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自2001年始,廣東省中醫院開全國之先河,邀請全國名老中醫來廣東省中醫院帶徒授業,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中堅力量和鐵桿中醫。筆者作為青年中醫師有幸被選拔出來脫產跟師全國名老中醫學習,并于2011年3月如愿以償拜朱良春先生為師,進行了兩年的脫產跟師學習,收獲良多。
學習期間筆者按照醫院和先生的要求學習,通過跟師門診、病房查房、疑難病例討論、講小課、參加學術交流等方式,對先生的學術思想體系和臨證經驗進行系統學習,如實記錄了先生及其學術繼承人辨治各種疑難重病如各種痹證、大僂、腫瘤、皮膚病等的臨證思想和用藥特點。
對每一個案例進行總體回顧性分析,對相關用藥加以重點指出,著重講述學習體會,力求原貌呈現診治過程,尤其在整理病案的過程中結合《黃帝內經》等經典理論去理解和闡釋,在加深對經典理論認識的同時,也對先生的學術思想體系日漸明晰,深深體會到先生深厚的經典理論和廣博的臨證經驗相結合所形成獨特的學術思想,而先生的過人膽識和獨到的用藥經驗以及毫無保留的傳授,更給筆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茲將所整理醫案一一公布于眾,踐行朱老“經驗不保守,知識不帶走”的教導。
筆者(左一)拜師朱良春
筆者(后排右四)出師答辯
朱良春教授
辨治強直性脊柱炎
——腎虛督痹,經脈痹阻證
石某,男,24歲,初診2011年2月14日。
主訴:胸鎖骨、腰骶部疼痛1個月余。
患者于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胸鎖關節疼痛不舒,左肩部疼痛,予以封閉針治療后疼痛緩解,后漸出現腰骶部疼痛,左側為著。2011年2月11日于通大附院查CT示:右側骶髂關節髂骨面小囊變。HLA-B27>40U/ml,CRP 19.6mg/L,ESR 28mm/h。
刻下:胸鎖關節處隱痛不適,左內里骶髂關節處痛,夜間翻身時疼痛較明顯,雙髖關節痛,夜間翻身困難,晨起僵痛明顯,手欠溫,咽部略有不適,納可,眠安,大便稀爛,日一次,小便調,苔黃膩、質紅,脈細弦。PE:雙直腿抬高(-),雙“4”字征(-),腰骶部壓痛(-),枕墻距0,指地距0cm,胸廓活動度3cm。X線片:頸椎輕度反弧,部分小關節模糊,胸腰椎小關節模糊,骶髂關節炎改變。既往有慢性胃腸炎病史,無原因腹瀉3個月。
中醫診斷:大僂(腎虛督痹,經脈痹阻,濕熱內蘊);西醫診斷:強直性脊柱炎,慢性結腸炎。
治則:益腎蠲痹,清利濕熱。
首診處理:①痹通湯,骨碎補30g,補骨脂30g,葛根20g,青風藤30g,穿山龍50g,蒲公英30g,川楝子10g仙鶴草30g,桔梗10g,白槿花10g,竹瀝夏15g,等。14劑。②濃縮益腎蠲痹丸,每粒4g,每日3次,口服;蝎蚣膠囊每粒0.3g,每次1.5g,每日3次,口服。③睡低平軟枕頭,硬板床,腰背肌鍛煉。
二診(2011年3月15日):患者藥后左肩疼痛較前好轉80%,腰骶疼痛減而未已,唯大腿根部疼痛尤甚,行走欠利,夜間翻身困難,左足跟疼痛,胸鎖關節處稍有腫脹,口干苦,納谷尚可,夜間眠欠安(痛所致),大便稀,日行1~2次,小便色黃,無尿頻尿痛,舌紅苔白膩罩黃,脈弦細數。原法繼進之。
處理:①上方加秦艽15g,虎杖20g,生白芍30g,青風藤30g,穿山龍50g。7劑。②中成藥同前。③建議住院治療。
經治病情好轉,出院帶藥:痹通湯,穿山龍50g,仙靈脾20g,生地、熟地各15g,制南星30g,補骨脂30g,炮山甲10g(沖),鹿角片10g,狗脊20g,千年健20g,葛根20g,川桂枝10g,生白芍30g,等。15劑。
三診(2011年5月11日):患者藥后關節痛基本已釋,腰背無明顯僵痛,夜間翻身靈活,胸鎖關節處腫脹較前消退,唯左腹股溝處及左足跟仍有痛感,行走時明顯,關節痛與天氣變化無明顯關系。納可眠可,二便調,苔黃膩、質紅,脈細弦。4月10日查:ESR 35mm/h,CRP 21.6mg/L。藥既合拍,率由舊章。
處理:①上方去川桂枝,加淮山藥30g。15劑。②中成藥同前。
四診(2011年7月18日):患者一直服上藥,癥情平穩,已無明顯關節疼痛,唯左足跟有壓痛,兩目干澀,納眠可,二便調,苔薄白微膩,脈細小弦。PE:頸胸腰椎壓痛(-),直腿抬高試驗(-),雙“4”字征(-)。續當原法出入。
處理:①上方炮山甲改為4g。15劑。②中成藥同前。
五診(2011年8月18日):患者癥情平穩,兩目干澀明顯減輕,近日腳跟按壓后稍有疼痛,牙齦稍有腫痛,納可,兩便自調,眠安,苔薄淡黃,脈弦。
處理:①上方加蒼術10g。15劑。②中成藥同前。
