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足明;《仙道密碼》系列第八篇,此系列文章針對對仙道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道德經》是存世公開流通較早的道家經典,一般認為是東周時期成書;也是道教內奉為龜鏡的經書,十分珍貴。除此之外,《道德經》也是現在國學經典中的一員,也就是說是一般愛好傳統文化的人都可以看的一本古書。道家的專業書籍一般都晦澀難懂,而《道德經》卻可以朗朗上口,不能不說老子的寫法手法非常高明。
一般人都認為《道德經》是本哲學著作,就是講述世間哲學道理的古書。即使很多道門內的人也這么認為,說《道德經》有理無法,只是講述了道和自然之理,是修道之總綱,但是并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法。
《道德經》當然有上述所說的內容和功能,也就是講述道之理和道理的一般運用。但是作為一本權威的道家經典,里面也有具體的可操作的仙道功法,是正統的仙道古法。仙道密碼系列將會出幾篇文章談讀懂《道德經》隱含內容的方法,這些方法和你使用這些方法讀懂的《道德經》內容都可以在《道德經》中相互印證,不會是穿鑿附會。也許你也有機會能明白老子說的“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是真的。
《道德經》里有一個基本的寫作技巧,就是以國喻身、以身喻天下。為了大家更好的接受這個觀點,我們先看一下《黃帝內經》中的寫作手法。《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曰:
帝曰:愿聞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夫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到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其中“亡神失國”是講述人的病情,但是用“國”來描述,是把身體比喻成國家。在《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敘述人體臟腑及其功能時,用語就更直接了:
黃帝問曰:愿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黃帝內經》中把人體臟腑看成管理國家的官員,每一個臟腑根據其功能司職各異。同時,把身體比喻成天下,因主不明而導致的形體大傷比喻成“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在《黃帝內經·靈樞·邪客》中做了更細致的對比:
黃帝問于伯高曰:愿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聲音;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以天地萬物應人身,天下當然也可以指身國的一切。我們俗語中的“天圓地方”映射到人體就是頭圓足方,正如經中所述。
《黃帝內經》中的這種把人體比喻成國家和天下的寫作手法,不僅在《道德經》中采用,在其它的仙道經典中也都用,包括《黃庭經》、《呂仙詩詞》、《山海經》、《莊子》等等。所以在讀《道德經》中提到國和天下相關的句子時,一定不要忘了身這個對應和比喻。身對應國,頭頂以下叫天下。其實每個正統仙道經典本身都是完備的,《道德經》也是如此,所以《道德經》中本身也說了: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如果你明白了這個技巧,你從《道德經》中讀懂的每一句話都將是你仙道窮理中新的突破。正是因為如此,我不好用《道德經》來舉例子。下面我用其它的經典來舉例說明一下。
比如《黃庭經》中的昆侖,“三關之中精氣深,子欲不死修昆侖。”在實物地理位置上,昆侖山是傳說中的最高處,所以對應人身就是頭部。有言曰:
昆侖之上不迷誤,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宮丹城樓,俠以日月為明珠。
“九原之山”的九就像九泉、九天一樣,是形容詞,表示極。日月在經中已經交代清楚了,“外應眼目日月清”,有眼目的地方當然是頭部,以此可以相互驗證。
另外,鼻子在人臉的中部,如果平躺的話相對其它地方又高,所以比喻成“中岳”,“外應中岳鼻齊位”。又叫“天中之岳”,“天中之岳精謹修,云宅既清玉帝游”。我們知道中岳是實物地理中的山名,所以鼻子的根部又叫山根,是面相學里的一般術語。
當然,以上這點東西其實不算什么,對于道家文化比較熟悉的道友應該都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這個方法和思維方式才是重要的。
有必要強調一下的是,對于我常例舉的這些經典,雖然有些名詞的意義是和一般流通的意義是一樣的,但是在解這些經典時,不能隨便拿已有的詞義套到經典里。仙道經典的敘述都是自身完備的,要以經解經,就是用經典本身的表述去解經典本身的詞句意義,相互驗證。也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對經典最準確的理解。
可能很多道友也明白《道德經》中有這種比喻,但是不足夠重視,讀《道德經》的句子不能常常從這個角度出發思考。當然并不是道德經中每一句話都要和人體對應,也不要鉆到牛角尖里。另外,即使你掌握了這個方法也不見得就能讀懂相關的經句,因為《道德經》里除了這種隱喻寫作手法,對于人體特征的概括和提取也十分簡練精準,還是要花心思好好思考的。
在老子生活的周朝,官方文字是金文。如果你熟悉金文文字的話,其實《道德經》中的這個比喻就很好理解。上圖顯示的文字就是金文中的“天”字,很明顯天字本身就是一個人形。也就是說對于老子年代的人讀到天字,會自然的和人身關聯,因為他們學到的文字就是這樣的意義。換句話說,我們在這里討論的《道德經》中的這個身國之喻,在老子生活的年代是知識分子中都知道的常識。以下是周朝文物遂公簋銘文的字例,從左往右從上到下的頭五個字是:“天命禹傅土。”
《道德經》除了一般讀者都能讀懂的顯義,還有講述仙道方法的隱意。“修之於身,其德乃真”,這個和身有關的內容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秘傳的內容。這部分珍貴的內容,只要掌握了讀《道德經》的方法和相關的必要基礎知識,不要受后世修煉思想的禁錮,是能自己讀懂的。
其實以國和天下喻身還有深層次的含義,但是對于還沒有深入讀懂《道德經》的道友來說,先知道這些基本的比喻和對應就可以了。
最后作為給關注這系列文章道友的一點福利,提示一個《道德經》中的例子。在微信公眾號仙道密碼系列第七篇文章《呂洞賓仙法不是打坐入靜》中,我引用了《道德經》中的一句話: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我已經在那篇文章指出來這是說身弓,用弓喻身,也就是我們文字中的躬這個字。如果利用本文介紹的方法,這句話是不是非常容易理解呢?而且整句話都可以有新的理解。不要不相信,就是這么簡單。“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注1:讀《仙道密碼》系列文章有所得的道友,不要隨便在網上公共場合討論所得內容,更不要賣弄。
注2:文中所用圖片來自網絡。
對仙道修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仙道密碼,查閱系列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