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全面復工剛剛開始,朋友圈里已經目睹了好幾起在線困窘。
一個是春節前剛剛辭職的時髦女青年,其實她已經不算魯莽,雖然想買的東西太多永遠存不下錢,但是即使前老板如此傻逼,她也是拿到了下家的offer才辭職的,就等年后上班。誰知風云突變,上家已辭職,下家現有員工的薪水都快發不出,所有未入職offer自然全砍,姑娘一下沒了著落。一時間房租付不出,工作不好找,只好暫時留在家里啃老,天天被父母批判當初不考公務員,逼著手機云相親被人品頭論足弄得欲生欲死。
一對是之前剛剛生完二胎的夫妻,兩個小孩無人援手,妻子去年不得不辭職在家帶小孩,全靠丈夫薪水養家;去年還尚能在朋友圈維持著全職太太愜意舒適的逼格,今年一開年丈夫公司管理層直接降半薪,何時漲回來遙遙無期,但是一睜眼供房、供車、老大學費在線英語數學補習費、老二奶粉費進口食品費一筆都不能少,夫妻倆焦頭爛額,關在家里天天家庭大戰。
還有一個是意氣風發的創業青年,本人真的特別聰明,家境不錯,出身名校,做的項目也很熱門,曾經蔑視所有摳摳嗖嗖的中老年人,給認識的每一個人介紹杠桿、以小博大,告訴他們眼前的利益都是小錢,要有遠大格局,立志在35歲之前實現財務自由。但自從去年下半年融資市場緊縮之后,他的朋友圈變得沉郁起來,直到前幾天美股兩次熔斷,他終于失控在朋友圈開始大罵其他人勢利、落井下石、不能同舟共濟。
無怪乎偶然看到有人提問:疫情過后,你最想干什么?報復性吃遍全城最牛逼的館子?報復性買遍中意的新款?報復性到處去浪?
點贊最多的那個答案,是,“我只想報復性賺錢!”
可見是現實令人清醒: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
天災人禍之可怖,在史冊之上看到的,是發生那一刻的人間慘劇。但對于更多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真正難熬的,卻是事件之后無聲無息、綿綿不絕的日益艱難。需要承受巨大代價、付出無數努力,有人可以走出困境,有人則就此沉淪。
停擺這兩個月,已經足以令我們頭腦冷靜下來,放下一切不切實際的時髦投資理論和超前借貸消費。
就像開篇那幾位,他們其實真的只是和所有人一樣按現代方式正常生活,經濟上也沒有犯過特別嚴重的大錯,也許高風險,但如果沒有意外其實也還是能過得下去,說不好一下子又碰到轉機柳暗花明也不是稀奇事。
唯一的問題大概只是,我們其實根本無法預測明天起床,迎來的到底是希望的曙光,還是命運的耳光。
手停口停,這才是我們泰山壓頂也要掙扎著站起來努力工作的緊箍咒啊!
還記得好幾年以前,我打算給自己買一份健康保險(別一看到保險就神經過敏,本文不是廣告?????♂?),保險顧問問我:你有被動收入嗎?我當時并不理解啥叫被動收入,還以為是“被迫營業”,于是就特別自豪地說:沒有!我全是主動收入!
顧問“噗嗤”一下就笑了,說:那你確實應該買保險。如果你有股份房產穩健投資等等不用主動干活也能年復一年錢生錢的,這就是叫被動收入,躺著也有錢,買不買保險都行。而其他一切工作,無論當下你掙了多少,都是手停口停。
真的,我現在任何想偷懶的時候,一想到“手停口停”,立即就慫了。
誰不想財務自由?誰不想擁有一筆“fuck you money”?誰又沒有計劃整一筆牛逼的被動收入,從此可以躺著花錢?
問題是,就我身邊各位親身經歷的真實情形來看,多年過去,除了早年趕上房價低位拼了老命買了多套房并在2019年之前成功全部或部分套現的,家里拆遷一夜暴富分了好幾千萬的,事業干發達了、公司IPO了已經翻身上岸的,其余我們大部分人,不管干得好壞,基本上也還是手停口停,最多也就是困窘程度有差別而已。
因為聽上去爽到不行的被動收入,真的想要多到能維持水準線上的生活,唯一實現的可能就是現金夠多,多到形成資金的規模效應,不然就是扯淡。
簡單舉個例你就明白了:以現在正常5%的穩健資金年化收益率(任何承諾你年化高于10%的基本都是容易爆雷的P2P金融產品),你說你有100萬存款,還沒有任何貸款,聽起來挺棒了吧?但即使全投入做理財一年回報也就5、6萬頂天了,平均到一個月4000多點,這還不是手停口停?如果你有1000萬現金呢?一年5、60萬理財收入,也只是將將夠大城市的一家三口過日子用。
但,如果你有1億就不一樣了。首先,有1億元,能買到的理財產品是很多千萬級別存款買不到的。因為銀行總會把最好的、回報最高的理財產品優先賣給大鱷級客戶,1000萬儲蓄賬戶只能買到年化5%、最高6%的產品,而1億賬戶經常能買到7%、8%的產品,那么,用1億元做理財,年化7%左右,一年6、700萬純被動收入,真是隨便你怎么花都行。
對于普通人來說,如果拿著有限的積蓄,去做風險更高、收益似乎也更高的期指、對沖、股票、數字貨幣,更加需要投注巨大的心力和專業知識全職經營,不然基本就是去送韭菜。搞不好被動收入沒搞定,再賠進去一兩套房、半輩子養老金,順便招來個天天討債的網貸公司信貸員。
2017年股災的時候,因為加了杠桿導致傾家蕩產的業余股民,跳樓的有多少,你知道么?
