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心的孟嘗君:《孫子兵法》中提到,要想讓戰爭取勝首先要讓士兵對敵人有仇恨的心理,這樣士兵殺敵才會有動力,然后要讓士兵對自己的國家有感恩的心理,這樣士兵打起仗來才更勇猛,簡言之,就是民心所向者,才可獲得勝利。
孟嘗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他善于用人,廣招賢士,為了最大限度地招攬人才,不惜“舍業厚遇之”,以致門下食客人才濟濟,多達三千余人。孟嘗君為人親善,對門客都很好,他與門客吃一樣的飯菜,以示禮賢下士。他不僅關心門客,而且對門客的家人也體貼入微,每每會“問親戚居處”。孟嘗君的種種行為表率讓門客們感動至極,因此孟嘗君十分得人心,他的門客都把他當作知己,都能在關鍵時刻為救他而挺身而出,拼死報效于他。
有一年,秦昭王聽說孟嘗君賢能,就派人到齊國邀請孟嘗君。孟嘗君到秦國后,將一件價值千金的“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秦昭王很高興,也很賞識盂嘗君,認為孟嘗君是難得一見的人才,就想將其任命為相國。有大臣進言道,孟嘗君是齊國人,又很有本事,即使在秦國做了相國,他心里想的肯定還是齊國,將來有了事情,也必先想著齊國然后再考慮秦國,如果是這樣,秦國不就危險了么?
秦昭王聽了也擔心孟嘗君會如大臣講的那樣“必先齊而后秦”,會危及到秦國的社稷安全,于是罷免了孟嘗君的相國職務,并把孟嘗君囚禁起來,圖謀殺掉孟嘗君。
孟嘗君在危急之下派人向秦昭王的寵姬求救。秦昭王的寵姬回應說,救人可以,但是她必須要得到那件舉世無雙的“狐白裘”。孟嘗君早已把“狐白裘”獻給秦昭王了呀,怎么辦呢?
孟嘗君和一千門客都非常著急。這時,一位門客對孟嘗君說,我可以得到那件。狐白裘”。原來這位門客“能為狗盜”。他夜間冒死潛入秦國的宮藏中,偷得孟嘗君獻給秦昭王的“狐白裘”,把它獻給了秦王的寵姬。寵姬得到“狐白裘,,非常高興,于是她就向秦昭王美言,說了很多孟嘗君的好話,秦昭王接受了寵姬的建議,把孟嘗君放出了大牢。
孟嘗君獲釋后,立即乘快車逃走,混出了成陽城,希望可以連夜逃回齊國。夜半時分,孟嘗君和一行門客到了函谷關,卻被侍衛攔住,因為函谷關要等雞鳴的時候才會開,孟嘗君害怕如果等久了秦兵會追過來,焦急萬分。這時又一位門客挺身而出,這位門客會學雞鳴,此時他學起雞鳴,如此一來,引得眾雞“齊鳴”,侍衛一聽,就開關讓他們過去,就這樣孟嘗君順利逃回齊國。
還有一次田甲劫持齊愍王,恰逢此時有人進言說孟嘗君將要作亂犯上。齊愍王便懷疑自己被田甲劫持是孟嘗君策劃的,孟嘗君為免禍事只得出逃。孟嘗君的一位門客聽說了這件事,就上書給齊愍王申明孟嘗君為人正直,是不會作亂的,不僅如此,他還以自己的生命作擔保,在宮殿門口刎頸自殺,用這種行為來證實孟嘗君的清白。齊愍王得知后十分震驚,于是仔細調查實情,最終發現盂嘗君果然是被冤枉的,并無謀反之心,于是又將孟嘗君召回。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舉不勝舉,這些門客之所以在孟嘗君危急時刻救他的性命,就是因為孟嘗君平日里待人親善,得人心,因此這些門客才會傾盡全力為孟嘗君出謀劃策,分憂解難。
正如《作戰篇》提到的“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要多用閑人,也要知道怎么用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