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跪求陪伴,戳中“中國式養(yǎng)老”痛點
2020年5月27日
養(yǎng)老那些事兒
近日,兩個頭發(fā)花白的老人相互攙扶著走進北流法院,見到法官藍偉華后,其中一位老人便撲通跪了下來。
藍偉華見狀,趕緊把老人攙扶起來,說道,“老人家,您別激動,有話慢慢說!”
老人告訴藍偉華,今年已經84歲,老伴也有82歲,生育有3個兒子。
“3個兒子平時工作都忙,很少回家,回家也只是給我們伙食費就又匆匆趕回去工作了。”
“都說法官是為民辦事的,希望法官幫幫忙,讓孩子能夠經常回家陪我們聊聊天,給我們煮煮飯,伙食費什么的我們都不要。”
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卻道出了兩位八旬老人無盡的心酸和無奈。
“聊聊天、煮煮飯”,如此平常和簡單的親情訴求竟然成為了兩位老人的奢望和奢求而跪求法官幫忙。此情此景讓人揪心更引人深思。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幾千年中華文明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但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老年人的贍養(yǎng)問題愈發(fā)突出和集中。
一些子女在贍養(yǎng)老人的問題上存在誤區(qū),認為贍養(yǎng)老人就是每個月給老人生活費,讓老人吃穿不愁、衣食無憂。于是,便出現(xiàn)了“平常日子鮮登門,逢年過節(jié)給點錢”的“中國式養(yǎng)老”。
在筆者看來,“老人跪求陪伴”一事恰恰戳中了“中國式養(yǎng)老”的痛點。其實,老年人需要的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慰藉。
老年人最害怕的是空虛和孤獨,他們希望享受天倫之樂,得到家庭溫暖。這就要求子女們能正視老年人的精神困惑,“常回家看看”,給老人更多精神上的“關愛”。
然而,打破“中國式養(yǎng)老”困局僅僅依靠子女們“常回家看看”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還應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大力弘揚“孝為先”的傳統(tǒng)美德,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尊老愛老”的氛圍,給老年人精神上的溫暖和安全感。
同時,要加強老年人社會福利機制建設。建立健全城市及農村老年人養(yǎng)老保險制度,形成政府和社會慈善機構、團體等社會力量的“合力”,解決老人們的物質及精神需求,實現(xiàn)“物質贍養(yǎng)”和“精神贍養(yǎng)”齊頭并進。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老年人不僅是一個家庭的“無價寶”,更是一個國家的“無價寶”。
他們把畢生的智慧和汗水都貢獻給了子女和社會,理應得到子女的關懷和社會的關愛。
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讓每一位老人都擁有健康幸福的晚年。
來源:齊魯晚報-
我是一位70歲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學習體驗與分享(其中會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話并結合我的一生體會與經驗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謝!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與我聯(lián)系,我會妥善處理,謝謝!)我寫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應注意的事兒!退休后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廣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更多文章請參看http://www.zzz818.com趙站長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臨與指教哦^0^!歡迎大家轉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