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是黃帝的后裔嗎。對于匈奴人是否是夏桀的后裔?也就是匈奴人的來歷,歷來有兩種的看法,
一種是根據中國史籍記載,認為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根據有①《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②《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于黃帝。③《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④《括地譜》記載:“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另作獯鬻),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史籍中很明確的說,匈奴是夏或者夏桀的兒子獯粥的后裔,在商湯滅夏之后,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
后來西方史學傳入之后,現代史學家顧頡剛等人又造出一種說法,簡而言之意思就是匈奴不是黃帝后裔,在我看來這是書呆子的看法。
我的觀點是,匈奴的統治階層至少是黃帝的后裔。夏朝滅亡之后,夏朝的流亡貴族逃亡到北邊逐漸發展成了匈奴。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歷代王朝滅亡以后發生的史實,流亡貴族到另一個地方成為統治者并不鮮見,因為一個王朝的滅亡,除了被殺,投降就是流亡。歷來,改朝換代的戰爭都是慘烈的,雖然孟子說:“仁者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但是《尚書·武成》中血淋淋的記載著武王伐紂“血流漂杵”。
例如,秦朝滅亡之后,秦朝的官僚階層趙佗,在南方建立的南越政權;西晉滅亡之后,宗室司馬睿在世家大族的擁戴下衣冠南渡,建立了東晉;金滅遼之后,耶律大石建立了西遼,西遼滅亡之后,西遼的貴族又建立了起兒漫王朝(今伊朗克爾曼省),契丹這個發源于遼河的民族,橫跨了半個地球,最后消融到漢人、蒙古人、伊朗人之中。元朝滅亡之后,元順帝北逃,北元延續了二百余年。再過一萬年,如果有人在說起契丹這個民族奇幻的歷史,后人可能也會懷疑他的真實性。
因此,匈奴很可能是夏朝滅亡之后,夏朝貴族帶領部分遺民流亡北邊,經過生息繁衍,融合了先到此地的一些人群,最終發展成為匈奴這個民族。在古代,人力是非常寶貴的資源,征服一個地方之后,并不會大開殺戒,很多時候是融入。鮮卑人強大之后,匈奴留居草原的十萬落都“皆自號鮮卑”,融入了鮮卑之中。薛延陀中的薛部落本身就是漢人部落,但是現在蒙古的杭愛山地區仍有薛姓蒙古人生息繁衍。南北朝時期最有意思,鮮卑人中的宇文氏是匈奴人,鮮卑人中的高洋是漢人渤海高氏,昌黎郡(今遼寧義縣)的鮮卑人吐谷渾部西遷到了青海,這些是史書上的記載,因為發生的時間離我們較近,我們能夠確認真實發生過的。
冀東大地的民族交融。在我們身邊也有一些這樣的事情。唐山市古冶區有一個卑家店,因鮮卑仲吉出生在這里而得名,但是現在,卑家店卻沒有一戶姓‘卑’的人家。可是,遷安野雞坨鎮的山港村和豐潤燕子河鄉的東稍頭村則有“卑”姓百姓。據說遷安的卑姓是當年帶兵到遷安一帶看管皇家板栗園而落戶于此,而20年前,灤縣遷安交界一帶的野雞坨、沙河驛、東安各莊地區正是盛產板栗的地區。遷安市太平莊鄉有一個尚莊村,以盛產蘋果聞名冀東,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村里的大多數人都姓“林”,祖先是燕王掃北時期追隨而來的福建人。唐山不但有卑姓,還有復姓“赫連”,而赫連這個姓氏,是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首創。灤縣有一個橫渠實驗中學,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來歷,這是因為張載的后人由陜西東遷到灤州,傳承關學,張載世稱“橫渠先生”,灤州文化底蘊深厚,文脈有傳,與此頗有關系。
如果退回到石器時代,結繩記事,只能說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再往上捯,就涉及到人類起源了,神創論有女媧造人說、上帝造人說,科學說是古猿進化,現在也有人說,人類是外星人研究的產物,類似于我們制造的機器人。
幽燕一帶,山河壯麗,民風純樸,我們的文化并不貧乏,但是還有待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