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機場之上,飛機在騰空,長沙在騰飛。 一條條航線的延伸,一架架貨機的起降,人如潮涌,貨如輪轉,讓世界變小,讓湖南變大。
▲ 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與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無縫對接。
在《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強省會戰略支持長沙市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作為強省會戰略的核心平臺支撐和重要增長點,為臨空經濟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這里不僅是湖南對外開放的主陣地、臨空經濟的主力軍,也是強省會戰略的主戰場。
“強省會”戰略已經落子,長沙自貿臨空區從強樞紐、強產業、強平臺、強聯動布局,這個讓湖南連接世界的“窗口”必將帶動湖南高質量發展。
觀潮君認為,雖“機”在長沙,但“蛋”在全省,成果惠及三湘四水。湖南各地應抓緊上“機”,一起奮翅騰飛。
強樞紐
為湖南插上一雙騰飛“翅膀”
臨空經濟區已經成為區域對外開放的新通道。尤其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不靠海、不沿邊,航空是補齊交通短板進而發展臨空經濟的重要方式。湖南走向世界靠什么?靠藍天,靠高質量發展的臨空經濟。
▲ 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開放崛起 臨空領航。(范志遠 攝)
湖南長沙堪稱“中國之中”,從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出發,可以通達全國,聯通世界。“四小時航空經濟圈”城市航線直達東南亞、南亞、西亞等國家。同時,武廣、滬昆、渝長廈形成黃金“米”字型高鐵網絡,可直達全國23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京港澳、滬昆、長株等高速公路四通八達,三小時高鐵經濟圈可覆蓋大半個中國。
《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強省會戰略支持長沙市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的角色定位與發展目標:
依托長沙黃花國際機場通達海內外航空圈優勢,加強與省內園區、企業聯動,打造全國重要的臨空產業基地、聯通全球的區域合作重要窗口和航空物流集散平臺。到2026年,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實現產值過千億元,進出口額突破2500億元,航空貨運吞吐量突破100萬噸。
“臨空經濟”作為開放型經濟體系的一種形態,是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突破口,與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基本思路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 俯瞰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A區二期標準廠房、倉庫等項目正在緊張有序建設中,為園區經濟發展積蓄能量。(章帝 攝)
作為中部第一個“千萬級國際機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已經穩定運營長沙至法蘭克福、莫斯科、倫敦、洛杉磯等洲際直達航線,積極新開或加密長沙至東南亞、南亞、西亞等國家的“四小時航空圈”城市航線。2020年通航國內外162個機場,其中國際城市航點達47個,國內國際、連接五大洲的航線網絡全覆蓋。
走進長沙機場改擴建暨綜合交通樞紐工程項目施工現場,機器的轟鳴聲和鋼筋的焊接聲、切割聲、錘打聲,此起彼伏。這是湖南投資規模最大的單體項目,總投資430.2億元,現代化的T3航站樓將大大提升機場運力,建成后預計年旅客吞吐量達6000萬人次。
▲ 長沙自貿臨空區致力打造“中部樞紐 開放新城”。
不久的將來,黃花機場將成為空、鐵、陸、磁零距離換乘的區域性航空樞紐,實現各種交通方式由平面到立體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體系,對踐行“強省會”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觀潮君認為,以機場為依托的臨空經濟區,將在“強省會”戰略中,成為服務全省、聯通海內外的“大樞紐”。
強產業
打造輻射最強的一個“高地”
長沙自貿臨空區集中了各種優質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優化,是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對外開放合作的窗口,充分體現了效率優先原則,經濟發展上具有很強的輻射、引領和帶動作用。
走進長沙自貿臨空區,只見黃花機場上空,一架架銀鷹盤旋呼嘯;黃花綜保區,一輛輛滿載貨物的貨車來回穿梭;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園施工現場,數十臺重型機械正輾轉騰挪。目之所及,一派欣欣向榮。
“臨空經濟是以機場為核心,周邊聚集航空物流業、航空服務業、航空制造業、高新技術等產業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長沙片區臨空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譚浩然認為,隨著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黃花國際機場功能的不斷擴大,臨空經濟將逐漸演化為區域經濟新的重大增長極。
