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錢學森對著國家領導人發出:“為什么中國沒有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時,噴子們是亢奮的。他們認為這是一個老愛國者對國家的不滿。可以大批特批!于是這個問題就不斷的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其實問題解答很簡單:一個嬰兒為什么不會走路?如果你這么問人家會把你當傻子!嬰兒為啥不會走路?要先成長,再學會爬,最后學會走路。
科學何嘗不是如此。科學分為兩種:基礎科學包括基礎物理學和基礎數學。應用科學包括化學,物理學和數學等。(我的分類,可能不恰當)
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們面臨的是國內是碩大的國土,貧弱的人民,滿地的文盲,破敗的工業。國外是列強虎視眈眈。這時候國家在長身體,你要求國家去研究基礎物理學。那玩意能干嘛?填飽肚子還是強國?
中國明智的選擇了填飽肚子和強國的應用物理學。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他們即使有愛因斯坦的能力,國家也沒有足夠的資金供他們揮霍(現在有了,不過好像有不少網民反對中國修建大型電子對撞機)。一切以應用為主,所以我們站在愛因斯坦的肩膀上研發出來核彈。
中國外部環境太差,同時與蘇美印交惡。直到70年代末期,才開始逐漸改變環境。事實證明了中國的決策正確。核彈成了中國定海神針,并多次起到作用。
而當我們開始改革開放時,應用物理學更是大放異彩如今的華為專利,大疆技術其實都是科學。只是噴子不承認罷了!
錢學森確定感到悲哀!如果他在美國,以他的智商成就應該在楊振寧之上,可惜他在中國為了中國應用學科貢獻了一輩子。老了發出這樣的感慨。其實也是提醒領導人,是時候發展基礎學科了。而中國也確實開始發展基礎科學。你以為貴州那個天文望遠鏡是干嘛的!你以為科學家呼吁修建大型電子對撞機是干嘛!就是為了在基礎科學取得突破用的。
但這需要時間。美國崛起于45年以后,其諾貝爾獎大半來自20年后,從65年開始。我相信中國現在開始崛起,只要不間斷2035年以后,諾貝爾獎會大面積花落中國家。
補充:我沒有查到全部資料。查到了文學獎,美國一戰時成為世界第一,到1936年,美國才第一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按照噴子的邏輯1783—1936年,美國一百多年都沒有獲獎,美國是個金錢的奴隸,成為世界第一后,20年之后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