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到】關于沙游你想知道的那些事兒|潘燕華博士公益微課答疑精選
2、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之后輸入訪問密碼:3c60 在潘燕華老師的公益微課后,我們整理了幾個來自來訪者,爸爸媽媽,或是咨詢師的問題,對沙盤感興趣的朋友,希望這些回答可以解決你們心中的一些疑問。在此特別感謝潘燕華老師為我們帶來的精彩講座,感謝東方心理子瑩、宋欣對逐字稿和錄音的校對及編輯。一種是,發展與教育的水平,針對正常的孩子,希望他有更好的潛能發揮,這種情況就沒有對孩子特別的約束,基本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就可以參與;但如果是治療層面的“沙盤游戲”,針對生活困惑或心理危機,我一般建議6歲以上才開始介入。剛剛例子中那個小姑娘,只有4歲多,我們的工作更多是在陪伴她游戲的層面,并沒有很深入。沙盤過程中會激發出很多無意識的東西,需要意識層面自我力量去承托,6歲以前的孩子,在自我的力量上還不足以承托來自無意識的東西,所以需要保守、謹慎的處理。2、老師,沙盤游戲是孩子和家長一起進行的嗎?或者家長可以給孩子做沙盤游戲嗎?沙盤游戲有很多形式。如果是治療層面的話,一般是治療師與來訪者(孩子)一對一兩個人工作,家長不參與。因為家長的參與,孩子會覺得不安全,就像孩子說話家長聽一樣,雖然這個過程中孩子不是真正的說話,而是在用沙盤說話。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的(沙盤),我們現在也有新的發展,叫親子沙盤,過程中更多的是親子之間無意識間的溝通。至于家長是否給孩子做“沙盤游戲”,我個人覺得換一種形式,家長和孩子一起來構建沙世界(會比較合適)。問題中“做”的意思,不知是不是說家長做治療師,孩子做來訪者?如果是這樣的關系,就不太合適,因為(你們之間)會存在雙重關系。最好的狀態,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構建沙世界,同時有專業的沙盤游戲治療師在旁邊陪伴。第一張是孩子在表達困惑
第二張孩子想表達緊張
第三張表達空洞
這些詞語孩子都是用象征性的方式表達,是連大人都無法精準定義的感覺。
5、沙盤游戲的收費和普通心理咨詢的收費有什么差別?“沙盤游戲”收費與普通咨詢是一樣的,也是一次一次的收費,以小時為算。我之前做自閉癥孩子的研究,自閉癥的孩子在進入沙盤之前需要做個評估。對于高功能的孩子,“沙盤游戲”可以起到情緒穩定的作用。從我的臨床實踐經驗看,自閉癥的孩子每天需要面對高強度、高密度的行為訓練,并且自閉癥孩子有個特點是受挫感非常強。比如最近孩子進步很大,今天再多加一點點新的訓練,你會覺得沒問題,但孩子會一下子覺得壓力太大,會往后退,整個訓練效果可能一下退到20天前,咨詢師會覺得非常沮喪。而“沙盤游戲”對孩子受挫感的處理,以及每天高強度的行為訓練帶來的壓力感(的緩解),包括自閉癥孩子內在生命能量的激發都會有非常好的作用。什么是內在生命的激發?自閉癥的孩子不與人交流,自閉癥的英文單詞autism本身就是呆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意思,那證明這個世界一定有它非常精彩豐富的語言,而我們進入不了,孩子也不表達,我們也感受不到。而在“沙盤游戲”中有非常好的緩沖空間,非常豐富的世界讓孩子可以表達,讓孩子有個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所以,沙盤是可以對自閉癥的孩子開展的。7、潘老師您好!我剛接個案幾次,自己每次都想看到孩子是否有變化,從而確定沙盤游戲的作用及自己的價值,不知道怎樣才做到這個問題不只治療師會遇到,家長也會。比如說,家長可能會說“我和他說過那句話里,但他不聽呀”,“我用過這個方法里,用了三天,還是不奏效呀”,“我是不是用錯?是不是這個方便沒效呀?”等等。家長和治療師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是希望很快見到效果;也想從效果中對自己有個認可,確認自己的價值。在這我想說,孩子非常喜歡試探成年人,而且試探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你告訴他沙子不能拿到盤外面玩,他就會拿起一些沙子在盤外輕輕的捏,然后看著你偷笑。這時咨詢師怎樣做限制孩子界限的行為就很重要了。