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3日,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如約而至,一股新的詩詞狂潮襲來。節目中有不同的環節,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飛花令”了!
什么是飛花令?
飛花令,原是飲酒助興的游戲之一,輸者罰酒。其得名于唐代詩人韓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
其實在唐代,帶有“飛花”二字的詩句不少,而只有“春城無處不飛花”被公認為“飛花令”的緣起,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韓翃是唐德宗李適欣賞的詩人,其二是韓翃本人也是好酒之人,其詩作中不少都和酒有關。
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其游戲規則為——每場比賽設置一個關鍵字,不再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詩詞中出現的高頻字,在場上選手完成答題后,由選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團答題成績的第一名,來到舞臺中間,輪流背誦含有關鍵字的詩句,直到有一方背不出,則另一方獲勝。獲勝者直戰擂主。
這種“飛花令”是真正詩詞高手之間的對抗,挑戰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整說出一聯含有約定關鍵字的詩句。這不僅考察選手的詩詞儲備,更是臨場反應和心理素質的較量,因而“飛花令”的競賽感很強,電視觀賞性很高。
這樣的飛花令難嗎?古代文人們笑著搖搖頭——如說現今這個飛花令的難度為“人間模式”,那古時候的飛花令便可稱得上是“地獄模式”了,十八層的那種。
古代的飛花令要求,對令人所對出的詩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詩句格律一致,而且規定好的字出現的位置同樣有著嚴格的要求。
這些詩可背誦前人詩句,也可臨場現作。行飛花令時可選用詩和詞,也可用曲,但選擇的句子一般不超過七個字。
玩法一
花近高樓傷客心
落花時節又逢君
春江花朝秋月夜
人面桃花相映紅
不知近水花先發
出門俱是看花人
霜葉紅于二月花
到花在第七個字位置上則一輪完成,可繼續循環下去。行令人一個接一個,當作不出詩、背不出詩或作錯、背錯時,由酒令官命令其喝酒。
玩法二
在酒宴上,行令方式還可以有一些變化,如直接說一句帶“花”字的詩,“花”字在詩中的位置對應到某客人,此客人再接,如果正好對應到自身,則罰酒。
如行令人說“牧童遙指杏花村”,“花”在第六字位置上,從行令人開始數到第六人接令,如果第六人剛好是行令人自己,則行令人喝酒。
玩法三
此外還有另外一種行令方法:行“飛花令”時,詩句中第幾個字為“花”,即按一定順序由第幾個人喝酒。
如巴金的小說《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淑英說一句‘落花時節又逢君’,又該下邊的淑華吃酒。”
以“飛花令”為代表的飲酒行令,其實是中國人在飲酒時的一種特有的助興游戲。飛花令屬雅令,比較高雅,沒有詩詞基礎的人根本玩不轉它,所以這種酒令也就成了文人墨客們喜愛的文字游戲。
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筵席上是助興取樂的飲酒游戲,萌生于儒家的“禮”,最早誕生于周。飲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傳統的表現,又是他們飲酒藝術與聰明才智的結晶。
《唐詩三百首》我已經揣兜里了,你敢來和我玩飛花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