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7日 09:31:40
來源:
華人佛教編者按:近日,由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主辦的名家對話系列之(五)在觀音講堂舉行。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教授,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曾瀞漪,就“佛教與生命科學”話題展開對話。對話過程中,葉玉如教授表示,在科學界,現在都普遍認同,大腦的改變是可以在血液里面反映出來的。比如大腦有一些不好的改變,其實在血液里面可以檢測出來這種改變,就可以知道,我是不是應該注意,我是不是十年之后,就有可能得到“阿茲海默癥”。
Loaded: 7.47%
00:41
Current Time 0:41
Duration 12:27
50%
100%
滿屏
20:51
自動播放
曾瀞漪小姐:校長,我想再請教您這個發現腦的問題。您剛剛談到有突然的,可能是有些意外的撞擊,或者是中風病的突然爆發,另外就是慢慢、慢慢發生的,可能是一二十年前就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了。所以第一個問題請教的是,我們如何發現我可能會有腦退化癥的問題?比如哪天我在路上,看到這、這、這是誰?我見過啊!葉校長是您啊!就這種問題會不會是一種征兆?是不是有一種方法可以提早去測試到確實是有腦退化癥的跡象?
葉玉如教授:我覺得偶然記憶出現一些問題,并不代表是腦退化癥。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大腦神經細胞傳遞訊息的能力會減弱,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要是除了記憶有問題之外,還加上語言的問題、理解的問題,這些加起來才是我們所謂有“認知障礙癥”。“阿茲海默癥”更要更多的這種改變,比如去照腦影像的時候,可以很清楚的看得到大腦里面有叫做“淀粉樣蛋白斑”的斑塊。這個斑塊的形成,其實就是因為大腦里面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大腦的正常運作,是通過一些很精準的信號通路來控制。要是這個平衡出現了問題,就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后果。比如我剛才提到的,有這種我們叫做“淀粉樣蛋白”異常的沉積在一起。這個就會影響腦細胞之間的溝通。我們大腦是代謝功能非常強的一個器官,可要是出現了這些問題,影響了它的代謝功能、影響了我們大腦里正常的清除“淀粉樣蛋白”的功能,它就會異常的沉積起來。這個慢慢就會引起一些別的功能受損,甚至于包括一些炎癥。所以,整個發病的過程是很長的時間、十幾年的時間。
曾瀞漪小姐:現在就是說,正因為它是慢慢、慢慢的,在很多人在做身體健康檢查,比如照(掃瞄)心、照肺,現在好像沒有照腦部。“阿茲海默癥”有這樣的一個檢查嗎?沒有吧?您提不提倡或者建不建議,我們要定期的或每幾年去做這樣一個檢查呢?
葉玉如教授:我肯定這是好的。因為現在其實很多檢查,包括記憶有問題,你去看醫生,醫生替你做一些認知功能的測試,或者是建議你去醫院去做一個腦影像。可是這些都是你有問題的時候才去做。我們每年都做身體檢查,都會看是不是膽固醇比較高了?其實我建議,要是我們把認知功能的檢測,或者是看看你是不是大腦里面已經有改變,能夠做這種檢測是非常有用。在科學界,現在都普遍認同,大腦的改變是可以在血液里面反映出來的。比如我剛才提到,大腦有一些不好的改變,其實在血液里面我們可以檢測出來這種改變。所以要是我們可以做這個很簡單的血液測試,我們就可以知道,我是不是應該注意,我是不是十年之后,就有可能得到“阿茲海默癥”。
我們的研究團隊最近在這方面有一個突破,分析了健康的人群跟患上“阿茲海默癥”的人群,分析他們血液里究竟有什么不同。分析了大概一千多個蛋白,發現他們有四百個蛋白是不同的。在“阿茲海默癥”的病人里面,它是改變了。我們就做了一些測試的程序,可以很正確的,超過96%的準確度,是可以測試到究竟一個人有沒有“阿茲海默癥”的問題。我們甚至可以把它分成早期、中期還有晚期,都可以用我們的那個方法,血漿里面的分析方法來找到這個數據。這個當然我們現在是在實驗室里面做,可是準確度是現在這個領域上,應該我們是做得最好的。而且是很簡單,可以抽一些血做這方面的測試。所以剛才主持說,可不可以每年檢測的時候加上這個檢測,我覺得是有這個可能,而且我是非常希望可以做得到。這樣子能夠做到早期的檢測,對這個病提早發現肯定會有好處。
我們研究團隊非常努力,因為我們都明白“阿茲海默癥”這個病,其實它的發病率會越來越高,因為它是跟年齡有關。65歲的人群大概有10%會有這個病,85歲的人群大概三分之一到一半,甚至一半會有這個病。
所以隨著人口老化,肯定這個病的發病率只會越來越高。最近他們說,現在世界上大概有三千萬人有“阿茲海默癥”,腦退化癥大概是五千萬。他們估計2050年的時候,會增加到超過一個億、一億五千萬,所以可以想象這個影響是非常大。
曾瀞漪小姐:光是“阿茲海默癥”這個問題,在85歲的時候可能就會有三分之一以上出現這個情況。從男女比例上來說?男女比例有沒有說,男性多一點或女性多一點?
葉玉如教授:女性多一些。患這個病,她的機會是比男性高,我們現在不確定為什么。所以,這方面也是要做很多研究才會明白。
曾瀞漪小姐:比如在你們的研究當中,有沒有研究那些為什么到了85歲、甚至活到100歲的人,他都是健康的。甚至腦都是很好、很有活力的。比如跳廣場舞,他保持一定的運動,他保持跟外界的交流,這是不是一個必然的條件和因素?有沒有這樣的一個研究?
葉玉如教授:這個肯定會有幫助。可這個就是30%的那個環境因素,我們基因是重要的70%。基因是我們現在有一個方法,可以用大數據的方法來找到這個基因的風險因素。所以每個人的風險不一樣,我們的遺傳風險因素也是不一樣的,而且中國人跟外國人的風險因素也不一樣。所以這是一個需要我們去努力,去找到更多答案的問題。
寬運法師:現在人工智能或者大數據,可能很多數據里分析,找出大家的共性。我們找出這個疾病的成因,剛才你其實已經給了答案了。70%是因為基因問題,另外30%可能是與后天的環境有關系。
葉玉如教授:可是,我們可以做一些東西來改變的。
曾瀞漪小姐:30%是我們可以改變的。
葉玉如教授:對!
寬運法師:可以改變,但是我們“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也做了這個腦電波。“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做了一個實驗,念“阿彌陀佛”,有信仰和沒信仰的、專注和不專注的,他說腦電波里不一樣。通過禪修的,通過“制心一處”的,整個腦子的變化有關系,這個科學界最近是很推廣。衍空法師在“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還做了一個,他說一個女士生小孩的時候反應是怎么樣的。還有說人在稱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或者經常禪修,他是什么樣的。這也得從一些數據上來分析,對我們人體,剛才說了有信仰和沒信仰。
我一直強調,讓人有信仰。有信仰的生命就有根,一定要有信仰。有信仰就有信念,信念也能改變,剛才說我們雖然不能改變基因,但可以改變我們,從質量上改變。
葉玉如教授:是!我認同,完全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