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
的確,年少時,每個人都曾有過美夢。為了實現美夢,每個人都曾意氣風發,期待可以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但從學校畢業,在社會中摸打滾爬后,我們才會發現:盡管曾經各種幻想,但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終究活成了卑躬屈膝的閏土。
一、滿地狼藉的世界
年少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祥林嫂、閏土等小人物,是令人十分厭惡的。
孔乙己窮愁潦倒,一事無成還自欺欺人;祥林嫂境遇凄慘,但總是自怨自艾;最可嘆可惜的是閏土,曾經一個意氣風發、靈氣逼人的少年郎,變成了一個卑躬屈膝、麻木槁木死灰的中年喪犬。
當時有多厭惡,現在就有多悲哀。
因為時過境遷,我們開始發現,我們不過都是魯迅筆下小人物的影子。
最開始讀書的時光時,我們都會被告知:努力讀書,只有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可那時我們年紀還很小,不懂得校園才是階級最淡薄的地方。
當我們進入社會,開始為生活四處奔波,才會猛然發現,或許我們一直在社會的底層。
找工作時,曾經的同學,因為是世家子弟或者權貴小姐,一路順風成了“經理”。而我們,則需要尊稱他們一聲“經理”。
這樣的場面,與閏土叫魯迅“老爺”的聲音,別無二致。
很多人以為“知識改變命運”是金科玉律,便開始死讀書,讀死書。可當他們一出社會,才發現:在現實面前,空有知識的我們,什么都不是。
成年人的世界,總是滿地狼藉,只剩一地雞毛。
二、卑躬屈膝的生活
魯迅的筆墨向來是最毒辣,也是最真實的。
閏土還沒有變成閏土之前,也是一個機敏、靈動的少年。但在那個講究封建等級觀念的社會里,他逐漸開始卑躬屈膝。
那時候的我們,因為有人依靠,有人為自己遮風擋雨,以為自己總是能夠冷眼看世界,活出自我。那時的我們,以為自己是魯迅,是少爺。
所以,我們都喜歡前期活潑可愛的閏土,卻討厭那個老氣橫秋的,不懂得魯迅真心的閏土。
年少的閏土,就像還未進入到社會的我們。朝氣蓬勃,就像初生的牛犢一樣,什么也不怕。
可終究,我們會被生活壓彎了腰。
雖然時代不同,我們卻依舊是可悲又可嘆的閏土。
我們被生活所壓迫的奴隸,在現實和命運的打磨下,都逐漸喪失了搏斗的勇氣。
成長環境和遭遇,總是讓我們卑躬屈膝。而人一旦卑躬屈膝,便難以再站起來。
人到中年的閏土,拖家帶口,負責八口人的生活。這個時候的他,只有討好地主,在地主面前低到塵埃里,才會有一點點生存的空間。
年少的我們,責怪閏土不勇敢;中年的我們,變成了閏土。
唯有真的經歷現實的蹉跎,我們才會發現,自己也不過如此。
認清和接受現實,總是十分痛苦的。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只能活成閏土,麻木度日且渾渾噩噩。
三、在深藍色的天空下
《少年閏土》中,令人記憶最深刻的一個段落,在這里: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段的描寫,就如同我們少年時的美夢和期待,如此美好,如此動人。
我們都曾是在深藍的天空下的閏土。
當魯迅重逢閏土,叫閏土帶走不需要的東西時,閏土又笑得如同孩童一般。
他又像變成了那個在深藍色天空下,肆意灑脫、意氣風發的少年。
人到中年,閏土把所有的意氣風發都給了家庭,而不是自己。他成了為父母盡孝道的兒子,成了為妻子分擔憂慮的丈夫,也成了為孩子遮風擋雨的父親。
他不再是那個有著遠大抱負的少年,但哪怕是點頭哈腰,為生活卑躬屈膝,只要他可以讓家人的生活變得更好,他也要成為這種令別人,也令自己萬分厭惡的人。
可這樣的閏土,同樣偉大,同樣值得尊敬。
我們雖然活成了閏土,沒有成為曾經所期望的樣子,但也并沒有罪無可恕。
每個人生而平凡,但成長都是偉大的。
人生路上,總有血淚,也總有人要去扛起風雨。
我們活成了閏土,是因為我們有想要守護的人,是因為我們接過了守護的責任,成了家人的保護傘。
來源:靈楓歷史閣(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