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眾所周知,在戰(zhàn)國時期的四大名將里面,老將廉頗因得不到君主信任,而不被重用,最終寂寞終生;名將李牧有勇有謀盡灑疆場,卻因秦國反間計,含恨而死;武安君白起一生殺百萬敵軍威震古今,最后還是因功高震主,被帝王賜死。可以說四大名將大部分都是死于君主猜忌,只有老將王翦得以善終,看來王翦此人并非一個只會帶兵打仗莽夫!
太史公司馬遷曾說過:“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于后世。”的確如此,在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過程中,王翦與其子王賁一并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尤其是他在破趙國都城邯鄲和以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為后世稱道。后來因功績卓著,秦始皇嬴政更是尊其為師!然而就是這樣著名的軍事家在領兵打仗時有個習慣,讓秦始皇覺得非常肉疼,但卻只能咬牙答應!
二、
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大將王翦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帶領一支秦國精銳部隊攻下了趙國閼與,并且越戰(zhàn)越勇士氣高漲,一連攻取趙地九座城邑,一時間風頭出盡。隨后在秦始皇正式親政后,一統(tǒng)天下的計劃提到議事日程,王翦作為新升起的將領之星,自然受到秦王特別重用。期間,除了最先的滅亡韓國王翦沒有參與外,其他五國要么為王翦帶兵所滅,要么為其子王賁攻克而亡。
當時各國經(jīng)過一個戰(zhàn)神白起的恐怖摧殘,還沒緩過神來,自然難以抵擋王翦父子倆的鐵蹄蹂躪。這倆父子在戰(zhàn)國末期越戰(zhàn)越勇一路凱歌向前,王翦的名氣也威震六國。我們都知道白起在作戰(zhàn)中多以摧毀敵人有生力量為目的,而大將王翦則是以最小代價換取勝利。王翦每次帶兵打仗都有個習慣,需要秦國用大量的人力武力配合,情報上也要鼎力支持。例如秦始皇十八年,王翦帶兵圍攻趙國,與名將李牧相持一年之久都未進攻,最后使用反間計除掉李牧。事后王翦勢如破竹前行,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
三、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7年),秦國歷史上發(fā)生了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荊軻失敗后。秦始皇非常盛怒,并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領軍遠征討伐燕國。燕王喜見狀便聯(lián)合代王趙嘉誓死抵抗秦軍,燕代聯(lián)軍雖然由燕國的太子丹統(tǒng)領,但怎奈何秦軍強大,最后在易水河邊兵敗。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城薊,燕王喜逃到了遼東,燕國自此名存實亡。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又派王翦之子王賁率軍攻打楚國,重創(chuàng)楚軍,奪取楚國十余座城池。然后王賁接到嬴政命令北上攻伐魏國,王賁到魏地選擇引黃河之水灌淹魏國都城大梁(開封),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水淹大梁城。同年三月,大梁城毀垣塌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緊接著王賁又平定了魏國各地,設魏地東面為碭郡。
四、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嬴政再次政召集群臣廷議,商討滅楚大計。當時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先后滅亡韓、趙、魏三國,并數(shù)次擊敗楚軍。秦始皇知道李信十分勇猛果斷就問:“寡人攻取楚國,將軍估算需調(diào)用多少軍士才夠?”李信回答道:“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嬴政又問老將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六十萬人不可。”此時秦始皇大喜的說到:“王老將軍老嘍!小小楚國就膽怯了!還是李將軍果斷勇敢。”于是便派李信和蒙恬率軍二十萬向南進發(fā)攻打楚國。
在戰(zhàn)國后期楚國雖然已經(jīng)衰落下去,但是瘦死的駱駝還是比馬大,要拿下楚國依然不可掉以輕心,畢竟在當時,楚國是占地最大的一個國家。后來王翦因秦始皇不采納自己的意見,就稱病推托,回到家鄉(xiāng)頻陽養(yǎng)老。后來李信因輕敵被楚國名將項燕大敗而歸,此一戰(zhàn)算是秦國統(tǒng)一六國少有敗仗。秦始皇知道后非常震怒,隨后便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向王翦致歉,并答應他的一切伐楚要求。
五、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老將王翦終領兵六十萬大軍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后整整一年堅壁不出,六十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yǎng)生息,甚至每天比賽投石以作娛樂。楚國因為兵少而無可奈何只能防守,一年后終于按捺不住,正當楚軍在調(diào)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名將項燕于蘄,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隨后又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晉封武成侯。
大家都知道,王翦每次帶兵打仗都有個習慣,需要秦國用大量的人力武力配合。尤其是在滅國級戰(zhàn)役上調(diào)動人馬會更眾多,消耗的物資自然就高。所以對于王翦統(tǒng)兵出征楚國,秦始皇依舊感到非常肉疼,但卻也只能咬牙答應!畢竟從戰(zhàn)爭結果來看,部隊的損失也是非常小,足可以顯示王翦的軍事智商之高!
六、
回過頭來再說,六十萬大軍,那可是秦國全部家當。彼時秦始皇拱手而將此托付給一個異姓將軍,其之擔憂可想而知。而王翦另一個高明之處就是其他將領無法能比的,那就是“自污”自己,也就是毀掉自己的形象。據(jù)史料記載王翦每次出征都會給秦始皇要錢、要封地、還要豪宅!更為重要的是,越是大戰(zhàn),王翦要的越?jīng)]有數(shù),史載:“又連續(xù)五次求賜美田!”
說到這里,想必大家都明白了。王翦之所以三番五次索要無度,無非也如他自己所言,為向始皇表示自己胸無大志、更無異志,以讓始皇寬心!而最終也是在君臣二人之間相互心照不宣下,才完成滅楚大業(yè)!最后我們要說的是王翦一生雖征戰(zhàn)無數(shù)但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zhàn)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他雖功高震主,但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善于揣摩帝王之術而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