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制鹽)
民以食為天,食以鹽為先。雖然先民是從何時開始食用食鹽的已難以考證,但關于“鹽”的戰爭,由來已久。
在歷史的長河中,鹽不僅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命運,也數度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不得不說,在我國古代王朝更迭中,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因“鹽”起義,摧毀大唐
中國幾千年來絕大部分時間內,鹽業是由官方專賣的。唐朝安史之亂后,朝廷憑借壟斷權利,為了斂財供應軍需,竟把每斗鹽的價格由10錢陡升到110錢。甚至于,國家財政十之八九都要仰仗鹽利。
在這種鹽的零售價格要高于產地十幾倍乃至幾十倍的情況下,偷販私鹽的利潤順勢膨脹。雖然政府嚴禁私人販鹽,對其處以重刑甚至極刑,但由于私運有非常可觀的利潤,鋌而走險者仍大批涌現。
這些販鹽者,可是極有組織性的,他們組成武裝,“多結群黨,兼持兵仗劫盜及販賣私鹽”。其中,頭腦敏銳、處事干練、有號召力者,就此成為私鹽販運的領袖人物。
接下來要出場的人物王仙芝,走的便是這樣一條路。
1
鹽幫首領王仙芝揭竿而起
(動漫游戲中的王仙芝形象)
王仙芝出生于濮州,即今天山東鄄城北﹐因為從小家境貧寒,他逐漸成為一個“盲流”。十四歲時,王仙芝為了討生活,加入販賣私鹽的隊伍,從此,一路能力漸顯,嶄露頭角。
王仙芝26歲那年,關東大旱,可官吏依然催繳租稅、差役。老百姓走投無路下,都聚集到王仙芝周圍呼吁起義。當年秋月,王仙芝遂聚眾揭竿而起,由此走上反抗唐朝統治之路。
王仙芝先是從濮州濮陽發出檄文,斥責朝廷吏貪賦重,賞罰不平。他自稱是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一路率領起義軍攻克曹州、濮州,聲勢日益浩大。
一時間,四方苦于苛征暴斂的百姓、散居民間的龐勛舊部,爭相投奔義軍。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壯大到幾萬人。
2
“鹽三代”黃巢的皇帝夢
后來,王仙芝一隊被朝廷圍剿,他也在激戰中被殺??墒?,群情已起,販鹽者中的新繼承者,可謂前赴后繼。這一次出場的,是黃巢。
黃巢老家山東菏澤,其祖上三代都是私鹽販子。與王仙芝的處境不同,黃巢家里并不缺錢,所以他率眾造反并不是出于無奈,而更像是一種政治投機,以此圓自己的“皇帝夢”。
(黃巢,繡像畫本)
一路前行順利下,公元881年,黃巢不費一兵一卒,以一個勝利者姿態,在全城百姓的夾道歡迎下,乘坐金轎進入長安。1月16日,他在長安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大齊。
但是由于黃巢缺少基本的軍事才能和真正的政治遠見,戰斗力有限的大齊王朝很快處于崩潰邊緣。黃巢大將朱溫投降唐朝,黃巢帶著幾千人直接逃回老家山東,但是此時家鄉也不能保護他,他只好逃到山里躲避,最終走投無路,被迫自殺。
3
兩個私鹽販子摧毀了大唐
雖然這兩位販鹽隊伍出身的領袖,都沒能建立長穩的新政權,但是,大唐王朝覆滅的直接導火索,確實正是他們。
如今,人們在談論唐朝滅亡的原因時,說的最多的是“藩鎮割據”,即地方勢力坐大最終顛覆中央。但是,黃巢和王仙芝的農民起義,無疑給處于風雨飄搖中的大唐王朝補了致命一刀。
(朱溫滅唐稱帝)
要知道,當年黃巢兵敗長安皇帝夢破碎,在退出長安時,他縱容軍隊一把大火將長安燒了個精光。這個曾經的帝王之都,自此再也沒有恢復元氣。
此后,再加上數十年的折騰,大唐王朝陷入了完全被動的局面:如果不剿除匪患,勢必影響中央王朝;如果要剿除匪患,就不得不動用節度使的兵馬,客觀上又促進了地方勢力的不斷增強。如此一來,橫豎都是一死。
而正是黃巢在千瘡百孔的朝廷身上撒了一把“鹽”后,大唐王朝不久就壽終正寢。
