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畫發展到明代,發生了一個重大的改變——打破原來院體畫的“場景化”和“情節化”的構圖形式,及其富麗堂皇的色彩表現,筆法開始簡括,墨色逐漸淋漓,物象變得鮮活,出現了一種即興作畫的寫生特點。沈周是明代最早使花鳥畫別開生面的一位大家。他取法南宋牧溪及元代的水墨花卉,畫風簡放質樸。之后的文徵明以他聰慧的才情令花鳥畫清新雅致。陳淳則繼承了二人的畫風后,開始著眼于自然界的花蟲草木,注重觀察與寫生,將勾花點葉與沒骨設色相結合,發揮水墨的寫意性。作品雖一花半葉,但筆墨淋漓疏爽。
紙本墨筆,縱29.7厘米,橫400厘米,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此幅《花卉圖卷》款識“嘉靖丁酉秋日寫”,陳淳時年55歲,是他晚期花卉畫風格成熟后的作品。50歲之前,陳淳作畫更多地使用沈周水墨淺色的技法,又適當融入水墨潑染。這種以濃淡水墨漬染而成的手法,使其作品別有韻味。同時,他還自創了勾花點葉法,純以水墨點染枝葉和花蕊,用線條勾勒花瓣,運筆隨意自如,強調筆墨本身的意趣。進入晚期,他的花鳥畫風格變得瀟灑隨意、簡率縱放、俊逸清爽。這與水墨寫生已有了質的不同。這是陳淳筆下“漫興式”的隨意點染、勾花點葉法的純熟表現。此時他常作折枝花卉長卷,多寫梅、蘭、菊、秋葵、水仙、山茶、荷花、牡丹、玉蘭等。畫面布局橫斜呼應,錯落有致;技法變化豐富,收放自如。
來源:《中國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