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疾病(CAD)在 SLE 患者中較常見,是晚期或長病程 SLE 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CAD 包括血管痙攣、動脈硬化、冠狀動脈炎、血栓事件伴或不伴有抗磷脂抗體及血管痙攣。其中動脈硬化是大多數SLE 患者發生 CAD 的原因,而動脈炎或血栓栓塞事件相對少見。SLE 患者發生動脈硬化的年齡較普通大眾要早,甚至是兒童 SLE 患者,也發現有過早的動脈硬化。隨著 SLE 病程的延長,發生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風險也增高,有報道 1 例 5 歲患兒發生了心肌梗死 。即便控制了其他危險因素,年輕的 SLE 患者也處于發生心肌梗死的高風險。有研究顯示抗磷脂抗體與 CAD 的發生相關,抗磷脂抗體水平是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
目前尚沒有可靠的方法預測哪些 SLE 患者有過早動脈硬化的高風險,但認為患者具有傳統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吸煙史、CAD 家族史及高脂血癥時,發生 CAD 風險增高。皮質類固醇可促進高脂血癥、高血壓、體重增加及激素誘導的糖尿病,長期使用皮質激素會增加亞臨床 CAD 的風險,且可獨立預測 CAD 事件。研究顯示SLE 患者每天口服潑尼松 30 mg,2 年發生 CAD 事件的風險較沒有使用潑尼松者增加 60%。
CAD 的特征是心絞痛、心肌梗死及猝死。鑒別SLE 患者是冠狀動脈硬化還是冠脈血管炎比較困難,但對治療決策很重要。處于疾病活動期的年輕患者,由于血管炎而導致心肌缺血比較常見,常常持續時間較短。超聲波下狼瘡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更易累及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可探測到頸動脈斑塊,可間接反映冠狀動脈硬化。
由于狼瘡患者發生動脈硬化的風險增加,一個較合理預防措施就是較早起始他汀類藥物治療,達到較低目標的低密度脂蛋白,及較低的血壓(130/80 mmHg)。羥氯喹對脂質及血糖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故該藥也可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風險。血管炎導致的 CAD,推薦使用大劑量的皮質類固醇 [ 潑尼松 1~1.5 mg/(kg·d)] ;若是由于抗磷脂抗體和 ( 或 ) 動脈硬化導致锝 CAD,推薦使用抗凝和( 或 ) 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及血管擴張藥物。有心衰的患者,對癥藥物支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