曾經看見有人請教理財專家,在一線城市有100萬該怎么理財?理財專家答他:一線城市100萬你考慮啥理財?考慮怎么花就行了。
當時覺得專家刻薄,多年過去反過頭看,發自內心覺得專家是個坦誠的人,人家只是說實話。沒有專業知識、沒有上下游資源、忙忙碌碌上著九九六的班,根本沒可能拿著100萬現金被動致富,你能保住你的100萬在幾年后還值當年那個100萬已經是勝利。
關鍵對于大部人來說,人到中年,像樣的被動收入不一定有,像樣的被動支出卻一定不會少。
好歹也是個中產、準中產,奮斗多年那么苦逼,多多少少也算有了姓名,不管是租還是貸款,總歸住在稍稍體面一些的房子里,開一輛過得去的車,衣著不求奢華,也要說得出來歷,生了兩個孩子要么買學區房送牛校,要么一年幾十萬讀著私立,不說貴族項目,最起碼的興趣班總要有三五個,運氣好的話父母自有收入醫保只需年底孝敬一二,運氣不好可能雙方四老生活醫療全靠子女,再加上一年全家總要出國玩個一兩次,阿姨的工資每年都還要漲一漲……這還基本都是維持生活基本面的開支,沒有太大隨心所欲的胡亂花,砍掉哪個生活的幸福感都會大打折扣——這就是被動支出,不是你想不支出就能不支出,全部是你躺著啥也不干都要花掉的錢。
以至于朋友圈里多的是貴婦微商,炫完了富、罵完了老公,還不是要收拾好情緒直播賣貨。
悲涼嗎?焦慮嗎?可是不起來做事怎么辦?如今尚且堪堪應付,萬一生了大病怎么辦?萬一有意外發生怎么辦?萬一失業了怎么辦?等到極力壓縮開支,存款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穩步減少,那種絕望無助,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根本無法理解。
花團錦簇的完美生活就是脆弱。
也許這正是我們需要放下幻想,必須認清的事實。
但很抱歉,寫到這里,我也不會峰回路轉告訴你應該怎樣實現財富自由、或者增長被動收入,我本人也是手停口停的一員,如果躺平超過三天,我就會對自己進行懶逼羞辱——因為我懶,活該我窮。
但獨自生活20年,我至今沒有讓自己陷入過太困窘的原因,除了日復一日的認真工作,有一些自我心理建設還是很有幫助的,在此分享給你,愿也對你有用——
1、不要指望一夜暴富,沒有過硬的技能、心理素質和背景,賭命式的投資可能反過來完全摧毀你的人生。
2、也不要寄望投資可以改變人生。如果沒有專業能力的積累,全靠網上學來的粗淺投資概念,人家炒股你炒股,人家買幣你買幣,人家p2p你也p2p,而且你的資金量也達不到一定規模,完全是工薪省下來的兩鋼镚兒從左兜兒放進右兜兒來回聽響,就千萬別妄想通過神操作投資直接達到財務自由,那純屬白日夢。
專注在我們的工作上,不論是為別人工作,還是為自己工作,只有工作才來為你實現層級突破,帶來飛躍性的收入。然后,善于管理這些收入才能放大資金的價值,帶來有效的收益。不然始終月入5、6千,把這幾千塊錢理出花來,也就是個打車錢。
3、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理性管理預期。你要做一件一年級小孩都會的事:搞清楚哪部分是fact,哪部分是opinion——我有100萬是fact,我明年應該會有100萬是opinion。所有財務計劃都應當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而不是預期。這樣就不會瘋狂給自己加杠桿,然后稍微有一點點風吹草動,即刻被打趴下。
包括消費也是,不要因為吃過好的、穿過好的,就覺得自己從此理所應當都只能吃好的穿好的,高低日子都能過,并能從任何日子中找到生活的樂趣,這是成年人必須學會的修煉。
我這20年,月薪3000的日子過過,背著房貸短暫失業的日子也過過,但我從來沒有因此怨天尤人,甚至在最壞的時候,也能把生活過出滋味來,這不是胡說——你可以去翻我2007年開始寫的博客,以及從2010年開始沒有間斷更新的微博,時間會為我作證。
不要預期過高,就會懂得努力儲蓄,量入為出,獲得有限但是持久的幸福感。
4、任何時候都不晚,認真深入地學習關于理財、投資和風險的知識。這種學習的首要價值,是教我們提高識別各種投資、或者偽投資騙局的能力,別被坑。然后進一步,才是學會合理地管理我們的努力所得,不能財務自由,但能財務健康地好好生活下去。
今日全國多地都開工了,祝大家擁有健康的自治人生。
插圖來自藝術家Benedetto Cristof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