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阿拉善大地,漠海翻綠,漠草飄香,處處生機盎然。
記者踏進該盟,無論置身于繁華的城鎮、現代新農村新牧區,還是大漠戈壁,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片片披滿新綠的生態綠洲。在騰格里沙漠的飛播造林項目區,登高遠望,只見一條長350公里、寬3—20公里的生態治沙帶,植株叢生,沙拐棗、花棒、籽蒿等沙生植物郁郁蔥蔥,在漠風的吹拂下搖曳生姿,鳥鳴聲此起彼伏,讓曾經荒蕪的騰格里沙漠煥發出勃勃生機。看著眼前的景象,很難想象,十幾年前這里竟是黃沙彌漫、植被稀疏的沙海。
騰格里沙漠的飛播造林項目區生態變化僅是阿拉善盟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一個縮影。近幾年來,為了讓阿拉善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空氣更潔凈,阿盟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通過保護、退牧、飛播、封育、造林等手段,營造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并依托沙漠豐富的沙生植物資源,因地制宜著力培育肉蓯蓉、鎖陽等為主的特色沙產業;同時以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為目標,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資源,不斷發展壯大旅游產業體系。如今,阿拉善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上穩步快行,經濟產業結構逐漸變“新”、發展模式逐漸變“綠”、經濟質量逐漸變“優”,戈壁沙山已成為了富民的金山銀山。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天藍、水清、地綠”入畫來
碧草覆地、繁花盛開。迎著清晨明媚的陽光,記者走進盟府巴彥浩特城東賀蘭山草原,只見一望無際的綠色草海,一直延伸到賀蘭山腳下,與藍天白云相接。碧草、敖包、奇山、秀水、藍天在艷陽下風光旖旎、美不勝收。微風吹過,一片片綠草和鮮花迎風擺動,草香花香襲人心魄。
“以前,這里除了水庫,就剩下2座光禿禿的土山了。現在通過生態改造建得這么漂亮,是觀光游客和我們居民休閑娛樂、踏青最愛來的地方!”正在晨練的居民烏日娜說。
地處內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27萬平方公里土地,1/3是沙漠,1/3是戈壁,1/3是荒漠化草原,生態脆弱區占到整個面積的94%,是自治區乃至祖國西部生態安全的咽喉和要塞,生態保護和建設成為阿拉善的頭等大事!
為了改善惡劣的生態環境,近年來該盟把生態建設擺在了突出位置,圍繞建設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屏障的戰略目標,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提出“把阿拉善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示范區”的生態發展定位,相繼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三北”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重點建設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采取“以灌為主、灌喬草相結合,以封為主、封飛造相結合”的林業治沙技術措施,形成了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體”的生態治理格局,使全盟草原退化、沙化現象得到了遏制,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養生息。截至目前,全盟禁牧面積1.34億畝、草畜平衡面積1.22億畝,保護國家級公益林2571.24萬畝,累計完成生態保護建設治理任務4215.69萬畝。天然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2010年的16.5%提高到23.3%,森林覆蓋率由5%增加到8%。
沙海生態環境改善了,城市生態建設也要跟進。該盟圍繞建設巴彥浩特鎮疏朗大氣、舒適宜居、獨具特色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重點實施了6萬畝城邊賀蘭草原和敖包婚慶生態公園、丁香生態園、營盤山城市公園、南田濕地公園4個6000畝生態公園建設,以及九龍園、沙生植物園等5個公園的增綠提質改造工程,營造出“城在森林中、人在花園里、行在綠蔭下、樂在芳草間”的美麗環境。阿左旗榮獲自治區園林縣城和生態宜居示范旗稱號。
