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西遷,將原先生活在叢林地帶的日耳曼族趕到了歐洲地帶,
匈奴鐵騎和日耳曼族的強悍入侵,造成歐洲諸國出現史無前例的動蕩。
提起匈奴,相信您并不陌生,這是一個在早期令中原政權異常頭疼的群體,一直游離在當時中原的北部地帶,他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民風和中原農耕地區的百姓相比,顯得更加彪悍,尤其是那匈奴鐵騎更是讓中原統治者聞風喪膽。
匈奴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那時他們不叫匈奴,而叫鬼方或犬戎,到西周時期,玁狁乘勢崛起,玁狁同樣可以看作是秦漢時期匈奴的祖先。
春秋戰國時期,游牧民族便開始不斷地騷擾和入侵中原邊境地區,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這是先秦文學作品《詩經》當中的記載,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原政權和北方游牧民族不斷交戰的現狀。
匈奴經過頭曼單于和冒頓單于兩代領導者的變革,實力達到巔峰,
而中原地區正值西漢王朝建立初期,那時的西漢王朝還無法和匈奴大動干戈,只能奉行和親政策來息事寧人,漢武帝劉徹繼位后,西漢王朝的實力已得到大幅度提升,漢武帝先后派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對匈奴發動三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匈奴元氣大傷。
到西漢末期,匈奴內部分裂,
呼韓邪單于率眾歸降了西漢王朝,而執意和西漢為敵的郅支單于被漢朝所滅,沒過多久,中原政權發生更迭,王莽篡漢,西漢滅亡,后又東漢建立,受制于西漢的反漢匈奴勢力乘勢崛起,匈奴內部面臨再次分裂。
東漢明帝,和帝在位期間,朝廷再次派出大軍攻擊匈奴,匈奴不敵,逃往伊犁河流域烏蘇國立足,公元2世紀初,東漢王朝任班超之子班勇為西域長史,繼續發動對匈奴的驅逐戰爭,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受命出兵今新疆巴里坤湖地區,再次大敗匈奴,
北匈奴余部狼狽逃往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最終停留在中亞和歐洲交界的阿爾國地帶。
匈奴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于公元360年左右再次崛起,并鳩占鵲巢,一舉滅了阿爾國,進入頓河草原,待休養了一段時間之后,又于公元374年分別對東西哥特人發動襲擊(哥特人是日耳曼族的一個分支),東哥特王自殺殉國,西哥特人亦無法抵御匈奴入侵,于是,東西哥特人被迫向西遷入羅馬帝國境內尋求避難。
然而當時的羅馬帝國政治黑暗,尤其是羅馬統治者對這些從異域遷進來的哥特人更是奉行高壓剝削政策,遭到羅馬官吏壓迫的哥特人紛紛舉起反羅馬大旗,當時的羅馬皇帝瓦倫斯調用大軍對這些起義隊伍進行鎮壓,可戲謔的是,
號稱不可一世的羅馬軍隊竟然打不過哥特人的鐵騎,
在鎮壓過程中被打得一敗涂地,而瓦倫斯的幾萬禁衛軍也全部戰死,這場戰爭直接動搖了羅馬帝國的統治根基。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羅馬帝國版圖上出現了
東羅馬,西羅馬和由日耳曼族部落建立起來的諸多王國,
這些王國主要分布在多瑙河流域。
匈奴在占領南俄羅斯大草原之后,又于公元400年占領了多瑙河盆地和意大利,而那些生活在多瑙河流域的日耳曼部族只能棄掉家園向西遷移至西羅馬腹地,整個大匈牙利平原落入匈奴手中,
這些匈奴人隨后在此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匈人帝國
(也稱匈奴帝國),都城選址就在今天的匈牙利布達佩斯附近。
此后,在當時的中歐平原,同一時間出現了三個強大的政權,他們分別是:
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和匈奴帝國,
而匈奴帝國與前兩者相比,在戰備和戰術上,似乎更具優勢,其戰斗力也更加彪悍。
可盡管如此,匈奴人在歐洲地區的擴張事業也并非一帆風順,他們于公元395年劫掠了東羅馬帝國之后,將目光看向了在中東地區稱霸的薩菲波斯王朝,但經常和游牧民族對抗的波斯軍隊根本不遜色于此前擊潰匈奴的東漢鐵騎,匈奴雖然趁著波斯尚未反應過來掠奪了美索不達米亞,但隨后趕到的波斯重騎兵
不僅搶回了匈奴人搜刮到的戰利品,而且還擄獲了18,000多名匈奴士兵,
這次匈奴損失慘重。
