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區委統一安排,總部經濟發展調研課題組迅速成立,立即將有關要求和任務分工進行了部署,并調研了武侯區等總部經濟發展情況,結合我區發展狀況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
一、成華區總部經濟發展現狀
(一)發展背景
2001年,為從根本上扭轉“老工業基地+大農村”的落后局面,成華區以“成都市東郊工業區產業結構調整”(下稱“東調”)為契機,強力推進“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傳統工業區”向“現代化城區”轉型,總部經濟在城市和產業“雙轉型”中逐漸發展壯大,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實踐。
第一個階段:2001年至2006年底,在推進“東調”戰略過程中,為避免產業空心化,2003年底啟動建設“龍潭都市工業集中發展區”,著力發展都市型工業。
第二個階段:2007年至2009年,按照成都市統籌城鄉、“三個集中”和發展高端產業的要求,成華區將“都市工業集中發展區”發展定位調整為“總部經濟+都市工業”,并經成都市政府批準設立“總部經濟試驗區”。
第三個階段:2009年起,圍繞建設“世界生態田園城市”的歷史定位,成華區明確提出“以總部經濟為龍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并按照“產城一體”發展理念,大力推動“總部基地”向“總部經濟城”升級發展,總部經濟發展實現質的飛躍。
(二)產業結構
按產業門類劃分,成華區總部企業主要有七個板塊:
以中國二重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為龍頭的機械裝備制造類企業16戶,占總部企業總戶數的10.3%;以川慶公司為龍頭的石化類企業9戶,占總部企業總戶數的5.8%;以成都航天通信設備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電子通訊類企業14戶,占總部企業總戶數的9%;以中國建筑西南勘察設計院、省建筑機械化公司為龍頭的建筑工程行業的總部17戶,占總部企業總戶數的11%;以龍港、攀枝花鋼城集團為龍頭的鋼貿物聯、商業零售、批發、運輸行業總部62戶,占總部企業總戶數的40 %;以中國醫藥集團抗菌素研究所為龍頭的醫藥類企業8戶,占總部企業總戶數的5.2%;以中國節能四川公司為為龍頭的環保節能企業6戶,占總部企業總戶數的3.9%;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尚無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其他類企業23戶,占總部企業總戶數的14.8%。
(三)空間布局
龍潭總部經濟城(以下簡稱總部經濟城)內有規模以上總部企業123戶,是成華區總部企業最為集中的區域,占總部企業總量的79.3%,占總部企業稅收的15.6%;總部經濟城以外有總部企業32戶,占總部企業總量的20.7%,占總部企業稅收的84.4%;其中,猛追灣總部經濟聚集區的總部企業12戶,占總部企業總量的7.7%,占總部企業稅收的49.4%。
(四)規劃與政策
根據成華區總部經濟規劃研究的成果,將重點發展先進生產型企業總部、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部,積極培育現代服務業總部,加快構筑“一城三軸三區”的空間格局,使成華區成為成都市總部經濟發展的新空間、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載體。
在投資環境上,正在執行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有:
1.《中共成都市成華區委、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加快總部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成華委〔2011〕69號)。
2.《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樓宇經濟發展的意見>》(成華府〔2011〕136號)。
3.《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關于促進成都市龍潭總部經濟城環保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成華府〔2010〕82號)。
4.《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關于促進成華區經濟發展若干政策的意見>的通知》(成華府〔2010〕71號)。
綜合以上情況,2007年后成華區加大了發展總部經濟的載體建設、財稅扶持、政府服務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總部企業總量增長較快,但總部經濟對區域經濟的稅收貢獻,仍以存量總部企業為支撐,新引入企業尚處于建設、培育階段,稅收增長貢獻有待加強。
