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題集中突破:
1、藥店營業(yè)員李某與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藥店買藥為王某治病,李某將一包砒霜混在藥中交給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謊稱已服完。李某見王某沒有什么異常,就沒有將真相告訴王某。幾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為屬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犯罪預備
2004年國家司法考試真題第2題 卷二
B項:刑法中的犯罪既遂是指犯罪人的犯罪意圖已得逞的完成犯罪的犯罪形態(tài)。本題中,李某因與王某有仇,當王某之妻到其所在藥店買藥為王某治病時,李某企圖以在藥里混入砒霜的方式,將王某毒死。雖然,李某實施完投毒行為后有悔意,但并沒有有效的阻止王某死亡的結(jié)果出現(xiàn)。即當王某謊稱藥已服完,李某未見王某出現(xiàn)異常時,采取了不告訴王某真相的方式放任王某死亡結(jié)果的出現(xiàn),并由此導致了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最終死亡。因此,李某實現(xiàn)了殺害王某的犯意,其行為構(gòu)成故意殺人罪的既遂。故B項正確。
A項:根據(jù)《刑法》第24條第1款的規(guī)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jié)果發(fā)生的,是犯罪中止”。因此,犯罪中止的成立需具備兩個條件,即:(1)自動放棄犯罪;(2)有效阻止犯罪結(jié)果發(fā)生。但本題中,雖然李某有自動放棄犯罪的意圖,但并沒有有效的阻止王某死亡結(jié)果的出現(xiàn)。因此,李某的行為不屬于犯罪中止。故A項錯誤。
C項:根據(jù)《刑法》第23條第1款的規(guī)定,“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因此,犯罪未遂具有如下特征,即:(1)行為人已著手實行犯罪行為;(2)犯罪未得逞;(3)犯罪未得逞的原因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因素導致的。本題中,李某的犯罪意圖即殺死王某并非未得逞,因為由于李某的投毒行為,出現(xiàn)了王某死亡的結(jié)果。故而,認為李某的行為屬于犯罪未遂的主張是不正確的。故C項錯誤。
D項:根據(jù)《刑法》第22條第1款的規(guī)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因此,犯罪預備存在于犯罪人著手實行犯罪之前,但本題中,李某已經(jīng)砒霜置于給王某的藥物之中,其已然著手實行犯罪。故而,李某的行為不可能仍停留在犯罪預備階段。故D項錯誤。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B。
2、甲與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某日,乙將毒藥拌入菜中意圖殺甲。因久等未歸且又懼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殺人惡念,將菜倒掉。關(guān)于乙的行為,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犯罪預備
B犯罪預備階段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實行階段的犯罪中止
2010年國家司法考試真題第5題卷二
本題是對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的考察。犯罪預備與犯罪未遂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已經(jīng)著手。如果尚未著手實行就因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屬于犯罪預備;如果著手實行之后因為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屬于犯罪未遂。對于著手的認定,通說認為以產(chǎn)生法益侵害的緊迫危險時,認定為著手。對于故意殺人罪,其著手的認定要根據(jù)行為的具體方式而定。以投毒的方式殺人的,應以已經(jīng)下毒的物品產(chǎn)生危及被害人生命的危險時,認定為殺人行為的著手。
題中,乙因甲久等未歸且懼怕法律的制裁而將菜倒掉,久等未歸和懼怕法律的日后制裁都無法客觀上阻止犯罪行為的繼續(xù)進行,在此應認定為乙自動放棄犯罪并積極阻止危害結(jié)果的發(fā)生,屬于犯罪中止的情形,因此乙成立犯罪預備階段的犯罪中止,而非犯罪預備。故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
本題中,乙出于殺人的故意將毒藥拌入菜中意圖殺甲,但因久等未歸且又懼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殺人惡念,將菜倒掉。此時,乙的行為并未產(chǎn)生法益侵害的緊迫危險,因此乙的殺人行為并未著手,尚處于犯罪預備階段。故CD選項錯誤。
綜上所述,本題答案為B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