就這樣,曾經強盛一時的李唐江山,竟然毀在兩個私鹽販子手里。
借“鹽”籌資,爭奪江山
有意思的是,有時候歷史的輪回總會讓人哭笑不得。鹽能亡國也能立國,既然有人能因鹽揭竿而起、摧毀一國江山,那就也會有人憑鹽起家、建立新的王朝。
1
從私鹽販子到義軍首領
(吳王張士誠)
元朝時期,統治者將國民按民族優劣分為四等,處于淮河以南的老百姓作為第四等的“南人”,活得謹小慎微,毫無尊嚴可言,且時不時還有性命之憂。
這種毫無人道的嚴酷統治背后,必然洶涌著不可遏止的民間反抗力量。而時勢造英雄,鹽販中就出現了這第一個英雄:張士誠。
張士誠是淮南泰州人,年少時本是會武術、講義氣的小流氓。后來,因當地近海濱、民眾多靠曬鹽過活,頗有生意頭腦的張士誠兄弟便以撐船販私鹽為業。因販私鹽利潤高,張士誠又樂意周濟貧困,很得人心的他很快被私鹽販子公推為頭目。
1353年,由于官府賦稅勞役引發民怨沸騰,張士誠乘勢率幾兄弟在內的“十八壯士”舉義。他招徠貧苦鹽丁和無業游民,攻下泰州、高郵,占據三十六處鹽場,并自立為“誠王”,國號大周。一時間,聲勢迅猛,影響頗大。
到1356年,張士誠建都隆平府(今蘇州)時,其勢力范圍幾乎覆蓋了江南大部分富庶地區。
2
朱元璋借鹽商籌措軍費
(元末天下形勢圖)
與張士誠同時代的元末起義軍其實很多??杀M管各路豪強的起義事業風起云涌,但大多都無疾而終。這其中,出身貧苦農家、當過游方僧人的朱元璋,作為后起之秀,卻展現出了超強的戰略眼光和用人之能。
可是,雖然朱元璋拉了安徽鳳陽的一幫兄弟們高舉義旗,但鬧革命也是需要軍費的。要招兵買馬,要打造兵器,要聘請高人,樣樣都需要錢。
錢從哪來?朱元璋有他的辦法。通過義氣聯絡和人格感化、然后再曉以民族大義的利害關系,朱元璋讓那些財大氣粗卻又需要保護既得利益的私鹽販子們慷慨解囊,資助他籌措軍費。
(影視劇中的漢王陳友諒)
同時,還有一點,朱元璋雖然窮,但是鹽幫首領張士誠和沔陽豪強陳友諒卻是“不差錢”,從他們那里想辦法籌措軍費,最好的辦法就是火并。但火并之后呢?與販鹽者論權謀奪帝位,朱元璋可是輕松應對。
朱元璋得到天下后,就曾與群臣總結革命經驗,他說元末群雄中“士誠最富,友諒最強”,但“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的好生事,器小的沒長遠打算。
所以,看人精準的的朱元璋斷言:士誠做過鹽販子,遇事斤斤計較,顧慮多,疑心重;友諒生于打漁人家,慣見風浪,野心大欲望高。所以,他料定先攻陳友諒,張士誠會袖手旁觀;假如先攻張士誠,陳友諒必然傾巢而出抄己方的后路。
3
以鹽立國,嚴打私鹽販賣
1363年,“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一舉擊潰陳友諒,再順勢攻取武昌城后,揮師東向,劍指江浙,氣節有虧且只顧自保的“私鹽大王”張士誠,也就朝不保夕了,很快被滅。
(鄱陽湖大戰)
這一次,以鹽立國的朱元璋看到了鹽的重要性,同時也領教了“鹽”的厲害之處,所以必須吸取教訓。
為此,他制定了史上最嚴酷的法律:嚴打私鹽販賣。一旦發現有販賣私鹽者,一律處以杖刑,家眷全部充軍。
在這種嚴苛的法律面前,鋌而走險的人大幅減少,販賣私鹽在明初幾乎絕跡。
如今看來,一個是維持了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一個是立國二百七十多年的大明王朝,兩個中國封建歷史上的長壽朝代,結局卻都和鹽扯上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得不說,小小的食鹽,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為歷史“帶鹽”,或許能讓我們一窺王朝興敗背后的“鹽”重性。
投稿郵箱:kaiwind123@sina.com
一經采用支付豐厚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