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軍工也算是群魔亂舞,研發上基本不靠譜,各個劍走偏鋒,基本上都沒能出什么好戰斗機。不過偶爾也有些例外,比如裝備于日本陸軍航空兵的紫電式戰斗機,這種戰斗機直到戰爭末期都擁有強大的性能,甚至一度以極小的代價重創美國艦載機群。那么這種戰斗機,到底性能如何呢?
1941年(昭和16年)末,川西飛機發覺水上飛機的市場需求逐漸縮小,因此尋找新機種的研發方向。在社長川西龍三率領下,公司內部討論出三種發展方向:二式飛艇改造為陸用攻擊機、研發新型艦上攻擊機、以及將原本設計為水上戰斗機的強風戰斗機改造為陸用戰斗機等案。
最后川西飛機決定將改造戰斗機的方案,在1941年12月28日提交給日本海軍。日本海軍這時正因為三菱的雷電與烈風開發延遲而感到不愉快,聽到川西的提案后就爽快的口頭允諾開發計劃。
日本海軍同意這個方案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他們現在迫切需要一種能在水上機場起飛的戰斗機。按照他們的設想,這種戰斗機的目標不是用于作為艦載機,而是用于防衛島嶼,以便于進行島嶼防空作戰,減少己方對陸基機場和航空母艦的需求。所以川西飛機的這個方案,當即得到了通過。
然而海軍內部人員對于主攻水上飛機的川西飛機公司,是否有能力開發陸用戰機多少抱持質疑態度,因此多次召開審議會監督實行成效。直到1942年4月以“仮稱一號局地戰斗機”(「仮稱一號局地戦闘機」)的名稱通過開發許可案。
不過“風”字只保留給了艦載或水上戰斗機,陸上戰斗機的名稱則是以電字著稱,因此改良機種 取名為“紫電”。(靈感來自三國時期,東吳大帝孫權的第二把寶劍,再次強調,日本人全是三國迷)
為迎合海軍進度需求,川西飛機改造新飛機時大量沿用強風既有設計。川西飛機這也是沒辦法,因為日本海軍催得太緊了。但對于紫電而言,其和強風最大的不同是在于引擎。在設計時他們把原本用于轟炸機的三菱“火星一三型”引擎換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輕巧但出力與其相等的中島“譽”引擎。
另外雖然新飛機繼承航空研究所開發的層流翼設計,然而為了安裝起落架,主翼仍做了大幅度的結構修改,并安裝上自動空戰襟翼。機身設計上因引擎更換而直徑縮小,機尾因安裝尾輪之故設計也實施了許多修改。 在完成了這些設計之后,在1942年12月27日,紫電的第一架原型機出廠。現在的川西飛機絕對想不到,他們此時設計的飛機,到底有怎么樣的潛力。
1942年,12月31日在伊丹機場試飛,這次實驗算不上多么成功。不僅“譽”式引擎發生了故障,而且把主翼留在機身中央的做法帶來很多麻煩,為了避免這些原型機不得不采用更加復雜的二段伸縮式起落架。而且駕駛艙視野的不足也是個問題,因為這會導致飛機在起飛與著陸時容易發生事故。
不過日本海軍顯然不關心這些,因為他們已經注意到紫電戰斗機的優秀性能,所以1943年8月10日,在這些故障問題都還沒能解決的情況下,日本海軍就給川西飛機發來了量產訂單,希望紫電戰斗機能做為后續艦載戰斗機。
不過川西重工也不傻,他們知道日本海軍其實并不滿意紫電戰斗機,因為它雖然性能優秀,但是卻問題多多,嚴格說這就是個半吊子飛機,所以川西飛機立刻開始著手對紫電戰斗機進行改造。在1943年(昭和18年)1月5日,川西開始重新設計研發低單翼版本的紫電,開發計劃稱“仮稱一號局地戰斗機兵裝強化第三案”。海軍在1943年3月15日追認核準這計劃,并指示試制“仮稱一號局地戰斗機改 N1K2-J”;同年12月31日,試制1號機出廠。
N1K2-J原型機設計為了與譽發動機達成適切搭配,與紫電差別最大的地方是主翼從中單翼挪動為低單翼構型,機身增加40公分、機體全長增加46公分、重量增加250公斤。由于主翼調整位置,原先造成大量問題的兩段式伸縮起落架也不須使用。
除此之外最讓人驚奇的是,川西飛機竟然考慮了生產難度問題,N1K2-J較紫電簡化了生產工藝,其組裝總件與零組件數量較紫電燒了一大半,這就非常利于在戰爭末期日軍量產。
而在武器上,N1K2-J原型機可以裝備四挺20毫米機炮,并且還裝備了和零式戰機類似的控制機內“操縱索”強度的裝置,以便在高低速時按照喜好改變操縱手感。同時考慮美軍飛機強大的火力,川西飛機吸取了零式戰機的教訓,所以N1K2-J原型機的燃料箱一般都經過了外裝式防彈處理外加自動滅火裝置,防止自己被敵人打成冒煙的廢鐵。
另外飛機駕駛艙的正面是防彈玻璃,同時也有在駕駛員背后裝備防彈鋼板的計劃,并為此預留了安裝空間。當然了,到底有沒有真的裝上這些鋼板就不好說了,反正根據當時日本海軍王牌飛行員笠井智一回憶,他駕駛座后方只有10cm厚的木板與頭靠,因此對來自后方的攻擊十分擔心。
但不管怎么說N1K2-J原型機算是完成了,海軍也將其正式命名為“紫電21式戰斗機”,俗稱紫電改。只是此時已經是1944年下半年,就算開始生產,紫電改真的能在戰場上有優秀表現嗎?
