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初官員——蔡瑁
東漢及三國時期,是襄陽歷史上發展的一個高峰,期間人才輩出,涌現了不少歷史名人。
1、蔡瑁:字德圭。襄陽人。東漢末、三國初官員。漢獻帝永漢元年(189年),與蒯越等被荊州牧劉表聘為謀士,為劉表策劃平定江南。又助劉表以其次子劉綜為嗣。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軍南征,劉綜降曹。蔡瑁被曹操任為長水校尉,封漢陽亭侯。
2、董恢:字休緒。襄陽人。三國時蜀漢官員。劉備定蜀后為宣信中郎。協助費祎使吳,對孫權所問,答對得體。諸葛亮頗為賞識,辟為丞相府屬。后遷蜀太守。
3、楊颙:字子昭。襄陽人。三國時蜀漢官員。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入蜀,為巴郡太守。遷丞相諸葛亮主簿。嘗勸說諸葛亮不必自校簿書,每事必問,竟日勞累,以致上下相侵。諸葛亮深為感謝其直言、心誠。后為東曹選典選舉。死后,諸葛亮垂泣三日。
三國時蜀漢將領——楊儀
4、楊儀(?—235)字威公。襄陽人。三國時蜀漢將領。東漢末荊州刺史傅群主簿。后投關羽,任功曹。入蜀,為尚書。后主建興三年(225年)遷長史,加綏軍將軍。從諸葛亮出征,常規劃分部,籌度糧谷,舉措快速。諸葛亮深贊其才。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卒,領兵回成都,任中軍師。以居功怨憤,被廢為民,自殺。
5、習禎:字文祥。襄陽人。三國時蜀漢官員。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隨劉備由荊州入蜀。十九年以來歷任雒令、郫令、廣漢太守。善談論,名亞龐統而在馬良之右。
6、輔匡:字元弼。襄陽人。三國時蜀漢官員。初從劉備于荊州,后隨軍至蜀。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授其為巴郡太守。后主建興(223-237年)中徙鎮南,為右將軍,封中鄉侯。
三國時蜀將——廖化
7、廖化:(?-264)本名淳,字元儉。襄陽人。三國時蜀將。初為襄陽太守關羽主簿。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兵敗,屬吳。章武二年(222年),詐死,乘隙攜母奔蜀。劉備任為宜都太守。后主炎興元年(263年),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同年。魏滅蜀。次年,被徙洛陽,死于途中。
8、李衡:字叔平。襄陽人。三國時孫吳官員。漢末入吳,居武昌(今鄂城)為庶民。經人薦為郎。因向孫權面陳呂壹過失,升為諸葛恪司馬。建興二年(253年)任丹陽太守。258年孫休為帝,加威遠將軍。
9、羅憲(?-270)字令則。襄陽人。三國末官員。幼年隨父避亂入蜀。后主立太子,為太子舍人,遷庶子。以宜信校尉兩次使吳。時宦官黃皓預政,憲不肯附從,被左遷巴東太守。后主炎興元年(263年),魏伐蜀,奉命守永安城。吳聞蜀亡,起兵西上。憲固守巴東,吳軍不能西進。吳軍增兵3萬,圍城六月,城中疾病大半,仍堅守不降。晉王派救兵到始解圍。晉王即委前任,拜凌江將軍,封萬年亭侯。時武陵四縣叛吳,以憲為武陵太守、巴東監軍。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改封西鄂縣侯。三年,進位冠軍將軍。
三國時孫吳大臣——張悌
10、張悌:(?-280)字巨先。襄陽人。三國時孫吳大臣。吳景帝永安年間(258-263年)為屯騎校尉。吳末帝時累官至丞相軍師。末帝天紀三年(279年),晉武帝發兵20余萬,遣龍驤將軍王浚、安東將軍王渾等分六路伐吳。張悌明知必敗,仍與沈瑩、諸葛靚率軍3萬渡江接戰,與晉軍周浚戰于迎敵,大敗于板橋。諸葛靚率余眾600人來迎張悌,張悌不肯逃命,尋為王渾部俘殺。
11、李衡:字叔平,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出身卒家。孫權時為諸葛恪司馬。任丹陽太守時,曾據法制裁孫休。孫休立為帝,他自拘請罪,孫休釋而不問。加威遠將軍。
12、習溫:習珍之子。襄陽人。三國時吳國官員。累官至荊州大中正。后任長沙及武昌太守、選曹尚書、廣州刺史。
東漢末策士——蒯越
