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定位,是華中地區的中心城市,從國家的一些政策安排上就能看出來。比如區號為027,是區位安排上最能體現政治意圖的。武漢也是很多部級高校在華中的首選地,名字也可以看出來,例如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武漢也有過短暫的直轄經歷,后因為種種原因,恢復了省會。
武漢在晚清乃至民國時期,地位是超過現在的。
為啥現在的武漢,政治地位不如晚清和民國時期呢?因為中國現在是改革開放的時代,經濟開放對外貿易占據主導。在對外開放的國策下,沿海城市光芒萬丈,長三角、珠三角涌現出一大批經濟強市,很多城市的經濟規模、經濟質量、經濟活力趕上或超越武漢,武漢作為純內陸城市,相對衰落了。
改革開放之前的武漢,因為的主政,加上地理位置和交通區位優勢,經濟規模、質量和活躍度都是中國的翹楚。
駕乎津門,直逼滬上,說的是漢口,意思是當年漢口的出口額是超過天津,逼近上海的。當年的漢口茶貿發達,和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佛山并稱天下四大名鎮,可想而知當年武漢的經濟是有多強。
再加上武昌的政治地位,首義之地,革命的先驅城市,中南局,和上海一樣,是西方租界和領事館聚集地,政治地位高。
漢陽,是洋務運動的先驅之一,鼎鼎大名的漢陽造,代表當時中國工業制造水平的巔峰。造槍炮對于晚清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它需要煉鐵、需要鑄造等技術,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講,真的是很難的。
隨著漢陽的鋼鐵業的發展,能造槍炮,也能造輪船了。新中國成立的武船、武鍋、武鋼,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武漢是中國少數能造軍用潛艇的內陸城市,在全世界都算是一個奇葩。為什么武漢會成為華中乃至中國的重工業中心之一?因為地理的優越地位。
綜合來講,武漢是一個工業強大、自由經濟活躍、思想開放、政治地位優越的城市。
武漢是漢水和長江交匯之地,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又是平原,有利于低成本發展城市。武漢市是中國東西、南北交通匯聚之地,從北京南下廣州,從上海西去重慶成都,武漢是必經之路。九省通衢都不足以概括這個區位優勢。因為北京是北方的中心,上海是東部的中心,廣州是華南的中心,重慶成都是西部的中心,武漢處于這幾個中心的交匯點,還是華中的中心,還在平原上,還是漢水和長江的交匯之地,且江面平緩可以通萬噸輪船。武漢這個地理位置真是天選之地,獨一無二的。
列舉這些,是想說明武漢是有做直轄市的實力的。
可是,耗費人力物力做這么大的改變讓武漢直轄,總是要有明確的政治理由的。
湖北本來就不大,加上武漢總人口5000多萬,在中國各省里人口數也不算多的,比周邊省份河南、湖南、安徽、四川人口都要少。面積也一般,中下游。但中國的區劃,從不以面積來考慮,畢竟新疆內蒙西藏的面積,中東部省份沒有一個能望其項背的。直轄首要考慮的,還是經濟、人口規模和政治影響力。
如果直轄,武漢不太可能在湖北中心地帶,而是將南邊整塊挖走,和重慶類似。那余下的湖北人口3000萬?GDP規模淪為三流省份,GDP規模估計還不如江西了,江西已經夠沒存在感了,再造一個失落的江西?然后,武漢可以肆無忌憚的虹吸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周邊地區的產業,做大做強自己,而周邊地區一個個的衰落?這顯然不符合我國共同富裕的執政思路嘛。所以,從中央層面是不可能支持的,因為武漢直轄,從全國的大局來看,是弊大于利的。
目前,湖北發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一主兩副。之所以能打造兩副,是因為在省內定位不同,距離和武漢離得也有些遠,所以之間不會有強競爭,反而會互補。例如宜昌的三峽經濟,做得有聲有色,這是武漢難以取代的。
然而,宜昌的地理位置沒有優勢,山區,不適合拓展,又處于靠西部的位置,對省內拉動作用有限,自己發展上限也低,畢竟西邊有重慶,東邊有武漢,宜昌夾在中間很尷尬。
從地理上來講,襄樊反而比宜昌更適合作為湖北省的新省會,畢竟也是平原,江邊。無奈的是,襄樊規模太小,特色也不鮮明,和周邊強市(重慶、宜昌、武漢)比沒有任何優勢。做省會必然會只顧自己,去抽空省內其他縣市。宜昌第一個不服,就會加重省內矛盾,不利于團結,還有何發展?
