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建設工程合同管理
規范合同簽訂程序,嚴格按程序辦事,實施陽光工程,避免暗箱操作。合同簽訂內容要嚴密、完整。重點要對工期、質量、造價三大內容進行關注,對開竣工日期、工程驗收、價款調整的范圍、程序、計算依據、下浮率、付款方式等做出明確規定,避免后期引起爭議和糾紛。合同簽訂時應加強審查,避免與招投標文件等沖突。近年基建投資領域合同管理在逐步規范的同時,亦涌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需要引起審計機關的重視,并在合同管理審計實踐中對審計方式和方法進行更新。合同管理與招投標脫節。有的建設單位把簽訂施工合同和工程招投標作為兩個不相干業務對待,致使合同管理與招投標脫節。有些項目施工合同條款與招投標文件嚴重不符,如招標文件明確結算方式為“合同價+變更”,而施工合同卻約定“按實結算”。合同法律意識淡薄。合同簽訂前不認真研究合同條款,有時將合同草擬權交給施工單位,導致后期工作被動。合同簽訂不嚴謹,不完整,隨意性大。有些項目在主合同外變更及附屬工程重新簽訂補充協議,單價、下浮率等往往不參照主合同;合同表述不縝密,如補充條款中約定,增加工程按實結算,但是否參照主合同下浮未明確;材料價格、人工費等在施工期間是否調整,如何調整往往表述不完整,約定不詳細;有些建設單位不采用《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而采用自制的合同及協議文本。
二、合同簽訂中存在的問題類型
1、合同內容對具體事項約定不明確,實踐中缺乏指導性。雖然當前不少部門都推出了各自基建投資領域的合同范本,但由于項目不同的背景條件,通用合同條款往往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造成部分合同條款約定不規范,或者必須依靠補充合同(或條款)來另行約定。
2、合同內容對招投標結果形成實質上的變更,成為參建各方規避招投標監管的重要手段。實踐中,承包單位往往在投標文件中針對施工管理各個環節、施工風險和交付的建筑產品做出各種承諾以方便中標,一旦中標后卻經常出現不按照中標內容簽訂協議,或者在未提高標準的情況下,另行簽訂各種目標和質量管理等補充協議,使得合同與招投標結果出現實質變更。
3、部分業主單位和承建單位內外勾結,以虛假合同(或虛假合同內容)、重復合同、讓利合同等形式損害國家利益。
三、問題的原因分析
1、違法成本低是造成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當前國家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基建工程高昂的造價吸引了大批不法分子將“發財致富”夢想寓于其中。而由于當前國家基建投資面寬、資金量大、涉及環節層次多、隱蔽工程多等特點,導致了各級監督的廣度和深度在客觀上都無法達到全面覆蓋的程度。同時,基建領域近年屢屢爆發的“大案”、“窩案”,也反映出有限的監督受到種種因素制約,無法做到完全、徹底。因此,對于違法者而言,違法犯罪的難度、被查處的幾率,以及查處后可能面對的處罰等等制約因素,都不足以抵消違法犯罪所帶來的收益,導致各類違規犯罪分子采取包括合同犯罪等各種手段,損害國家利益,且“前赴后繼”樂此不疲。
2、業主單位監管乏力是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業主單位的監督管理,因其直接性、及時性等特點,是包括合同管理在內的項目管理最重要的構成內容。但在實踐中,業主單位卻可能因為自身業務能力不足、責任心不強、缺乏監管動力,甚至自身就違法亂紀等原因,導致其監督缺乏效果。這種情況尤其體現于某些質量事故的后續處理之上,如某工程在施工工程過程中,由于施工工藝及管理不到位,造成主體工程出現裂縫,業主無視合同價款中包含了所有工程完建、檢測、維護和修補缺陷等費用的合同約定,補償承包單位裂縫修復費用,不合理增加工程造價。業主單位的監督乏力也體現于業主所聘用的施工監理不認真履行職責情況上。例如工程量的計量工作,通常由施工單位上報工程量,監理單位根據旁站監理驗收和現場簽證資料進行審核。某工程合同明確規定,土石方工程要求嚴格按照設計圖紙施工,超出設計挖方線的挖方及填方工程量不予以計量,承包單位的投標報價應充分考慮超挖風險,而該項目實際計量時,監理人員卻按照實際開挖數量進行統計,對超挖及因此而引起的填方量及運輸費用進行了計量,人為造成增加工程造價。
四、合同執行中存在的問題類型
1、 未嚴格履行合同中約定的施工條款。
按照合同內容的區別,這種情況又可以分為四大類型:一是承建單位在施工時偷工減料,不能達到合同規定的工程量;二是承建單位因種種原因(包括業主要求),不按照設計工程設計內容施工,該建內容不建,不該建設的亂建;三是項目建設不能按照合同約定的質量要求或標準進行施工,工程質量不合格;四是項目不能按照合同約定的進度要求進行施工,工程建設延期。
2、未嚴格履行合同中約定的結算條款。實踐中這種情況主要有幾種表現:一是不嚴格履行合同專用條款,按通用條款進行結算,增加工程造價;二是變更單價不依據合同條款約定原則確定,增加工程造價;三是工程量計量原則違反合同約定,增加工程造價;四是業主單位不按照合同約定向承建單位結算工程款,拖欠農民工工資。
3、責任分攤不按合同約定,承建單位通過各種手段向業主轉嫁風險。雖然理論上參建各方都存在向其他方轉嫁風險的情況,但出于保護國有資產的考慮,國家審計較多關注的由承建單位向業主單位轉嫁風險的情況。審計實踐中,這種情況主要表現為:一是承包單位未充分履行合同義務,導致分部工程出現質量問題,相應的工程損失或者后續處理費用卻由業主承擔;二是通過工程變更和索賠,將應由承包單位承擔風險轉嫁給業主承擔。通常承包合同的技術條款和商務條款對各個工程清單子項的施工流程、措施、工藝標準及相關施工規范依據等均有明確的約定,并明確約定相關費用應包含在投標報價中。然而在實施過程中,承包單位以各種理由,提出各種變更和索賠,規避其合同義務,增加工程造價。
---微審計 審計人員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