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新手爸媽及幼教同仁共同成長,心元學院舉辦了《生命重要的前三年》的讀書會。第一章的內容《胎兒的生活》由心元學院總監司瑞娟老師帶領。司老師的解讀專業而又接地氣的,大家紛紛表示收獲很大。為了幫助到更多的新手爸媽,特整理了第一次讀書會的精華內容,希望將這些知識傳播給我們身邊更多的人~~~
先整體了解一下這本書中的基本論點:
今天和大家主要分享的是本書第一篇《教育是生命的助力》的第一章《胎兒的生活》。
胎兒階段是個人生命發展最重要的時期之一。子宮不是一個“保險箱”,出生前這段時期的生活和其他階段一樣,同樣會受到各種好或者不好因素的影響,如藥物、輻射、媽媽自身的身體狀況、受到驚嚇、情緒的好壞、甚至氣候等等很多因素都會對胎兒產生影響。而所有這些都可能在人一生中產生或長或短的影響。
蘭妮·史佛茲在她所著的《胎兒的世界》一書中,強調胎兒時期的重要,顯示這段時期的經驗是如何影響日后的整個生活,大家有興趣的可以找來閱讀。
我們知道,受孕和懷孕經歷大約280天——受精卵期、胚胎期、胎兒期。從受精卵著床在子宮壁上,TA就已經開始與環境,也就是母親,形成了一個具有主動關系和溝通能力的復雜系統,如借由母親血液維持其血液循環系統、維持生命所需的氧氣和食物……雖然這個環境和出生后的環境大不相同,但依然還是有特別的互動的。這些互動使教育作為一種“生命的助力”成為可能。
我們從胎兒感覺器官的發展來了解這些特別的互動:
胎兒的感覺器官在大腦的控制下按次序發展,依次是觸覺、嗅覺、味覺、聽覺和視覺,因此剛出生的孩子并不是一張白紙,TA會有很多這些方面的記憶:
從受孕開始一個人的記憶能力就開始存在和發展了,一直持續到神經系統成熟。神經系統是胚胎和胎兒在懷孕期間發展最快速的部分。神經細胞的數目在懷孕七個月時達到最大量。胎兒時期的大腦細胞以每分鐘增加兩萬個的驚人速度成長,到懷孕最后三個月,大腦每分鐘都會增加2.2毫克,是不是很讓人驚嘆? 所以我們看到其頭部總是比身體的其它部位大,占了全部身體總長度的四分之一。
大量的最新的腦科學研究表明,智力的發展主要發生在生命的前三年,所有的這一切都取決于孩子在環境中的體驗,環境越豐富、與環境的連接越多,孩子的智力發展的就會越充分。如果孩子生活在感官經驗非常貧乏的環境中,在18個月時就會出現認知能力的不足,他們之間的差距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變得越來越大。
可見,環境的準備對兒童的發展有多么重要。
蒙臺梭利教育的環境非常豐富,給大家分享幾張心元IC和Casa教室環境的照片。
IC環境包含:
日常生活、自我照顧、照顧環境、手眼協調、語言、藝術等領域各種豐富的教具。
點擊圖片了解:揭開蒙氏教具的神秘面紗
心元IC班的孩子們專心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Casa環境里包含:
日常、感官、數學、語言、藝術、科學文化等領域。
心元Casa環境總覽
Casa語言區一角
Casa感官區一角
(點擊了解:蒙氏教室里6歲前的孩子學什么?--論蒙氏教育的五大領域。想了解更多蒙氏知識,請在對話欄回復“三”)
孩子們每天都被各種各樣的操作材料吸引著、重復的練習著,動作、意志、選擇力、專注、自律、獨立等優秀的品質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一步步發展出來的。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空間的位置時,能夠幫助我們在空間中確立方向感,還能知道身體的各個部位在什么位置,如手在哪里,背部是不是靠在椅背上了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身體基模的一部分。喜歡跳舞的人需要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在空間中移動時身體的每個部位在哪里,這指的也是身體基模。身體基模的獲得是通過感官信息,主要是通過觸覺和動作。
如圍繞著孩子的羊水會給胎兒一些觸覺信息,讓孩子在生命之初就能感受到身體各部分的感覺,羊水給胎兒帶來的觸覺的體驗會讓孩子逐步建立起身體基模的概念。
臍帶在這里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胎兒在媽媽子宮中時,臍帶也會接觸到孩子的身體各個部分,臍帶在子宮中發生的一些狀況,如臍帶纏到胎兒胳膊上或身體其他部位,這將會影響到身體基模的發展,因為胎兒會感覺到總是有東西接觸到他身體的某個部分,這會使他身體獲得不一樣的信息。
胎兒在子宮中移動時的動作會影響到身體基模的發展,胎兒會接觸到子宮內壁,這也會給孩子一些信息,如當出現胎動時孕婦腹部某個地方會突然鼓起來,過一會兒又會在另一個地方鼓起來,這會給孩子TA身體在哪里的信息。
