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頌》為漢代著名摩崖石刻,其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儀態飄逸自然。為漢隸中奇逸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隸中草書”之稱。楊守敬評云:“其行筆真如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我接觸《石門頌》較早,大概于15年前剛學書法不久就見到《石門頌》的帖子,當時總感覺這種隸書奇奇怪怪、別別扭扭,沒有規范、成熟的蠶頭雁尾標志,筆畫生澀,結體開張、恣肆,感覺既不美觀,也無規律可言。然,通過這些年對隸書的系統臨習,對《石門頌》的藝術高度愈加仰望,為其藝術魅力深深感染?,F結合自己的學習,談一些淺顯體會。
一、初學者不宜臨習《石門頌》
《石門頌》為摩崖石刻,其點畫特征從法度上來看,不是很嚴謹,不像《禮器碑》《曹全碑》《乙瑛碑》那樣,從字法、筆法包括章法上都有很規范的處理,便于初學者學習和理解。因此,一般初學漢隸不宜以此為范本,而應從比較規整一路的漢碑入手,有了一定基礎之后,再攻此碑,自然水到渠成。
二、用筆看似簡單隨意,實為講究甚多
《石門頌》雖為東漢刻石,但用筆基本為篆法,除個別撇捺外,大多以中鋒行筆,逆入平出,無明顯提按,也無一般隸書之“蠶頭雁尾”,因此,其點畫乍看起來并無顯著特征,像木棍一樣平直、硬朗,而此卻正是《石門頌》的特征及妙處所在。若進一步觀察,不難發現,無論橫、豎、撇、捺、鉤,很少雷同,其“勢”存在著無窮的變化,這種千變萬化的“勢”無處不有,隨字而生,又極其協調統一,從而造就了《石門頌》的獨特風貌,而這種風貌決定了它獨特的用筆方法。因此,我們在臨習《石門頌》時,千萬不能誤以為其用筆簡單就草率下筆,要體察其細微的變化。要知道,越是在認為簡單的筆畫中寫出細微變化越不容易?!妒T頌》的線條,如麻繩,似藤條,古拙遒勁,姿態萬千。在書寫時,每筆起處以毫端逆入,含蓄蘊藉;中間運行遒緩,肅穆敦厚;收筆復以回鋒,圓勁流暢。只有這樣,寫出的筆畫才能古拙自然,沉著遒勁和富于變化。
三、要體現率意和恣肆,但不可隨意和粗野
《石門頌》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恣肆率意,灑脫大度。學《石門頌》既要注意到它用筆的凝重遲滯處,也要注意到它的自然率意處,既要把握它結體的方圓開拓,也要把握它結體的大小錯落。由于其點畫瘦挺,體勢寬博,線條之間不那么緊密;又由于其結字富于變化,甚至有些極為夸張,便顯得少嚴謹之“規矩”,而這種“松”和“亂”恰恰是恣態萬千之所在。譬如“履”“益”“誠”等字,好多點畫有意斷開,筆勢相左,但就整個字來看,搭配的極為得體,若把其排列規矩,筆筆粘合,則頓失情趣。然而,人們在臨寫《石門頌》,追求灑脫和恣肆的同時,往往會夸大某些字的結構和變形,不自覺的扭曲其藝術風格和特征,隨意揮灑,滋生出臨習者的自然習氣。時常出現散亂欹斜、夸張變形、隨意和粗野,也就談不上灑脫大度、率意恣肆了。
四、著眼大局,抓住特征,把握整體
作為摩崖石刻的《石門頌》,通篇字勢揮灑自如,縱逸多變,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意趣橫生。文中“命”“升”“誦”等字豎筆特長,與竹木簡牘中字的放縱寫法極為相似,亦為漢隸刻石中所罕見。臨習《石門頌》,在解決好基本的點畫、線條和字形結構之后,更要注重字形、字勢和其意趣、情調。要把重點放在線條質感的營造上,提升、錘煉線條的藝術風格。《石門頌》雖然筆畫較細,但因削瘦而深沉有力,結體開闊恣肆,仍然顯得氣勢飽滿,神韻疏蕩。臨寫時應注意這些方面的藝術特征,從整體效果上去把握。
《石門頌》
臨摹作品
創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