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資產管理行業由以公募基金等主體起主導作用的階段逐漸轉向“大資管”背景下的激烈競爭階段,在此轉化過程中,如何尋找突出自身優勢的戰略定位和商業模式是關鍵。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無論是公募還是私募基金,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都是一大難題,同時基金行業的發展還缺乏經濟周期的檢驗。以基金為主體的資產管理行業要想獲得持續發展,就必須基于自身的比較優勢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特別是根據市場需求主動進行管理的能力。本文接下來將對資產管理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行詳細剖析,敬請閱讀。
現在流行一個概念——“大資管”,銀行、信托、保險行業異軍突起,中國理財市場的資產量已達到80萬億(人民幣,下同)。資本市場由一部分公募基金等市場主體起主導作用的階段,逐漸過渡到面臨“大資管”背景下的激烈競爭,而不得不尋找可突出自身優勢的戰略定位和獨特商業模式的階段。
中國資管行業80萬億的資產量中,最大的是銀行20多萬億,占近30%。第二是信托類,15到16萬億,其中很大部分是通道業務。第三是基金類,整體約16萬億,但細分來看,增長較快的主要子公司有8萬億多,專戶4萬億多,還有就是帶有另類投資性質的私募基金4萬億多。可見這些年增長較快的,不是傳統的二級市場為主的公募基金領域,而是專戶和子公司等新業務領域。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只要大多數公募基金還能持續跑贏市場,就說明資產管理市場的競爭還不夠充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無論是公募或私募基金,治理結構都是難題。
最近不少實例證明,在資管行業中最關鍵的還是管理人的專業水準。不可能指望以廉價的成本,聘請到最優秀的基金經理和管理人來為你服務。如果公司不能有效解決激勵機制的問題,就留不住這些優秀的基金經理人,他們就轉而去做私募,做少數高端客戶服務。
基金行業的發展需要周期的檢驗。當前中國公募基金行業中,從業年限不到2年的基金經理約占基金經理總量的52%。與成熟市場相比,中國的基金經理普遍年輕而有活力,但就像銀行業的發展需要經歷一個完整周期的檢驗,一位基金經理如果沒有經歷過市場完整周期的上升和下降階段的檢驗,很難說他是成熟的基金經理。
早期在基金界存在一個爭議,大規模的基金是由于首發規模做得大重要,還是后期由基金經理持續做出業績后,進行持續的銷售重要,這值得思考。因為涉及公司內部應把資源合理地配置在哪個環節。但從早期公募基金行業的發展情況來看,基本上不少的公募基金是歸因于首發規模較大。很多基金發了之后卻沒有足夠專業優秀的基金經理來持續跟蹤和管理。
經歷兩個牛熊周期還能在市場中幸存下來的,其中真正優秀的基金經理比例無疑就高得多。要將這些優秀經理留下來,就又要回到激勵機制問題。
而要成功穿越周期,需要持續的積累,需要獨立的思考,特別是市場的反思能力,從而不斷增進對市場的理解。
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股災,也出現類似去年中國股市大幅波動的現象。美國在股災中付出沉重代價之后,有400多份專業研究報告來反思,這些報告直接促成了隨后美國資本市場制度的完善。現在針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一系列波動,是不是也應有所反思?
筆者發現,中國股災救助在2015年的實施過程中,本來只是股市局部的問題,結果在救助過程中,把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銀行、保險等各方面的金融機構全部動員起來并捆綁在一起,形成了金融機構的捆綁。如此一來,股市的風險很可能迅速向金融體系其他部分傳導,如果股市波動繼續持續,就很可能真的把局部的微觀風險變成系統性的風險,而不得不救助了。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資產管理行業也出現非常深刻的變化。前段時間常聽聞“大資管”的概念,“大資管”的第一個階段是每個人都看著對方的業務領域,覺得很新鮮,因此積極相互進入到對方的領域。現在這個階段基本上告一段落了,基于業務板塊劃分帶來價格的差異和套利的空間消失了,進入第二個階段,每一種類型的資產管理機構要基于自身的比較優勢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特別是主動管理的能力。
港、臺資管行業如果想真正進入內陸市場,僅僅靠通道業務和早期的政策優惠是不可持續的。真正能支援一家資產管理機構持續發展的,應當是根據市場需求主動進行管理的能力。在市場調整時,擁有和沒有主動管理能力的機構,馬上會呈現出明顯的差異。
文章來源:中國臺灣《中國時報》2016年8月15日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作為一位研究人員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