二、中心城區總部經濟發展比較分析
中心城區在發展總部經濟的過程中,主要還是以原有工業園區為主要載體。而對于占有80%以上中央商務區(CBD)核心區的錦江區而言,發展總部經濟的重點則主要集中在成都中央商務區(CBD)和春熙路、鹽市口兩大商圈周邊。
在中心城區工業園區內,工業凈用地面積最大的是高新區,其次為金牛區,而在園區內總部項目用地面積占比較大的是成華區,比例達到45.94%,僅次于錦江49.1%。剩余可用面積最大的是成華區,還有約3081畝土地。
各城區依托原有主導產業,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等多種方式加快載體開發建設,差異化發展。
三、成華區發展總部經濟的優劣勢分析
(一)發展總部經濟的有利因素
1.具有集聚總部資源的大體量空間優勢
成華區是成都市可開發土地資源最多的中心城區,土地儲備優勢明顯。成華區可供開發利用的土地以工業用地居多,距市中心較遠,人口密度較低,土地開發和整理成本相對較低、難度較小,可供開發利用土地保有量大。目前,全區各類建設用地總面積達35平方公里,已整理出存量土地9000余畝,未來兩至三年整理出的土地面積將達到2.7萬畝。
2.具有與西部重要經濟區域互動性強的區位優勢
成華區對外交通輻射能力強,處于成綿樂、成內渝、成南(遂)渝三大發展帶的橋頭堡位置。是成渝、成綿、成南三條高速公路和川陜公路的起始點;成渝、成昆鐵路經過境內,城際鐵路樞紐、火車東站等重要節點布局其間;有效聯絡了川、渝、陜、桂、滇、藏、黔等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尤其在《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正式獲國務院批復后,更是在成渝經濟區域合作與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3.具有發展制造業總部的產業基礎優勢
“東調”戰略使絕大部分生產型企業離開了成華,但同時大量的專業技術與科研設計力量保留下來。這部分傳統老工業區的歷史積淀優勢,為發展總部經濟確立了內生動力,為聚集研發設計、產品中試、檢驗檢測等與生產制造密切相關的總部型企業提供了基礎。同時,區域內電子科大、理工大學、西財天府學院等高等院校和電子十一院、西勘院等科研機構,為發展總部經濟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培育環境和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平臺。
4.具有適宜總部特色化需求的后發優勢
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借鑒其他城區總部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更有針對性制定自己的發展策略。其他城區受到發展空間限制、產業形態鎖定、市政設施更新改造成本巨大等問題的影響,難以及時有效地回應總部企業的新需求,而成華區可以采取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率服務等策略更好地滿足總部企業特色化需求。
(二)發展總部經濟的不利因素
1.市區商務功能規劃,影響企業區位偏好
根據成都市中央商務區的規劃,成華區幾乎沒有區域在商務區范圍內。對于世界500強企業來和大企業大集團來說,在選擇辦公地時在意樓宇的形象,裝修品質和檔次,同時對寫字樓周邊的城市生活配套要求也高。而中央商務區便捷的交通、豐富的信息、優質的辦公設施和良好的金融、商務運營環境,能大大節約企業的管理和交易成本,能夠更有力地吸引各大金融、商務公司入駐,進而成為這類企業的首選。
2.主導產業尚在培育,產業結構尚需優化
規模上,各產業均發育不足,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產業關聯發展、集群發展度不高;結構上,主要以制造業企業總部為主,其中,傳統制造業占比較大,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環保節能等新興產業發育較弱。新引入企業貢獻率還不高,項目建設周期及成長培育期較長。
3.配套功能相對滯后,支撐體系有待完善
一方面,高端商務樓宇數量不足,缺乏總部經濟發展載體;道路、交通、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和高端餐飲、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還不能充分滿足入駐企業商務活動和員工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專業服務體系尚不完善,法律服務、科技服務、會計審計、中介咨詢等專業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