在著力推進生態重點建設和城市生態工程的同時,該盟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出重拳全力整治環境突出問題。對騰格里工業園區、賀蘭山自然保護區、胡楊林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實施了“鐵腕”生態治理。通過環境整治,該盟發展的基礎條件和環境得以顯著改善。如今,騰格里工業園區舊區企業和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小洗煤廠全部拆除,并實施了地面種樹種草綠化;胡楊林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的耕地全部實現了退耕。
隨著夏季的綠草返青,站在賀蘭山頂向下望去,一片片油松綠意盎然,山腳下經飛播造林后逐漸恢復的賀蘭山附近礦區已被一抹茂密綠色覆蓋,連片植被和山體相融,在藍天的映襯下綠色搖曳、引人入勝。
崛起綠色沙產業 沙綠民富產業提質增效
5月16日,記者來到阿右旗曼德拉蘇木沙林呼都格嘎查梭梭林基地,只見數萬畝人工種植的梭梭林在陽光下抽芽吐綠,隨風搖曳。“在沙漠里種梭梭林嫁接肉蓯蓉,這可是我們致富的錢匣子,每年賣蓯蓉的收入就達幾十萬元。現在,全蘇木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梭梭,最多的有幾千畝。”正在梭梭林采挖肉蓯蓉的牧民謝軍仁擦著頭上的汗珠說。
謝軍仁以前一直以放牧為主業,由于沙漠草場干旱缺水逐年退化,每年賣羊的錢,除了購買草料和補貼家用,也就賺個溫飽。退牧后,在林業部門的指導下,他開始種梭梭林嫁接肉蓯蓉,經過不斷發展,目前他和12戶農牧民成立了板灘井蓯蓉專業合作社,近2年合作社每年純收入能有一百多萬元,每年每戶社員除賣原材料外,還能從合作社分紅2萬元。“通過種梭梭發展沙產業,這些年嘎查的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風沙少了,多年不見綠的植被也返青了。”謝軍仁說。
阿拉善盟在推進生態建設的同時,提出“把阿拉善打造成為國家重要的沙產業示范基地”的產業定位。向沙漠要綠色、要效益,該盟依托豐富的沙生植物資源,因地制宜著力培育肉蓯蓉、鎖陽、沙地葡萄、文冠果等為主的特色沙產業,實現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
在沙產業發展規劃的引領下,為了鼓勵牧民積極發展沙產業,阿拉善盟出臺鼓勵農牧民種植梭梭林和發展沙產業優惠政策,確定梭梭種植戶給予適當獎勵性補貼。并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實行沙產業片負責制。通過政策扶持,啟動了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黑果枸杞“三個百萬畝”林沙產業基地建設。目前已形成了肉蓯蓉、鎖陽、黑果枸杞、沙地葡萄等多個沙產業基地。如今,阿拉善“肉蓯蓉”“阿拉善鎖陽”被國家工商總局批準注冊為地理標志著名商標。阿拉善盟也被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肉蓯蓉之鄉”稱號。
為使沙生產業形成產業化,阿拉善盟以“沙地綠起來、企業強起來、牧民富起來”為目標,依托肉蓯蓉、鎖陽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資源,先后培育和引進了48家企業投資沙產業,大力實施“企業+基地+科研+合作社+農牧民”的產業化模式發展沙產業,不僅有效地保障和穩定了農牧民發展沙產業的收入,還提高了沙產業深加工的附加值,更構筑起了沙產業產業化發展模式。通過產業化模式發展沙產業,目前,已完成梭梭人工林種植508.3萬畝,接種肉蓯蓉76.2萬畝,年產肉蓯蓉1500噸;接種鎖陽24萬畝,年產鎖陽2000噸以上;圍封保護黑果枸杞8.8萬畝;種植黑果枸杞、沙漠葡萄等精品林果業7.6萬畝;形成了集種植、加工、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加工轉化率達到68%。林沙產業年產值達32.6億元。
蓬勃發展的沙產業如今已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阿拉善盟通過“公司+基地+科研+合作社+農牧戶”的模式直接和間接從事沙生產業的農牧民約2萬人,人均年收入3到5萬元,部分牧戶達到10至30萬元。實現了“沙漠增綠、產業增值、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
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成為富民支柱產業
