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花合耳菊(Synotis cappa)來自于菊科,合耳菊屬,別名白葉火草,密花千里光,密花尾藥千里光。
產西藏(吉隆)、云南西北部及中部至南部、四川西南部及廣西。生于林緣、灌叢、溪邊及草地,海拔1500-2300米。尼泊爾、印度、不丹、緬甸、泰國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尼泊爾。
本種在葉形、大小及毛茸多變異。葉形及毛被、花序等與鋸葉合耳菊有時容易混淆。但本種頭狀花序具明顯的舌狀花,與后者不難區別。云南南部的標本葉近無毛;總苞片被黃褐色絨毛,可能為與本種近緣的種。
【資源志】全草: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用于咳嗽,帶下病,風濕腰痛,關節痛,產后出血,急、慢性吐瀉。
文中這個合耳菊的名字有些糊涂,一開始問到的是鋸葉合耳菊,但鋸葉合耳菊的描述說與密花合耳菊相似,除了不具有舌狀花。那這個有舌狀花的,先暫定密花合耳菊啦。
密花合耳菊的研究目前還沒有呢,搜素了合耳菊,出現了一篇美容方面的文獻,或許合耳菊是美容中藥中的一種吧,我們來看別的美白中藥啦。
黑色素增多性皮膚病是由于黑素細胞和黑素生成異常造成,它是皮膚病中的一類常見疾病。
雖然黑色素增多性皮膚病對健康不會構成重大危害,但有礙美容,由此對患者造成精神上的壓力,影響其工作、學習、生活等。
常見于黃褐斑、雀斑等病。其治療多采用激光、磨削、口服及外用藥物治療等方法。中藥美白藥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并且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在治療色素障礙性皮膚病中,最常見于黃褐斑,原因考慮與此病較頑固有關,在經過磨削或激光后,容易復發。
比較常用的方法是中藥面膜或藥膜法,方藥多源于古籍相關記載,比如玉容散、八白膏、七白散等方藥。
散狀面膜:將藥粉用液體調成糊狀,外敷患處。
倒膜:在涂擦中藥膏劑后,再用石膏調敷于面部,干后揭下。
軟膜:提取藥物有效成分后,制備成涂膜劑,涂于面部后成為橡膠狀的方法。
其選用藥物多用白術、白芷、白茯苓等藥物。其調敷多用蛋清、蜂蜜、醋或蒸餾水等。
以白芷、白蘞、白術、白附子、白茯苓、白芨、細辛組成中藥七白散面膜,用蜜或醋調敷治療黃褐斑療效優于外用氫醌乳膏治療。
用以白蒺藜、白茯苓、白芨、白附子、黃芩、僵蠶等為組方的祛斑中藥面膜,蒸餾水調敷治療黃褐斑取得較好療效。
用中藥白芷、密佗僧、白附子、白茯苓、白芨、丹參、紫草為方,蛋清調敷外用治療黃褐斑有較為顯著的療效。
用白丑、白芷、白芨、白茯苓、白芍、當歸等,提純后加入成膜劑制成軟膜治療黃褐斑,其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市售增白按摩乳。
酪氨酸酶是合成黑色素的關鍵催化劑,白芍、白術、茯苓、白芷、白蘞、白芨、薏苡仁等美白藥物在抑制酪氨酸酶方面有很大優勢。
西藏紅纓合耳菊中藥提取物的美白效果優于熊果苷,有使皮膚變白的趨勢。
中藥外用治療效果比較好,選用藥物多以白術、白芷、白芨、白蘞、白茯苓、白僵蠶等藥,并且多加入活血養血類藥物如丹參、當歸等藥物。
皮膚發黑主要原因是黑色素太多,而酪氨酸酶是合成黑色素的關鍵催化劑。如果能夠有效地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就可以達到較好的美白祛斑效果。
光果甘草、五倍子、蟬衣、牡丹皮、苦參、珍珠繡線菊、蒼耳子、桑樹根皮(鮮)、大黃(生)、六月雪、泥湖菜、地骨皮、炒川斷、天麻、連翹、茶條槭、甘草、敗醬草、黃楊(干葉)、雙花等20味中藥具有治療因酪氨酸酶活性異常所致的色素增加性皮膚病的應用前景。
植物旱金蓮富含多酚類物質,含有能夠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氫化桂皮酸,是一種天然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質。
杭白菊、當歸、丹參提取液有一定的防治黃褐斑的功效,其作用與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抑制TYR活性,減少黑色素的合成以及改善機體的血液流變學有關。
黃褐斑的發生與局部微生態失衡有關;使用黃芩苷可以調整菌群,恢復微生態平衡從而減少色素的合成以減少皮膚色素沉著。
美白藥方中經常使用的一些含重金屬的藥物,如密陀僧等是否會被皮膚吸收。同時一些植物性藥物是否會引起皮膚炎癥及過敏反應。如何降低或防范,還需要努力研究。
密花合耳菊的介紹就到這里啦,因為紅纓合耳菊有美白的作用,所以就找到了這篇美白的文章。黑色素的合成受絡氨酸酶的影響,白化病,頭發發白也是因為絡氨酸酶不作為了。
如果我們可以很輕松的調節人體中的各種激素和酶,讓他們受控于我們,我們就不會受控于他們,表現出疾病現象。
植物可以幫我們呢,超喜歡中藥資源與開發的,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一起去挖掘植物蘊含的更大的能量。
醫家講求“辨證論治”,每個人的癥狀不盡相同。本公眾所載內容為探討學習之用,不構成用藥建議,如有需求,請謹遵醫囑。
(1)外用美白中藥的應用研究近況 鹿繁修 濱海新區漢沽中醫醫院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