學習成績的提高。
2、提出可行的學習要求。學習要求的高低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態度,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學習的成敗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如果學生得不到成功的體驗,不僅喪失學習興趣,產生消極態度,嚴重地還會造成厭學、逃學、輟學或其他心理障礙。反之,如果學習上沒有失敗和挫折則易引起學生對學習漫不經心,對將來的學習不利。為此,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實際基礎,提出的每一個學習要求,既要注意確保讓學生經過努力能達到,又注意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要求亦有區別;對優等生提出更高層次要求,對后進生“小進步”勤鼓勵、多表揚,使之逐步提高,并在成功的學習體驗中培養學習興趣。
3、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指出:青少年的情緒生活與青少年的獨立的探索性的思維是活生生地有機聯系的,如果伴隨學習和思考的興奮、激動對發現真理的詫異和驚訝而產生的愉快體驗,那么,這種健康的情緒就能強化人的智力活動,促進個體智力的發展;反之,不良情緒(如壓抑、害怕、惱怒、反感、緊張、焦慮等)則能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阻礙智力的發展。快樂、肯定的情緒應成為中學生的主導心境,我們在重智育的同時,還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盡量多滿足和發展學生正當的多種需要,活躍學生身心,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三、營造行為養成中的心理健康環境
1、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理狀態是行為養成和糾正不良習慣的情緒基礎,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心理狀態,對促進學生良好的道德品德的形成,健全學生個性,提高學生學習、生活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都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學校、家庭應在積極、健康、愉快、和諧的氣氛中進行行為養成的教育,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去學、去做,調整自己的言行,達到教育的目的。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要特別注意在學生遭受挫折以后,及時幫助指導學生對挫折的適應,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首先要關心遭受挫折的學生;再耐心地和他們一道分析原因,尋求解決彌補的措施,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掌握積極應付挫折的方式,指出陷入情緒困惑采用消極應對的危害。
2、培養文明衛生的行為習慣。文明的語言舉止,良好的衛生習慣對學生的心靈有著積極的影響,是學生個性品質的外在表現,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這個教育陣地,發揮學校對學生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影響和培養學生養成健康、文明、銳意進取的行為習慣。根據《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學校的常規要求,通過系列活動、教育、訓練,促使學生養成文明的語言,行為習慣,力求使學生生活有規律、有張有馳,提高學習活動效率,增加身心活力。
3、身正為范,家校合一。加里寧在《論共產主義教育與教學》中曾說“當然教授一門功課這是其中工作,但除此之外,學生處處模仿教師的世界觀,他們的品行、他們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地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如果教師很有威信,那么,這個教師的影響就會在某些學生身上永遠留下痕跡。”由此可見,教師的示范作用是多么重要。因此我們教師要處處以身作則,不僅運用自己的知識,才能去教育學生,而且還要運用自己的人格、情感、意志、德性、世界觀、人生觀等去教育和感染學生。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家校聯系活動,指導家長利用先天固有的親子(女)交往和諧有效的關系和家庭氣氛,從多種角度去影響子女的心理和行為。例如,讓學生家長知道:父母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事業,家庭充滿學習和工作的氣氛,緊張而快樂,青少年學生在這種環境氣氛下耳濡
目染,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進取心,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一般健康性格的形成且有利于相應職業觀點的形成。
四、營造中學生特殊的心理健康環境
自我意識是健康心理的核心,處于青春成長關鍵時期的中學生自我意識進一步增強,尊重與理解需要刻意追求。在集體生活中,他們渴望有顯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有適合自己的位置;在課堂上,他們希望老師能喜歡自己的一言一行,回答問題時即使回答錯了也不受到歧視和譏笑;在活動中,希望展示自己的風采,一旦學生感受不到這種尊重,覺得自己被老師所忽視,或覺得自己在班集體生活中處于可有可無的位置,自尊心就會受到挫折,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自卑感,進而破罐子破摔,不求進取。所以要使學生學習上有成就,就需要培養學生具有獲得成功的積極心理力量,因此,教師要改進教育方法,在處理學生問題時,要充分尊重他們的一言一行,了解他們的動機后,再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不要經常使用消極的方法,如斥責、諷刺、挖苦等,使學生總處于壓抑的心態中,也不要隨意設置障礙制造學生的失敗,使他們看不到成功的喜悅,特別是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上要堅持“低起點,慢起動,重實教,輕形式”的原則。低起點,教學真正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不埋怨學生;慢起動,一步步地提高,剎高速,不貪進度,給學生制定切合實際的階段學習目標,一個班上不同學生目標不同,總的原則就是每個同學通過“跳一跳,能努力達到。達到的就表揚、獎勵”,“跳”是一種鍛煉,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讓學生在“跳“中學會克服困難和失敗的方法,在“跳”中培養自己的良好意志品質和積極的情緒,通過“跳一跳”取得成功,激發內在潛能,發奮進取,形成健康自我意識的心理,這樣,就能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產生積極情緒,激發內在的學習內趨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