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核丸——經方解讀(二十二)
【組 成】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麩炒)各一兩,厚樸(去皮姜汁炒)、木通、枳實(麩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半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酒鹽湯任下,虛寒甚者,加炮川烏一兩,堅脹久不消者,加硐砂二錢醋煮施入,《永類鈐方》多海帶。
本方以主藥命名。橘核是方中主藥,且作丸劑,故名橘核丸。
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帶(洗)、川楝子(打炒)、桃仁(麩炒)各30克,厚樸(去皮姜汁炒)、木香、枳實(麩炒)、延胡索(炒)、肉桂、木通各15克。
【煎 服 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講 解】本方主治?疝。本方證以陰囊持續腫脹為特征,是寒濕侵犯厥陰,以致厥陰肝經氣血不和所引起。其病位在腎(前人稱睪丸為外腎),而病變在肝。睪丸之所以腫脹、堅硬,是由于氣血痰濕淤結于睪丸而成。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故本方立法以調和厥陰氣血為主,佐苦辛之品以消腫破滯,咸潤之藥以軟堅散結。方中各藥大都入厥陰肝經,橘核苦辛平善于行氣、散結、止痛,為治疝氣之要藥,故為君。木香、川楝子入氣分,以行氣止痛;桃仁、延胡索入血分,以活血散結,同為臣藥。桂心溫肝腎以散寒邪,枳實、厚樸破氣分積滯,海藻、海帶咸潤軟堅散結,木通通利下焦濕邪,共為佐藥。各藥合用,可直達肝經,共奏行氣止痛,軟堅散結之效。
若病已成瘡瘍,甚則潰爛,宜本方配合外治方法治療。
本方與天臺烏藥散均能行氣止痛,而治療疝氣痛。但前者,偏于行氣活血,軟堅散結,主要用于寒邪侵犯厥陰肝經氣血不和之陰囊腫脹偏墜,其軟堅散結之力強。而后者偏于溫散,行氣力強,主要用于寒凝氣滯之寒疝痛。
【臨證應用】本方是治?疝的常用方,臨證見陰囊腫脹偏墜,痛引臍腹、或堅硬如石,陰囊腫大,或滲黃水,甚則成癰潰爛。
臨證若見淤痛較甚,可加三棱、莪術破血去淤,行氣止痛。若寒痛甚者,可重用肉桂、木香或加小茴香、吳茱萸舒肝理氣,溫散寒邪。若見寒濕化熱,陰囊紅腫濕癢,或流黃水,小便短赤,可去肉桂加土茯苓、車前子、澤瀉以清熱利濕;熱甚可加黃芩、黃柏、龍膽草之屬,以清熱燥濕。
【文獻摘錄】汪昂:“此足厥陰藥也。疝病由于寒濕,或在氣,或在血。證雖見乎腎,病實本乎肝。橘核、木香,能入厥陰氣分而行氣。桃仁、延胡,能入厥陰血分而活血。川楝、木通,能導小腸膀胱之熱,由小便下行,所以去濕。官桂能平肝暖腎,補腎命之火,所以祛寒。厚樸、枳實,并能行結水而破縮血。昆布、藻帶,咸潤下而軟堅,寒行水以泄熱。同為散腫消堅之劑也。”(《醫方集解》)
包潘良——在線輔導
浙江省東方中醫信息化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