六診(2011年11月28日):患者上方續服,間中微調,全身已無明顯關節疼痛,活動靈活,納眠可,苔薄白微膩,質紅,脈細小弦。PE(-),近復HLA-B27 38 U/ml。
處理:①痹通湯,穿山龍50g,仙靈脾20g,生地、熟地各15g,制南星30g,補骨脂30g,鹿角片10g,狗脊20g,川續斷15g,蒼術10g,炒白術30g,生苡仁30g,生白芍30g。15劑。②中成藥同前。
七診(2012年2月20日):患者經治1年后,近半年已沒有感到關節疼痛,活動如常人,納可眠安,二便調。舌苔薄白微膩,質紅,脈細小弦。X線與2011年2月11日相似,ESR 11mm/h,HLA-B27基本相同。已停湯藥2個月。以中成藥善后。隨訪情況良好。
※ 診治思路
此為臨床治愈強脊炎案例。
患者為年青男性,于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胸鎖關節疼痛不舒,左肩部疼痛,予以封閉針治療后疼痛緩解,漸出現腰骶部疼痛,檢查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四診合參,當為腎虛督痹,經脈痹阻證,故立“益腎蠲痹,清利濕熱”法。此病根本原因為腎督偏虛,而濕熱為郁滯不通而化熱之象,當以導滯行氣為主,不可寒涼冰伏之。
首診以痹通湯加骨碎補、補骨脂以培補腎督,以葛根、青風藤、穿山龍通絡止痛,取朱師治療慢性結腸炎經驗之“仙桔湯”意泄化腸間濕熱,以川楝子、廣郁金理氣活血,并施以護胃之品,兼服濃縮益腎蠲痹丸,蝎蚣膠囊益腎壯督、通絡止痛;并囑其睡低平軟枕頭,硬板床,腰背肌鍛煉。
服藥1個月,患者左肩疼痛較前好轉80%,腰骶疼痛減而未已,大腿根部疼痛尤甚如前,夜間翻身困難,左足跟疼痛,胸鎖關節處稍有腫脹,口干苦,大便稀,日行1~2次,舌紅苔白膩罩黃,脈弦細數。此正氣已有所恢復而祛邪外出之力漸強,故有痛甚,大便稀爛為濁毒外排之象也,可以清解之,以利邪之外排,此“通因通用”也。原方加強溫補之力。
三診時,患者關節痛基本已釋,腰背無明顯僵痛,夜間翻身靈活,胸鎖關節處腫脹較前消退,唯左腹股溝處及左足跟仍有痛感,行走時明顯,二便已調,苔黃膩、質紅,脈細弦。
藥既合拍,率由舊章,加淮山藥溫補肺脾腎。服上藥2個月,患者癥情平穩,已無明顯關節疼痛,唯左足跟有壓痛,兩目干澀,苔薄白微膩,脈細小弦。再服上藥1個月,兩目干澀明顯減輕。以上方續服3個月,患者全身已無明顯關節疼痛,活動靈活,遂以痹通湯加穿山龍、仙靈脾、生地、熟地、制南星、補骨脂、鹿角片、狗脊、川續斷等,溫腎壯督通絡止痛以固本。經治1年后,患者活動如常人。
※ 朱師經驗
蒲公英:朱師辨治經驗十分豐富,尤精于用藥。如首診方中蒲公英,本為化熱毒、消惡腫之品,朱師對此別有見解,認為其有“清肝達郁”之效。蓋本品得初春少陽之氣,饒有生發之性兼苦寒沉降之品,故“清肝兼達郁,此蒲公英之長也”,認為“凡肝寒而郁者,宜用桂枝;肝熱而郁者,宜用蒲公英”,朱師治療肝郁化火所致肝脾不調、腸間郁滯、大便不暢者,以本品調氣之滯、清腸間濕熱,實為良品。
※ 跟診體會
筆者在整理多個案例過程中對舌、癥不符的情況下如何取舍亦進行了思考。
舌象不但與癥不符,甚則亦與病相左。如本案患者從治療之始至治療中程,舌質一直為“紅”,苔黃膩,脈細弦。舌脈不相符,如何取舍?筆者曾就該問題與其他跟師者一起討論,有人認為四診中舌象重要者,有人認為脈象重要者,莫衷一是。而筆者認為脈象似更為重要。
《素問·五臟別論》:“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贝缈诜磻侨梭w氣血陰陽充盛與否,與舌象主要反應的邪氣盛衰有所區別。蓋舌及苔所表現出來的為近期情況和邪氣盛衰,而脈為人體內部功能反應,相對穩定而不易常變,二者雖皆為四診所必須之參,但在區別正邪時,脈象似更為有價值?
最近跟診所見痹證案例皆為年輕時發病,甚至15歲。及時治療者,緩解較快而效果佳。而且多例患者病情一直穩定好轉,并沒有出現西醫所謂需“終生服藥治療”,詳細詢問家族史也沒有所謂有“遺傳性”因素。因此,筆者認為不可盲目相信所謂“現代科學”的結論,實驗室里發生的一切與臨床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本文選自《朱良春治痹薪傳實錄》,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陳黨紅。人衛中醫編輯整理。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查看本書詳情?!?/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