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前天送孩子上學,因為我最近比較忙,加上孩子比較大了,我會把他放在天橋下,讓他自己走去學校。前天我覺得天氣很好,我也有時間,就說“寶寶,我們好久沒一起走走路了,我們走一下。”然后孩子和我說“媽媽,我以為我變乖了后你就不送我了,我正準備不乖呢!今天你又這樣了,那我就不會不乖了。”很有趣。孩子非常敏感,當我們想確認(方法)有沒有作用,有沒有價值的時候,孩子每擺一個東西我們都以分析的態度尋找線索的眼光去看的時候,會有兩種結果:第一,孩子不會做真實的表達,可能會特意擺一個漂亮的(沙盤)來哄你,這種是取悅型的孩子,這種取悅來自成年人的壓力;另一種,孩子直接說我不玩了,沒有意思。因為他會覺得你不再真誠的觀察、陪伴他玩,而是老想著通過我看到一些什么。要謙卑的信任孩子生命力本身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外,這位治療師還要豐富自己對無意識的理解。因為當你真的信任無意識的巨大智慧時,終有一天你會看到它有所表現,你才能夠安下心來。像這位治療師可能存在對“沙盤游戲”和對自己的不信任,如果從媽媽的角度看,如果你想讀懂孩子,就要先讀懂你自己的故事,你的成長故事和人類發展的故事。這時你會覺得,原來(大家)都一樣的。比如最近我在喜馬拉雅上聽“蔣勛讀紅樓夢”,當我聽到蔣勛娓娓道來賈寶玉、薛寶釵、林黛玉他們那種細膩的感情表達時,我突然覺得我們與他們很近很近,他們的對話、情感,與我青春期的時候一樣,與我現在看到的大學生們一樣,跨越年代,因為這本身就是人類最自然的表達,是幾千年都不會變的情感。這時,你會有一份理解,一份安心。所以,如何淡定的去靜待花開?就是要去看多一點的花,去欣賞不同的花,傾聽不同的花的故事。關于沙盤游戲的操作過程,70%的小朋友一進來就會說“我可以擺嗎?”我就會說“可以呀!”往往不需要過多的引導,或者有些時候我們會邀請來訪者來擺沙盤。有些人可能會從撫摸沙子開始,有些人可能會從挑選玩具開始。這個過程中咨詢師會坐在一邊,做一些記錄和陪伴, 盡量不去做干擾,中斷、打斷沙盤的過程。結束后我們有時會與來訪者一起探索沙盤,看看這個沙世界。不過這個階段,來訪者或兒童不一定會告訴咨詢師自己擺了什么,我的很多個案并沒有告訴我他們擺了什么,所以我會深刻的體會到,沙盤不是體檢報告,不是分析來訪者擺了什么。來訪者離開后,我們對沙盤進行拍照,再補充記錄,之后拆除沙盤。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精神分裂癥發作期的個案不太適合,因為他本身意識與無意識、現實與幻想之間很混亂,界限不是很清楚,不太適宜這種深度的接觸無意識的治療。其他的情況,并沒有哪種特別適合,哪種特別不適合。有些高中生,剛開始會覺得這個很幼稚,“是小孩玩的,我不玩。”但慢慢的,其實他玩不玩沙盤,是由我們的治療關系決定的。比如說,他覺得“我信任這位治療師,治療師那里有這個東西,我覺得肯定是好東西,我也要玩。”10、老師,我們家孩子高一,成績不錯年級前幾名,生活中交流不太和我們聊成績的事,不過常常看她的朋友圈會非常非常在意每次成績的起落,不知道會不會孩子太緊張,我們擔心孩子現在太過緊張高三壓力會更大,不知做沙盤會不會有緩解效果?我大概了解這位家長的困惑和需求。家長可能覺得,孩子與家長的溝通上,可能不會什么都告訴家長,做沙盤會不會有緩解的效果?我覺得,首先孩子可以去做心理咨詢,但咨詢當中并不一定會使用沙盤。在沙盤中或咨詢中,談話是主要的手段。如果孩子覺得使用沙盤這樣的表達,更自如,更適合,那我們鼓勵(孩子做沙盤);但如果孩子說“我想要聊天,現在沒有辦法,沒有心思去玩玩具”,那就先聊。沙盤是咨詢師進入孩子的世界的手段和工具,但并不是說孩子不愿意(做沙盤),就否定沙盤的效果。我們也會借用“沙盤游戲治療”當中的一些原理,從另外的角度與孩子溝通,比如說使用繪畫。但孩子因為是高一,很緊張,學習是非常高度的腦力勞動,非常理性化的思維表達,那么他有感性層面三維圖像的(訓練),還有無意識層面的空間表達,我想對他來說是很好的壓力緩沖地帶。今晚非常感謝大家用心的傾聽,并且提出了非常好的問題。期待以后有機會,能與大家繼續探討“沙盤游戲治療”中做父母的、做治療師,或者做老師等等的智慧。我非常感謝大家,也感謝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給這個機會,讓我與大家一起分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