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談到小涵在開學第一次抽查背誦時,流暢地背誦了《送東陽馬生序》,讓師生刮目相看,他還談到寒假的真實體驗,爸爸帶他去做了幾天苦工,讓他發現做工比讀書苦十倍,認識到一個人如果連讀書的苦都吃不消,將來是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立足的,所以他寒假里就開始努力讀書了。
小涵的變化激起了我的強烈好奇心,是什么樣的經歷讓這個厭學少年幡然醒悟,勵志上進了呢?趁著課間操時間,我決定刨根問底一番。
“小涵,你昨天表現可圈可點呀!祝賀你進步了!想問一下,寒假里,爸爸讓你做什么苦工?”
“我爸爸要把家門口通往大道的那段小路倒上水泥,他回家已經快過年了,雇不到幫工,就讓我當小工了。”
“哦,那你干了幾天?做什么活?”
“三天,第一天幫忙平整路面,第二天扛水泥,第三天主要是攪拌水泥,推著獨輪車運送水泥漿。”
“怎么樣,累不累?”
“老師,好累呀。第一天平整路面還好,第二天扛水泥太累了,那水泥好重,我爸爸站在車上,把水泥放在我的肩膀上,我感覺像一座山一下子壓了下來,我踉蹌了兩步,才站穩,把它扛到50米外的地上,雖然才50米,但我覺得似乎有幾千米遠。才扛了兩包,我的肩膀火辣辣的疼,我想不干了,可我爸爸不肯,逼著我干。更要命的是水泥沾在皮膚上,很癢,我用手抓,越抓越癢,后來才知道我對水泥過敏,先是紅腫,后來出現了潰爛,這些天才好了,不過都留疤了,紅紅的,斑斑點點很難看,現在夏天都不敢穿短袖了。”
“第三天會輕松點吧?”
“哪里會啊,我要把小石子,沙子,水泥按一定的比例,加上水,用鐵鍬攪拌均勻,這活干一會兒可能還覺得挺好玩,干久了虎口生疼,連胳膊都抬不起來了。攪拌好了還要一鐵鍬一鐵鍬鏟到推車里,送到路邊倒下去,實在是太累了。”小涵說著,看他的神情還有點后怕,“還好我三叔也回來了趕緊過來幫忙,不然三天還干不完。”
“干了三天苦工,有什么感受?”
“老師,我才發現跟做苦工比,讀書還真的不算苦,我要努力讀書。”
“想明白了就好,那你可得加油啊!”
小涵的父親是怎么想出奇招巧治厭學頑癥的呢?我撥通了小涵父親的電話。當他聽我說明了來意之后,哈哈笑了起來:“我是搞建筑的,常年在工地上,一個月就回來一兩次。小涵媽媽在家照顧他和弟弟,他不怕他媽媽,他媽媽拿他沒辦法。過年回家,聽他媽媽說,放假好幾天了,天天半夜不睡覺,過午了才起床,早飯也不吃,一天到晚玩手機。我火了,才讓他干活的,我告訴他,聽說你不想念書了,可以,但你這么大了,應該要自食其力了,下學期初三一畢業,我帶你去工地,這幾天你先幫我干幾天活體驗一下,看看是讀書辛苦還是做工辛苦。”
“你這招高明啊,當你看到他肩膀紅腫,皮膚過敏都不心疼嗎?有沒有動搖了,想讓他別干了?”
“說實話也心疼,但看他不爭氣的樣子,不讓他吃點苦怎么行,所以我硬著心腸逼他干,你一心軟就前功盡棄了不是?其實他哪里能干多少活,我自己抓緊一點就夠了,只不過特意讓他嘗嘗苦頭他才知道做人。”
“干了三天之后,你怎么教育他的?”
“我問他干活辛苦還是讀書辛苦?他低聲說干活更苦,我告訴他,這幾天的活算是輕松的,真要跟我去工地,比這累十倍,一個人如果連讀書的苦都吃不消,將來是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立足的。我又問他今后怎么打算,他說:’爸爸,我想努力讀書!‘我觀察他在寒假的表現,似乎是有想念書的樣子,還要請老師多幫助開導他,多多指點他。”
常言道“有比較才能鑒別”,我們的孩子不愛念書,他們覺得念書是苦差事。睿智的爸爸給小涵上了生動的一課,讓他明白不讀書才更苦,從而讓他端正了學習態度,能夠踏踏實實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