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篇》2.4)
【白話】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時,可以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于迷惑;五十歲時,可以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可以隨心所欲都不越出規矩。”(《論語.為政篇》2.4)
【解讀】
這段話的內容實在是太過豐富,也是每個中國人都熟悉的孔子,是一幅活生生的人生畫面,從少年時的孔子到晚年的孔子,盡在其中。
從整幅畫面中,我們能感受到一個不斷進化的孔子,第十年的生命都會呈現出另外一翻光彩。用《易經》中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大人虎變”,可以說,孔子為中國人確立了不同階段的人生坐標,直到今天,我們還在用“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來形容這個年紀的人應該有的特色。這個特色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種心理坐標,每個到達或接近這個坐標的人,都會用這些詞匯來評價自己。
但是要做到這些要求卻不是那么容易的。今天就來說說“十有五而志于學”。
十五歲立志于學習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雖然我們在這個年紀也都在學習,可是這個學習是有區別的,區別在于主動還是被動。在中國的古代,學習是貴族的權利,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只能是在15歲之前會接受鄉村教育,利用農閑的時間學習基礎知識,一到15歲,學習就已經結束,接著就要進入社會,接替父母的工作。而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時間點,孔子確立自己的志向,一心向學,并用自己的一生的時間去發展自己的志向,這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
我們確立自己的志向往往在開始階段是比較模糊的,比如做一個科學家,做一名運動員,諸如此類。比較精確的時間點是在考大學的時候,考什么樣的大學,念什么樣的專業,進入哪一個領域工作其實就是在為自己的未來做出鋪墊。然而事實上,很多人在念完大學的時候都選擇了告別自己的專業,這并非是一件讓人難堪的數據,畢竟當我們做出高考規劃時,很多時候選擇并不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公元608年,也就是隋大業四年,大理寺卿鄭善果奉旨到洛陽度僧,年僅十三歲的玄奘聞訊前往,當鄭善果問他為何出家時,玄奘回答說:“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边@就是玄奘的人生使命,他在十三歲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清晰,然后然其一生,玄奘都走在實現使命的路上直到生命的終點放下翻譯的墨筆,他的一生深刻影響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國佛教歷史,就是從這句“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開始的。
這就是玄奘立下的志向,埃隆.馬斯克在十四歲的時候就立下了自己超邏輯使命宣言:“唯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去為人類爭取更大的集體啟蒙?!边@才有了后來的SPECE-X宇宙探索公司的出現。對于一個人來說,越早明確上天賦予我們的人生使命,就越能夠透過今日的迷霧看清楚明日的世界。
在這幾份簡歷中,我們可以讀到立志當在少年時,方是不負韶華。一個人能在少年時代對自己進行有寬度的探索,才能對自己的未來有篤定的想法,這個探索就是更多的閱讀、更多的游覽,更多的嘗試,甚至是更多的參與某些活動。這些探索會讓一個人在少年時代為未來蓄能,當進入成年人的世界后始終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在那里種花種草,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埃及四千年》的作者喬安.弗萊徹是英國約克大學考古學系教授,主攻領域為世界木乃伊研究與喪葬考古學,一聽我們就知道這是一個很冷門的專業,當他還是一個女孩子時主動報取這樣的專業,就連學校的從業咨詢導師都認為她是被人誤導了,苦口婆心的建議弗萊徹選擇當老師或者是護理,與此同時,弗萊徹寄向博物館專業人士與學者的尋找指引的信件也全部石沉大家,而這位小姑娘卻是心意已決,這一切都源于他十五歲的一個經歷,因為那年她去了一次埃及,然后迷上了這個國家,從那以后,“我更加努力的學習,爭取各門考試成績達標,為的就是能被錄取,去攻讀自己夢想中的專業學位及課程-埃及學與古代史”。
孔子在走到人生的終點之際,對自己說“朝聞道,夕可死也”。那個時候,他一定回頭看曾經那個十五歲立志于學的少年在向他招手,他亦不負少年時代對自己的期待。
彭信之
------------
子曰德魯克
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用走心的文字讓東西方管理思想交流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