胎兒期羊水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到身體基模的發展,因為孩子在兩種情況下身體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如羊水過少時子宮的空間相對就會少一些,孩子在子宮中移動的空間就不夠,給孩子身體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媽媽孕期的生活狀態,如經常躺著的媽媽和運動的媽媽給孩子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另外,生產過程中的宮縮帶來的子宮的擴展和收縮也會給孩子全身帶來一種非常強烈的觸覺體驗,擠壓會幫助孩子感受身體各個不同的部分。通過產道的這段時間也是建立身體基模的重要時間,這里我們就不多說了。
“人類在空間中的活動,從胎兒時期開始,就直接朝個人認同的方面去建立,這種活動對達到必要的分離具有很大的幫助。胎兒越能經驗他自己與環境有所不同,往后就越能在分享的環境中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這里說的“直接朝個人認同的方面去建立”指的是“自我印象”的建立。是建立在身體基模基礎上的,即建立在身體所感受到的感官信息基礎上,身體各方面的感官信息會使其建立起關于自己的心理印象,從這個意義來說可以幫我們理解“胎兒期時就開始了的心智發展”這句話。
自我印象的建立除了感官經驗之外,同時也會受到生命中重要的人的影響,孩子會透過成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態度和做法傳遞的信息,建立起內在的一面鏡子,也就是看待自己的方式,如“我是被愛的”“我是被接納的”“我是不被喜歡的”等等,如果孩子有了這樣的自我印象,我們可想而知孩子會沿著什么樣的道路發展!
從受孕的那一刻起,生命就能夠感受來自母親的各種信息。母親在懷孕時候對這個生命的接納度都會被其感受到,也就是說胎兒會感覺到他和媽媽在情感上是緊密依附的還是分離的,這直接會影響胎兒在懷孕期間對母親基本信任的建立。這種潛意識的自我印象會對孩子將來情感方面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
從孕5周起,胎兒就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孕8周時,他們開始通過蹬腳、搖頭等動作來表示喜好或厭惡;
孕6個月開始,他們甚至會在不滿意時發點小脾氣;
母親的情緒對胎兒也會造成短期和長期的影響。特別是媽媽的不良情緒,對胎兒的情緒影響是最大的。大量研究表明,胎兒在孕育過程中,他們的性格及氣質就已經開始萌芽,包括愛、恨、憂、喜等情感。雖然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但并非完全取決于遺傳因素,也不完全是后天形成的。所有情緒、學習能力,以及許多不同形式的行為都存在于胎兒時期,待胎兒出生后,便陸續顯現出來。
有科學家在研究大腦與荷爾蒙等化學物質時得出結論:在母親與胎兒之間傳遞著一種與電信號完全不同的另一種信號。例如,母親一緊張,其內分泌就發生變化,通過臍帶進入胎兒體內的激素濃度也就變化,直接對胎兒的狀況產生影響。
到懷孕第七個月,胎兒發展的程度,使TA甚至離開母體子宮(無需特別的科技)也能存活,在這個時刻,胎兒開始“打包行囊”。我們可從下列幾個現象證明:
1、胎兒開始累積來自母體的抗體,因為TA“知道”外界將有細菌和病毒。
2、保存鐵質的準備,因為胎兒知道奶水將是TA在往后幾個月的唯一食物,而奶水缺乏制造紅血球所需的鐵質。
3、胎兒的頭部向下轉動,變成對準產道的最佳方位。
4、在皮下貯存相當的脂肪,以適應新環境中變化莫測的溫度。
5、胎兒動作變得較為激烈而且頻繁,子宮容量在懷孕末期成長很多。這些都促使母親將注意力集中在胎兒身上,提醒她:胎兒快出來了,必須準備好迎接TA。
6、胎兒睡眠形態變得更類似母親的日夜節奏,準備進入到我們劃分成白天和黑夜的日子。
教育是生命的助力,我們需要了解生命的孕育和發展,胎兒生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有了這種知識和對孩子的愛,我們父母才能準備妥當,來迎接這重要的出生時刻,并且協助這個小生命的成長。
1、因讀書會內容篇幅過長,本文內容有刪減。
2、預告:下周會推出第二章《出生:分離與依附》讀書會的精華整理,敬請期待!
3、讀書會人數已達上限,無法容納更多的人加入,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