公元408年,自恃有雄才大略的匈奴領袖烏爾丁揚言可以擊潰東羅馬帝國,然而其軍隊尚未抵達東羅馬邊境,就已經被東羅馬帝國使用的離間計給瓦解了,此后匈奴進攻西羅馬帝國也遭到重創,之后,匈奴人才開始反省自己的行為,也開始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不僅吸收了日耳曼族的步兵戰術,同時也采納了羅馬的工程技術,來完善自己的作戰體系。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新上任的匈奴帝國國王盧加不愧是一個合格的君主,其繼任匈奴帝國國王之后,厲兵秣馬,
分別于422年和426年對東羅馬帝國的色雷頓和馬其頓發起軍事挑戰并成功擊敗東羅馬帝國,
之前不可一世的東羅馬帝國在匈奴的脅迫下每年需向匈奴帝國進攻350磅黃金充當“保護費”,除此之外,匈奴還要求東羅馬帝國在邊境開放互市,經此之役,東羅馬帝國一蹶不振。
被漢朝實力碾壓的匈奴,在逃竄到中亞和東歐平原之后,不衰反盛,或許西遷才是適合他們生存的明智之舉,任何帝國都有他的鼎盛時期,匈奴帝國也是,匈奴帝國有一位君主曾讓歐洲人聞風喪膽,他就是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的
阿提拉
。
公元445年,阿提拉掌權,同時也宣告歐洲厄運到來,
匈奴帝國新領袖阿提拉生前曾對中歐和西歐地區發動多次大規模兼并戰爭,現今英國人祖先盎格魯·薩克遜人就是在那個時期被匈奴人趕到大不列顛島上去的,而原先生活在歐洲地區的日耳曼族和東斯拉夫人因無法抵御匈奴帝國的入侵而選擇紛紛投降。
阿提拉并不滿足東羅馬帝國和盧加時期簽訂的協議,因此繼續對其發動戰爭,而此時的東羅馬帝國早已羸弱不堪,只能低聲下氣的和阿提拉簽訂新的屈辱條約,
除了需立即賠償匈奴帝國6000磅黃金之外,之前的年供標準,也由700磅黃金蹭蹭的提到了2000多磅黃金。
經過常年的兼并戰爭,匈奴帝國的版圖已經達到了歷史巔峰時期,
北到北海,南到阿爾卑斯山脈,東到里海,西部則抵達萊茵河流域。
東羅馬在匈奴帝國的多次掠奪下,已由之前的富庶之國變成了寒酸之地,其財富已基本被榨干,已失去利用價值,故而阿提拉將目光拋向了西羅馬帝國。
眼前的成績讓阿提拉感到很滿意,他的內心開始變得高貴起來,此時他對領土的欲望遠沒有之前那么強烈,他不想繼續利用對付東羅馬的方法去對付西羅馬,畢竟戰爭這玩意過于勞民傷財,再扎實的家底也會因此耗費一空。
于是,恣意驕奢的阿提拉派出使者前往西羅馬帝國,指定要迎娶西羅馬帝國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并要求西羅馬帝國拿出近一半的領土作為陪嫁品,這種無理的要求自然遭到了西羅馬帝國的拒絕。
惱羞成怒的阿提拉集合了號稱50萬的匈奴戰士和被征服民族的仆從軍,浩浩蕩蕩向西羅馬帝國的高盧開進,
那時候的西羅馬帝國也不是吃軟飯的茬,立馬組織了自己的衛隊和西哥特聯軍迎戰匈奴,這場戰爭打得非常激烈,雙方在馬恩河對峙,持續了5個多小時,血流成河,西哥特王直接戰死,雙方陣亡將士共計約16.5萬人。
匈奴在此次戰爭中也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到萊茵河流域重整軍備,第二年,匈奴大軍卷土重來,再次對西羅馬發起攻擊,西羅馬不得不向東羅馬求援,但匈奴軍隊的來勢之猛簡直出人意料,東羅馬的援軍尚未趕到,
匈奴軍隊已經越過高蹺的阿爾卑斯山對意大利北部發起猛烈襲擊,
并直指羅馬城,西羅馬帝國首都危在旦夕。
值此危難時刻,西羅馬帝國皇帝連忙請求羅馬教皇利奧一世前往匈奴軍帳議和,起初阿提拉并不想就此作罷,但
看到自己軍隊內部剛好爆發瘟疫,且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已經逼近羅馬城
,阿提拉只好答應西羅馬帝國的議和請求,但在臨走前,他告訴西羅馬帝國皇帝,如果不按期將荷諾利亞公主送至自己身邊,來年匈奴帝國還會對西羅馬帝國發起進攻。
可惜阿提拉無法再繼續等下去,自匈奴軍隊折返不久,他便身患重疾,不久便暴斃而亡,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王位不顧血緣關系開始互相殘殺,自此一個強大的政權從內部開始瓦解,
昔日在匈奴鐵騎下委曲求全的哥特人乘勢抬頭,和吉皮底人組成聯軍,擊敗了匈奴。
此后,匈奴帝國便一蹶不振,阿提拉有幾個兒子雖想重振匈奴帝國雄風,并對哥特人發動戰爭,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自公元468年匈奴與東羅馬帝國一役且匈奴失敗之后,這個昔日生命力頑強的民族便開始在世界歷史長河當中沉寂下來,最后被其他民族所融合。
媒體來源:洋哥侃動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