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弓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具有彈性和收縮力的組織共同構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可分為縱弓(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及橫弓,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頭,向后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固性。縱弓尤為重要,縱弓塌陷,橫弓隨之消失,但橫弓塌陷,縱弓仍可完整無恙。而足縱弓又以內側縱弓為主。內側縱弓在足的內側緣,由跟骨、距骨、舟骨、3塊楔骨和內側第1~3跖骨構成,弓背的最高點為距骨頭。于直立姿勢時,在前后兩個支點。前支點為第1~3跖骨小頭,后支點為跟骨結節。此弓由脛骨后肌腱、趾長屈肌腱、踇長屈肌腱、以及足底的短肌、跖長韌帶及跟舟跖側韌帶等結構維持,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舟跖側韌帶,此韌帶起著弓弦的作用。此弓曲度大,彈性強,適于跳躍并能緩沖震蕩。
足弓的穩定需要足骨、足底韌帶、肌肉這三道防線。肌肉是維持足弓最主要的防線。足部肌肉分為內在肌與外在肌二種,前者退化,在人體作用不大,對足弓的維持只起輔助作用。主要外在肌包括:
(1)脛前肌:通過踝關節前內方,止于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內側。能使踝關節背伸,邁足時提足向前,也提起足內緣,增高縱弓,足底內翻。
(2)脛后肌,沿彈簧韌帶的底部,止于舟骨結節、楔骨,骰骨和第二~四跖骨基底,但舟骨是其主要止點。脛后肌收縮時,舟骨接近內踝,緊緊的托住距骨頭,加強彈簧韌帶,防止距骨頭下陷內傾,全足繞距骨頭轉為內收、內翻位置。
(3)腓骨長肌:經外踝后外方、骰骨溝至足底,上于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跖側,與脛前肌平衡合作時,如兩條堅強的懸帶,各自足的內,外側繞過足底,將足弓向上提起。
(4)腓腸肌:其作用使跟骨前端跖屈,縱弓下降,破壞足弓的結構。故腓腸肌攣縮或短縮者,易患平足癥。
足弓的存在使足具有一定的彈性,可使足吸收來自地面對人體的沖擊。同時又可鎖定中足關節,使腳變得堅硬,更好的推動人體活動。另外足弓的存在還可保護足底神經血管免受壓迫。
在新生兒室沒有足弓的。嬰兒發育到開始直立行走后,足跟部逐漸扭向外側,而從足中部開始螺旋扭轉直至前足,足弓逐漸形成。一般要到14歲左右才完全形成。所以我們足跟部外側及大腳趾根部會承重更多。這也是我們可以通過后天訓練糾正扁平足的主要生理機制。
正常足弓高度:足舟骨結節距地面1.5cm左右(約一橫指高度)。
如足弓消失或不明顯腳底扁平,足底與地面接觸面積大則為扁平足。足弓過高為高足弓。如僅在長時間站立或負重情況下足弓塌陷則為功能性扁平足,如在平時不負重狀態下足弓也不存在或過低則為結構性扁平足。
Feiss線測試:讓被檢查者處于放松位,畫出內踝尖與大腳根部連線,并標出足舟骨結節點。正常情況下舟骨結節點應剛好在連線上。讓被檢查者站立,舟骨結節點輕微偏離連線為正常,如向下偏離過多說明足弓塌陷。嚴重者足舟骨結節可完全貼在地面上,此種情況多伴有足外翻。
足底印記法:正常足弓足底中部印記的寬度大約是前足的三分之一。
1、對程度較為嚴重且有明顯癥狀的成人結構性扁平足可選擇外科手術矯正
2、對于輕度較輕的機構性扁平足、功能性扁平足或兒童、青少年平足,可進行矯正訓練。同時選擇有良好足弓支撐的鞋子或矯形鞋墊,并及避免過長時間站立、減少負重等。
1、訓練方法:
足底本體感覺訓練:可用小刷子輕刷足底或用手指輕輕叩擊,10次/組,可重復2-3組。
縮足練習:前腳掌抓地,腳趾屈曲,也可用腳趾抓取毛巾等物體,10次/組,3組。
被動足部螺旋扭轉:一只手向內側扭轉前足,另一只手反方向扭轉足跟,同時兩只手向足底中部擠壓足部。
站立練習:培養足底三點支持意識,重心前后左右偏移,感受足底承重變化。
站立位螺旋扭轉:先讓足做一個輕度內翻,然后前足前旋用大腳趾根部用力向下壓地板,并保持后足內翻。保持用力30秒,然后重復。日常站立可經常練習。
彈力帶練習:選擇合適強度彈力帶,從足底由足跟外側斜行至前足內側,手拉起彈力帶兩端,前足內側及足跟外側向下用力壓住彈力帶,維持30秒,重復3次。
抬腳背步行:雙足跟著地,抬起腳尖,平地行走。
提踵步行:前足著地,提起腳后跟,平底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