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有這樣一種星球,質量在恒星與行星之間,可以說處于最小恒星與最大行星之間大小的天體,由于褐矮星還不足夠大,所以其中心溫度也不夠高,還不足以引發內部核聚變或者長時間核聚變,所以褐矮星在形成之后會變冷,或者時熱時冷。
但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愛丁堡大學天文研究人員近日發現褐矮星的大氣層可能適宜外星生命存活,因為其上層大氣壓力和溫度類似于地球大氣層,認為這里很可能是外星微生物生長的理想環境。
由于沒有核聚變,褐矮星的表面溫度不會超過3000K,而且其外層大氣中的分子,例如水、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會吸收向外的輻射,使得褐矮星進一步變暗,但這些情況同時也使得褐矮星的上層大氣和地球表面溫度差不多,很有可能會有生命存在。
而且褐矮星存在維持生命的關鍵成分,其中包括:碳、氫、氮和氧等。研究人員通過計算顯示,一些生物體無需固體地面就能幸存下來,就像魚類在大海中生活一樣。科學家認為褐矮星上很可能是一些如鳥類的會飛翔的生物,或者像氣球一樣會漂浮的生物。并且這項最新研究也意味著科學觀點必須放棄地外生命僅在陸地和水域中幸存的傳統理論。
褐矮星在宇宙中為數不少,天文學家認為在銀河系中就至少存在十億顆褐矮星,如果褐矮星上真的很容易就存在生命的話,那么生命會或將遍布宇宙。科學家觀測到最近的褐矮星距離我們只有32光年,在天文學上,這簡直是家門口的距離了,未來或真有一天人類能在這類星球上發現會飛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