初夏的額濟納大地居延海碧波蕩漾、胡楊婆娑。走進額濟納旗烏蘭格日勒嘎查牧民額爾登達來的“胡楊女人之家”牧家游,只見一頂頂潔白的蒙古包錯落有序地掩映在茂密的胡楊林中,墻面和大門繪制著獨具民族特色的圖案,在陽光的照耀下分外奪目。
“我們這里出門就能看到原生態胡楊林,讓游客充分體驗到現代與原生態交織的牧家新生活,眼下胡楊的葉子還是綠的,但每天都要接待好幾桌游客!”額爾登達來和妻子邊忙著招待游客邊說。額爾登達來開辦的是一家集餐飲、住宿為一體的具有濃郁蒙元特色的牧家游。據介紹,為了讓牧家游上檔次,近2年來他按照自治區農牧家游規范化標準,對餐廳、客房、廚房操作間、衛生間和客房等接待設施進行了升級完善,可同時容納100多人就餐和住宿。
“現在我每年接待游客上萬人次,年純收入達30余萬元。過上了這樣的好日子,這都是阿盟的旅游業不斷發展,給我們提供了致富的途徑。”額爾登達來樂呵呵地說。
近幾年來,阿拉善盟以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為目標、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統領,以建設國家生態旅游度假區、國家自駕游基地、國家旅游城市、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主要內容,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資源,不斷發展壯大旅游產業體系,加大國家A級旅游景區創建力度,著力打造精品品牌旅游景區,加快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該盟旅游業已成為全盟國民經濟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2018年,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928.1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74.2億元。
從打造全域旅游品牌景區入手,該盟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重點實施了胡楊林、巴丹吉林、越野e族夢想沙漠汽車文化主題樂園等國家5A級景區的建設,著力構建“大沙漠”“大胡楊”“大航天”“大居延”“大民俗”五大國際旅游目的地,這些旅游重點項目的實施,為該盟打造全域旅游提檔升級奠定了長遠發展基礎。為提升牧家游旅游文化檔次,集中打造“阿拉善人家”“大漠人家”“胡楊人家”“大漠小鎮。黃河漁村”等宜居宜業宜游的旅游文化型村莊。目前,全盟已開發旅游景區(點)40多處,國家A級旅游景區28家(其中國家4A級13家);全盟已形成農牧區特色村6個、大漠旅游驛站39個,農牧家游接待點210多家,全盟參與旅游及相關行業就業的農牧民達到1.7萬人。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該盟還從加大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力度為落腳點,緊緊圍繞“蒼天般阿拉善”旅游品牌,以全域旅游帶動文化,文化促進全域旅游,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成功打造了“中國·阿拉善文化旅游節”“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會”“阿拉善奇石節”“巴丹吉林沙漠國際文化旅游節”“中國·額濟納·金秋胡楊生態旅游節”“阿拉善丁香旅游節”、 駱駝那達慕等一系列旅游文化節慶活動。如今,這些旅游文化節已成為“蒼天般阿拉善”對外開放、吸納游客的金字招牌。
在旅游融合發展中,“越野e族”英雄會和金秋胡楊生態旅游節可謂是該盟文化旅游的最大亮點。“越野e族”英雄會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越野賽事品牌,每年舉辦期間,騰格里沙海一夜之間,成為了幾百萬人的“英雄會”不夜之城,來自世界各地和國內數十萬車輛和數百萬越野人縱情金色沙海,挑戰巔峰極限;在額濟納胡楊景區,每到金秋,大片的胡楊宛如大地鋪向天際的金紅地毯,又像簇簇燃燒的火炬,斑斑斕斕漫及天涯,幻化成金黃的世界,富麗堂皇美不勝收,吸引數百萬游客觀光賞景,流連忘返于如詩如畫的胡楊林。
“通過近年來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如今阿拉善旅游業已成為了‘綠色’富民產業。目前,我盟有5.43萬人借生機勃勃的文化旅游業從事餐飲業、民族服飾、旅游旅店、奇石和民族首飾等三產致富。”該盟文旅廣電局負責人介紹道。(劉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