在1944年底,美軍對日本的戰略轟炸已經成了一種常態,能否抵擋轟炸完全要靠戰斗機的表現。因此傾其全力生產戰斗機已經是一個必然選項,而生產的優先目標自然就是紫電改戰斗機。
為此日本海軍投資建設了八個飛機制造場,希望在秋季以前制造出一千架紫電改戰斗機。但是因為日本國內資源短缺和產能下降,再加上“譽”式發動機的產能也不足夠,所以到了1945年5月,紫電改的產量也沒超過430架。
但即便如此,紫電改戰斗機仍舊是美軍飛行員在戰場上遇到的最麻煩的對手。這種紫電改戰斗機除去航程不如F6F艦載戰斗機之外,在各方面性能均已超過了F6F艦載戰斗機。
事實上,早在紫電戰斗機生產時,這種戰斗機就已經給了美軍不小的打擊。只不過當時在1944年時,美軍全程高歌猛進,所以并沒有能注意到,自己在戰場上其實遇到了一種日本新型戰機。
而紫電改最為輝煌的戰果則是在日本海軍第343航空隊,不同于當時缺少優秀飛行員的其它航空隊,第343航空隊可謂兵強馬壯,其中不乏在世界空戰史上響當當的日本王牌飛行員。
當時的部隊里包括了鴛淵孝、林喜重大尉、菅野直、磯崎千利、坂井三郎、宮崎勇、松場秋夫,本田稔飛,杉田莊一,武藤金義等經驗豐富的王牌飛行員。即便不是王牌,那也必然是經過層層血戰活下來的老鳥飛行員,比如說第341航空隊的殘余人員,就被編入其中。可以說這是當時日本,陣容最為豪華的航空隊。
而這支航空隊所裝備的飛機就是紫電改戰斗機,畢竟最好的戰斗機要給最好的飛行員用。而在1945年3月19日,負責西部防空任務的第343航空隊迎戰了前來轟炸的美國海軍艦載機群,此戰343航空隊投入了54架紫電改戰斗機,而美軍則投入各型作戰飛機160架。
雙方斷斷續續激戰了6個小時,最終第343航空隊取得了勝利,美軍損失了足足58架飛機,而343航空隊則損失了16架。至戰爭結束時,第343航空隊損失了74名飛行員,但是卻擊落了美軍170架各型飛機。
事實上,美軍對第343航空隊也是頭疼無比,因為只要他們的紫電改戰斗機出現,就必然伴隨著己方的損失劇烈上升。如果不是投入了P-51“野馬”戰斗機的話,還真不一定能輕松壓住這些紫電改。所以美軍對紫電改戰斗機的興趣,可以說超過了他們對任何日本戰斗機的興趣。
戰后他們對繳獲的紫電改戰斗機進行了測試,在給紫電改戰斗機使用了美國的92號優質航油后,紫電改戰斗機飛出了時速670公里的高速。如果考慮到日本“譽”式發動機存在生產質量下降等問題,那么完美狀態的紫電改戰斗機應該性能更為優異。有鑒于此,盟軍也不得不承認,紫電改戰斗機是日軍諸多戰機里性能最優異的戰斗機了。
事實上,如果從性能上來考慮,紫電改戰斗機的性能,已經不弱于噴火Ⅸ戰斗機或是美國自己的P-47D戰斗機,僅僅是在火力略弱于P-47D,轉彎性能和生產性能弱于噴火Ⅸ戰斗機。假如日本能將它的問題處理的更好一些,那么它或許能成為日本海軍的主力戰斗機。只可惜它生不逢時,又在日本軍國主義中,因此才只能被塵封于歷史之中。
參考文獻:《最強戦闘機紫電改》
《世界の傑作機》
《日本海軍戰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