13、蒯越:(?-214)字異度。蒯良之弟。中廬(今襄陽縣西)人。東漢末策士。初為東曹椽,力勸大將軍何進誅滅閹宦,因何進猶豫不決,乃求出為汝陽令。元漢元年(189年),為荊州刺史劉表獻策,佐劉表平定境內,拜章陵太守,封樊亭侯。
14、習隆:習忠之子,為步兵校尉,掌校秘書。習隆與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建議立廟于沔陽。
15、楊慮:字威方,襄陽人。少有德行,為沔南冠冕。州郡禮重、諸公辟命,皆不屈。年十七而夭,門徒數百人,宗其德范,號為“德行楊君。”
16、何颙:(?-190)字伯求。棗陽東北人。東漢末官員。游學洛陽時,與陳蕃、李膺等交游。靈帝建寧元年(168年)、二年,因宦官制造黨錮之禍,陳蕃、李膺先后被殺,被迫亡匿汝南。黨事解,聘于司空府。后與旬爽、王允等謀誅董卓。適因它事被捕,憂憤而死。
17、習忠:習楨之子,官至尚書郎。
東漢末謀士——龐統
18、龐統:(179-214)字士元。襄陽人。東漢末謀士。初與諸葛亮齊名,號稱“鳳雛”、獻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領荊州,任其為耒陽令,在縣不治事。經諸葛亮推薦,改任為治中從事、軍師中郎將。后隨劉備入蜀。建安十九年,圍攻雒縣(今四川廣漢北),中流矢死。死后追爵為關內侯。
19、黃承彥:(?—218)襄陽人。東漢末名士。為人高爽開朗,聞名于沔南。有女黃頭黑色而有才,許與隱居襄陽隆中的諸葛亮為妻。
20、龐德公:襄陽人,東漢末名士,生活在漢靈帝建寧至三國蜀漢昭烈帝章武年間,荊州刺史劉表數次請他進府,皆不就。與當時隱居襄陽的徐庶、司馬徽、諸葛亮過從甚密,稱諸葛亮為“臥龍”,司馬徽為“水鏡”,龐統為“鳳雛”,被譽為知人。后隱居于鹿門山。
三國時蜀將——向寵
24、向朗:(?-247)字巨達。宜城人。三國時蜀漢官員。獻帝年間,荊州牧劉表任其為臨沮(今南漳東南)長。劉表卒。歸劉備。建安十四年(209年),奉命督辦秭歸、夷道、夷陵及巫四縣軍政。入蜀后任巴西太守,又徙房陵。后主建興元年(223年),遷步兵校尉、丞相長史。建興六年,為馬稷失守街亭事受牽連,被免官,閑居成都20年。后起用為左將軍,封顯明亭侯。
25、向寵:(?-240)向朗之侄。宜城人。三國時蜀將。初為牙門將。章武二年(222年)彝陵之戰中,劉備大敗,唯其營壘獨存。次年任中部督,封都亭侯。繼為中領軍。后主延熙三年,鎮壓漢嘉郡少數民族,被殺。
26、殷觀:字孔休。宜城人。三國時蜀漢官員。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任荊州牧劉備主簿。孫權遣使求共伐蜀,欲乘虛取劉備占荊州諸郡。他建議可贊同孫權伐蜀計劃,但不出兵。劉備從其言,孫權計劃落空。因升為別駕從事。后隨劉備入蜀。
蜀漢政權前將軍——關羽
27、關羽:(?-220)字云長,號美髯公。并州河東解州(今山西省運城市)人。曾任蜀漢政權前將軍,爵至漢壽亭侯。鎮守襄陽,建安二十四年冬,退守當陽麥城遇害。謚曰“壯繆侯”。
28、司馬徽:(?-208年),字德操,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客居襄陽南漳,有"水鏡先生"之稱。
司馬徽為人清雅,有知人之明,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等學生。其才華始終未得施展,一生湮沒不彰。
蜀漢丞相,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諸葛亮
29、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軍事家。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襄陽茅廬,諸葛亮提出《隆中對》出山成名。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
30、黃月英,又名黃婉貞、生卒不詳,三國時期的才女、發明家,襄陽名士黃承彥之女,蜀國丞相諸葛亮妻子。
受其父親耳濡目染,自幼熟讀經史,多才多藝,是巾幗少有的奇女子,是世界上發明機器人的奠基者、創始人、開山鼻祖。她發明創造的木狗、木虎、木人,神奇的木牛流馬幫助蜀國運送糧草,解決了兵員不足的問題,為蜀國穩定政權,平定騷亂,立下了赫赫戰功。
老河口:孫金福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