4.發展供地環境趨緊,加快發展成本增大
成華區因土地指標、征后實施等工作滯后,大部分供地企業尚未取得土地權證,市政府對中心城區利用工業用地發展總部經濟的政策收緊,存在將工業用地調規或調高供地價格的政策變化可能,規范發展壓力增大,供地成本增加,招商難度也將增大。
5.融資困難資金短缺,影響發展環境優化
成華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完善城市配套改善城市功能的投資剛性需求大,但由于近年來宏觀經濟震蕩,國家金融政策趨緊,對政府項目、國有平臺公司融資嚴格控制,導致建設發展資金短缺。
四、成華區發展總部經濟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科學推進,完善發展規劃
要進一步完善“一城三軸三區”重點發展區域的發展規劃。對各個功能區、重點發展區域,要結合發展基礎、資源稟賦等實際情況,差異化地制定近、中、遠期發展定位、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及各階段推進步驟,并確立近期發展路徑和操作性舉措:一是對已具發展基礎的龍潭總部經濟城、猛追灣總部經濟集聚區和二環路總部經濟發展軸,完善產業分類發展規劃,明確各區塊(樓宇)招商重點,扶持和發揮龍頭、骨干、優勢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延展、做大、做強產業集群。二是對規劃的新成華大道總部經濟發展軸、蓉都大道總部經濟發展軸、新客站總部經濟集聚區和北郊片區總部經濟集聚區等基礎較弱的區域,工作重點則應是抓好四川省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成都市“北改”等機遇,一方面高起點、高品質地加快載體和環境建設,另一方面實施招大引強戰略,引入龍頭企業,形成產業發展的主體架構,使之成為成華區總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空間。
(二)圍繞發展定位,強化產業招商
樹立務實招商理念,重點抓好主導產業。一是做大優勢產業,圍繞機械裝備、電子通訊、石油天然氣、鋼材物聯、建筑工程等具有良好基礎和發展比較優勢的產業招大扶強,實施“產業倍增”戰略,延伸拓寬產業鏈,做大做強核心產業集群。二是抓好新興產業,圍繞環保節能、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選商選資,引入行業內龍頭企業總部,形成輻射帶動作用。三是創新營銷招商方式,繼續加大區域總部經濟發展宣傳力度,運用中國總部經濟高層論壇等平臺,塑造品牌,擴大影響。突出專業招商、以商招商、產業分類招商;對招商資源、對象實施精細化、動態化管理,提供專項服務、跟進服務、一站式服務。四是突出特色招商,突出對研發設計、營銷結算等功能性總部招商、培育,形成區域特色,推進差異化發展。
(三)促進圈層融合,完善產業鏈條
加強區域合作,密切與周邊地區相關制造業的關系,完善產業鏈。一是充分挖掘好老工業基地存續的商脈、人脈等資源,利用東調企業的成華情結,吸引他們回歸成華設立總部。二是促動以中心城區總部經濟功能區為“頭腦”,周邊腹地制造業區域為“軀干”運行的發展模式,建立總部企業與腹地范圍內企業的產業鏈聯系。三是在引進總部企業的同時,鼓勵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來周邊布局,實現產業鏈功能上的耦合。
(四)加快配套建設,優化發展環境
提升總部經濟發展配套服務環境。一是加快完善交通、環境、住房等基礎設施及教育、醫療、安全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二是加快建設一批以甲級寫字樓為重點的高標準商務樓宇,增強總部經濟空間承載能力;三是加快集聚高端生產性服務與生活性服務要素,構建總部經濟發展服務體系。
(五)拓寬融資渠道,強化要素保障
多渠道、多模式解決資金問題。一是拓寬融資渠道,研究和完善融資擔保體系,充分發揮成都科銀風險投資的融資服務作用,助推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二是拓展投資運作方式,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升優化總部經濟發展環境,加速推動總部經濟發展。
(六)優化體制機制,確保強力推進
要通過優化體制機制增強推進總部經濟發展的動力、合力。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對重大項目招商、重點區域發展等涉及的土地、報規報建、工商轉注、稅收劃轉等事項,組織專門力量進行強力協調。二是完善全區共建共享機制,建立全域招商信息共享、資源共享,以及重大項目責任到位、專項服務、街道部門聯動的招商機制。三是強化項目促建、產業培育機制,督促企業早建成、早投產、早達產,兌現約定稅收貢獻等經濟指標,對不良項目堅決清退。著重跟蹤督辦工商注冊、稅收到位、約定貢獻兌現到位,確保招商成功引入一家、經濟貢獻實現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