所以,目前來講,在湖北省,宜昌和襄樊作為兩副是合適的,作為一主肯定勉為其難,因為它倆在設為省會后可能自己都發展困難,更難以拉動省內其他縣市的發展。在湖北內部必然是'零和'游戲,不利于共同協同發展。
湖北有武漢在,武漢可以利用自己的教育、工業規模、地理位置和交通區位優勢,和全國兄弟城市乃至全世界城市競爭,畢竟武漢在中國擁有無可比擬的地理位置優勢和交通區位優勢,還是龐大的教育中心城市,吸引大企業投資是很容易的。武漢利用區位優勢吸引到大企業,省內其他兄弟城市可以給武漢的大企業做配套,做武漢的后花園,也可以活得很滋潤,這是互惠互利的。
如果武漢直轄,武漢吸引到大企業后,配套肯定不會優先考慮湖北了,稅收的轉移支付也不用給湖北的兄弟城市了。
武漢的省政府就要從武漢搬遷到襄樊或宜昌?省政府的人估計第一個反對。因為湖北省淪落成三流省份了,就意味著省政府自己政治地位的下降,話語權的喪失,比如政治影響力、高校、稅收、調動機會等。湖北省的GDP急劇滑落成三流省份,在國家層面基本沒有話語權了。
在漢口市政府的人會舉雙手雙腳贊成,因為武漢市直轄,意味著市府的政治地位提升,話語權也提升兩個檔次,自己可以直接向中央匯報,不用通過省府。這樣一來,市府沒有任何的損失,卻能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話語權,還能將以往的一些扶貧負擔(轉移支付)甩出去,何樂而不為?做夢都會笑醒的。這一點,武漢市民也是和市政府站在一條戰線上的。
所以啊,武漢市民喊直轄很多年了,最近又在瘋傳,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是一廂情愿而已。因為從省政府、中央層面都不可能答應武漢直轄的,而且也是有正當的反對的理由的。市政府再厲害,也不可能有省政府和中央政府厲害吧?!
而重慶直轄的理由卻很充分。
一是重慶為三峽工程付出了很多,一大半庫區在重慶,為此移民百萬人,總要給點補償安撫一下。錢是給不了多少,那就給政治地位吧!
二是當時四川省人口破億,人口這么多,容易尾大不掉。如果四川算一國,人口能排進世界人口前10。歷史上四川就不適合獨立一省,所以叫四川,意思就是要一份為四才安全。從國家安全角度來看,分割四川也符合政治安全考慮。
三是重慶直轄,四川還有個成都能支撐,起到省會的作用。四川人口仍然很多,還有七千萬人,還能排前五。
四是重慶直轄時,帶走了一大批貧困山區縣,對四川省府也算是甩了一堆包袱。
五是省府本來就在成都,重慶直轄對他們影響不大,反對聲自然就小。
六是庫區人口轉移安置,一大堆破事,如果獨立直轄了,省府工作減壓不少,何樂而不為?至少不反對。
七是雖然重慶GDP總量高,但耐不住人口多啊,人均自然低下,算是窮市了,一大堆貧困人口需要幫扶。不僅不能收稅,估計還要支援。直轄了,那就是中央的事,和四川無關了。
八是重慶直轄了,四川省府話語權還是差不多,因為四川GDP總額低了排名略有下降,但人均GDP排名提升了啊。關鍵是自己工作生活沒啥影響,重點資源(高校、資源、行政)還在成都。配合中央,對自己的政績也是有幫助的。
九是重慶市政府和市民也希望直轄,原因和武漢市政府和市民也希望直轄的理由一樣,政治地位和話語權會連升兩級,也有利于發展。
比如招商引資、政府投資、投資項目的爭取等,直轄后可以直接找國家要,不需要和省府要再找國家要。省府要過來還要和省內兄弟城市競爭,機會必然少的多。直轄后,我自己直接找中央政府要,大項目直接找中央主管單位要,政策自己可以獨立制定,多簡單有效?
這樣一來又沒損失什么,還得到無限的好處,何樂而不為呢?重慶直轄后的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歷史,也證實了這一點。
種種原因,重慶直轄幾乎無阻力。
而武漢則不然,武漢除了自身有實力直轄,武漢人和市政府想直轄外,從政治角度看,哪條都不適合直轄,而且反對意見也很強大,遠大過支持武漢直轄的能量。
簡單來說,就是武漢有實力和條件直轄,但不能直轄,直轄了武漢會更強但湖北省會衰落,是'零和'游戲。
重慶有實力和條件直轄,也能直轄,重慶直轄對四川省影響極其有限,所以是利大于弊的安排。
所以直轄選擇了重慶而不是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