長沙自貿臨空區依托機場,發揮航空優勢,推動臨空經濟從單向發展向圈層發展轉變,重點集聚航空物流、臨空制造、航空服務三大核心產業,發展臨空樞紐經濟,打造臨空產業聚集區。2021年以來,新引進北京聲迅安防產業園、養益君生物、井貝跨境電商產業園、湘軍通航等重大項目49個、總投資224.4億元。長沙自貿臨空區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園項目總投資52億元,總用地規模約 1000 畝,達產后預計年產值不低于50億元。
▲ 黃花數字貿易港作為湖南自貿試驗區首個以數字貿易為特色的項目,承載黃花綜保區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載體。
在長沙自貿臨空區各個重點項目施工現場,塔吊林立、勾機開槽、樁機打樁、機器轟鳴、施工人員忙忙碌碌……今年以來,園區范圍內的33個項目已經實現開工、復工,一季度預計完成固定投資9.66億元,全面實現了一季度開門紅。
目前,長沙臨空產業孵化平臺項目一期正在進行土方回填、樁基礎施工以及前期準備工作,計劃2022年12月底完工交付,2023年3月開園運營。項目預計可以引進約200家企業入駐,主要為企業總部、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航空物流、臨空高端服務業等產業。
強平臺
撬動全省發展的一個“支點”
匯集“自貿試驗區”“臨空經濟示范區”“跨境電商綜試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加工貿易產業園”五大國家級平臺,一連串的新形勢、新機遇、新任務擺在長沙自貿臨空區的面前。
觀潮君認為,有著“強省會”戰略加持,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優勢疊加,“機”已來到,機不可失。
▲ 長沙百聯奧特萊斯遠景。
零點以后,長沙自貿臨空區一派火熱景象,飛機陸續抵達,來自全球的包裹在此經過分派、再裝機,將于當日凌晨4時前離開長沙,送往世界各地;而第一縷曙光到來之前,長沙自貿臨空區又將迎接新的挑戰。
這里,“走出去”步伐在加快。
長沙自貿臨空區開創了國際郵件、國際快件和跨境電商業務集約式發展新模式,日均處理能力從過去的5萬件提升到最高可達到30萬件,實現了由單一的物流運輸服務商轉變為國際口岸平臺服務商。95%的進出境郵件通關時間由24小時壓縮至12小時,90%的進出境快件通關時間由12小時壓縮至8小時,98%的跨境電商物品通關時間由10小時壓縮至6小時。
▲ 跨境電商監管中心。
“三個一體化”改革形成“長沙模式”。新模式運行之后,菜鳥國際、中外運與湖南郵政合作開通了長沙至莫斯科定期航線,標志著“郵快跨業務”進入快速發展軌道。隨著長沙至紐約、洛杉磯、列日、大阪、阿姆斯特丹等更多航線的開行,利用“郵快跨業務”開展進出口的企業迅速增多,跨境電商業務快速增長。國際郵件運輸直封通達22個國家和地區,助力湖南跨境電商出口業務量增長59%。
長沙自貿臨空區探索實行鮮活海產品混合規格進口監管創新模式,鮮活海產品混合包裝后直運長沙,相比之前可節省一天左右的時間,活鮮產品能以最快時效抵達國內消費者手中。鮮活海產品單價下降3元/斤,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國內市場消費需求,進而增加了國內環節企業增值稅、所得稅等。
▲ 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通關綜合大樓外景。
譚浩然向觀潮君介紹,將共享黃花綜保區平臺,促進湘品出海、外貿回歸。組建國際貿易公司,發力融資租賃和供應鏈,為產業賦能。做大做強跨境電商,依托跨境電商新零售,助力長沙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現國際國內雙循環互促共進。加快建設“保稅+”新興產業集聚區,推動保稅研發、保稅展貿、航空金融、生物醫藥、檢測維修再制造等新興產業集聚發展。
強聯動
協同發展蹚出一條路
臨空經濟區將成為機場群和城市群聯動發展新平臺,這是發展大趨勢。
長沙自貿臨空區更廣泛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更深刻的精神價值,早已溢出了長沙這方熱土,與省內園區、企業聯動,構建“飛地模式”的生動實踐,逐步形成中非工貿互促、產貿融合、兩個市場充分利用的雙循環格局。
▲ 長沙自貿臨空區。
長沙自貿臨空區是湖南離世界最近的地方,如何讓非自貿試驗區共享開放平臺“紅利”,創新“飛地”建設,實施“同飛工程”,讓省內非自貿試驗區與自貿試驗區實現共同發展。
長沙自貿臨空區首個“同飛工程”項目湖南昌龍同飛跨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入駐后,已經幫助桑植縣將白茶、粽葉等土特產銷往世界各地。據了解,這家企業由桑植縣人民政府和長沙自貿臨空區共同引進,在長沙自貿臨空區完成注冊,可疊加享受兩地政策扶持優惠,所產生的產值和稅收,也將由兩地共享。
在這一模式下,“同飛工程”目前已對接桑植、韶山、龍山、沅江等地,引進昌龍同飛、毛家同飛、長龍同飛、宜選供應鏈、湘免國際等10個重點項目,完成15家企業注冊。
▲ 黃花綜保區將有效促進與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的區港聯動,實現優勢互補,進一步撬動臨空經濟的加快崛起。(章帝 攝)
“同飛工程”下一步將依托臨空集團投資8億元建設的臨空產業孵化平臺對外開展招商,同時,擬規劃建設422畝的同飛產業園,重點招引總部辦公、研發設計、創業孵化等業態,在集中展示全省產業發展的同時,將自貿試驗區、臨空經濟區的“紅利”擴大到全省。
▲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
在構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長沙自貿臨空區通過產業協同、組團發展、共生互動與腹地經濟進一步深度融合,架起溝通、交流、合作的橋梁,凝聚更強大的合力,促進更高質量的發展,為新發展格局探路,助推湖南經濟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