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市民發出這樣的感慨:“在深圳隨便出去走走就能看見到處都是好看的花。”“深圳真是太美了,簡直就是一座花城,我每天都出去賞花。” 今年深圳為何花開滿城?近日,記者走訪深圳城管部門,深度揭秘深圳逐漸蝶變“花城”的故事。記者注意到,近期,深圳開花的地方多是成片成群的花海、花帶,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一下子冒出了許多賞花的新景觀。濱河大道的宮粉紫荊花帶長達11公里,一株株宮粉紫荊相連,從福田延伸至羅湖;北環大道上的紫花、洋紅風鈴木更是延綿19.5公里;
在光明區城市廣場、明心園,兩處綠地種植了近四百株宮粉紫荊,樹樹繁花占滿一片山坡,滿眼粉紅;在龍崗平湖生態園,滿山坡的黃花風鈴木盛開,帶來金黃的世界;
南山區華英路港灣生活小區段走紅網絡,道路兩側是宮粉紫荊,道路北側是華英社區公園的櫻花,形成花的海洋……
這些場景只是今年深圳花海中的一部分,足可見深圳花開之多之茂盛。“從2017年,我們開始規模化種植觀花樹木,提出了打造世界著名花城的目標和理念,種植觀花樹木的力度是以往所沒有的。”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園林處副處長邵志芳告訴記者,從2017年到2020年4年間,市區城管部門種植了約20萬株觀花樹木,平均每年種植5萬株,這些觀花樹木分布在道路、公園、街區,特別是在新建和提升改造的公園、綠道中都會大力種植觀花樹木,其中,不少是社區公園,就在居民小區旁,例如,淘金山綠道風鈴花谷、梧桐綠道、大沙河生態長廊、景田北二街社區公園等處的花景,讓人出門就能感受花開的喜悅。大規模種植觀花樹木為形成花海景觀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深圳建成花城搭好了“骨架”。經過幾年撫育后,現在一些大尺度的花海景觀逐漸呈現出來,市民的直觀感受更加明顯。據悉,十四五期間,深圳還將加大種植觀花樹木的力度,預計每年將增種10萬株觀花樹木。短短幾年時間,宮粉紫荊、黃花風鈴木、紫花風鈴木、洋紅風鈴木、美麗異木棉、鳳凰木、木棉等深圳街頭的觀花樹木成為市民耳熟能詳的名字,且這些觀花樹木花朵的顏色更是被市民喜愛和贊揚,粉紅、粉白、黃色、紅色……一團團、一樹樹,美得溫柔、美得耀眼。記者發現,這些樹木既有鄉土品種,也有從外引進的品種。宮粉紫荊、木棉是深圳鄉土樹種,城市建設早期有種植;美麗異木棉從2000年開始推廣種植;黃花、紫花、洋紅風鈴木是引進的新優觀花樹種,大規模種植都是從2017年開始。

“這些觀花樹木是我們在很多樹種中挑選出來的。挑選的時候,很注重開花色系的選擇和搭配。”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根據深圳的氣候特點,專門編制了《樹種選擇指引》,挑選了一些既能形成視覺沖擊效果,又兼顧生態效益的樹種,一次投入,在后期精心管養下,景觀效果將一年比一年好。比如,紫花、洋紅風鈴木從2020年開始大規模種植,預計過兩年花海景觀就將呈現出來。確定樹種后,城管部門對樹苗也是嚴格把關,選擇樹形好,樹冠完整,規格統一的樹苗,這樣才能保證生長效果好,開花量大。去年10月份以來,深圳基本干旱少雨,“深圳藍”常駐,今年春節前后,深圳的氣溫相對平穩,溫暖少雨。一名植物養護領域專業人士解釋,這樣美好的天氣給植物的開花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有助于花芽的形成與分化,且促進花期延長,開花效果呈現的時間更長。例如,簕杜鵑喜陽光充足、耐旱,美麗異木棉在陽光直射下開花更好,宮粉紫荊忌水澇等,一些花朵嬌嫩,若來一場狂風大雨,常常花朵就被吹落滿地。
據了解,花開滿城并非易事,除了天氣給力之外,精細、科學的管護也很重要,養花是一門技術活。
在城市綠化養護過程中,園林植物開花難、開花不齊、長勢不好等問題時常遇到,對此,深圳引進了國內先進的養護團隊和技術,從樹木生長的土壤基質、水肥控制、修剪整形到病蟲害防治,進行全過程精細化管理。很多市民看到,從去年11月至今,深圳街頭的簕杜鵑似乎一直在開花,一些立交橋兩邊種植的幾公里的簕杜鵑齊刷刷開花,一眼望去只見花,不見葉,紅紅的一片。據悉,濱河車公廟立交上的簕杜鵑花帶長達2.6公里,北環香蜜湖立交沿路的簕杜鵑花帶長2.5公里,還有洪湖立交、雅園立交、南海北環立交、機場南路立交等處的簕杜鵑花帶都在盛開,宛如一道道凌空風景線。簕杜鵑在深圳十分普遍,很多家庭都有種,但要做到如此集中大量開花,背后有秘訣。相關技術人員介紹,種植簕杜鵑的立交橋上鋪設了澆灌系統,按月制定了養護計劃,專人根據天氣情況實時調整,梅雨季節要排水,特別考驗控水、控花技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