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樹期管理技術
幼齡華冠蘋果樹營養生長旺盛,枝葉生長期長,根系與樹冠擴展速度較快。定植后,即從根的傷口部分以上發出許多幼嫩新根。定植當年根系水平分布直徑可達0.6~1m,第二三年在根頸附近亦發生新根,以后增粗形成骨干根,逐年迅速向外圍擴大水平分布范圍,也不斷向土壤深層發展。
幼樹枝條生長較直立,但分枝基角比其它品種大,樹冠比較開張,長枝多、短枝少,營養生長占優勢,新梢年生長量很大,一般在1m以上,肥水條件好時可達到2m左右,有利擴大樹冠,整個地上下部分的枝條和根系呈離心生長趨勢。
幼樹期的光合有機營養主要用于枝葉和根系等器官的建造,很少形成花芽。此期栽培管理的中心任務是,搞好樹體建造,培養豐產樹體骨架,及時使部分枝條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為提早進入結果期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因此,必須按照現代化果園的標準要求,科學管理,大力推廣普及先進、實用的栽培技術,重點抓好以下各項工作。
(一)留足樹盤及營養帶
幼樹定植后,一般根系先開始活動生長,爾后才是地上部生長。在年周期中,早春也是先長根,后長枝葉,即地下部分活動早于地上部分。在幼樹時期,根系水平伸展范圍都大于樹冠直徑,所以,第1年應在樹干周圍圈留出1m見方的樹盤,以后逐年向外加大,一般要比樹冠枝展垂直投影外圍大30cm,以利根系向外擴展。
樹盤的形狀有圓形、有方形。方形有利于行間土鑲耕作,圓形操作比較方便.樹盤內不能種間作物,以免相互爭奪養分,影響樹體生長。株距1~1.5m的密植園,不留樹盤,而應順行向在樹干周圈留出1m寬的營養帶,第2年留1.5m,第3年留2m,第4年留3m。
有些人在麥城中定植幼樹,怕損失小麥產量而不留樹盤,結果在麥熟季節,因麥城烤曬溫度過高,土壤水分供應不足,而導致新椅干枯,甚至整株死亡,這種教訓應引起我們足夠重視。樹盤或營養帶內,生長季除應多次進行中耕除草外,還應積極推廣地膜覆蓋技術,或用作物秸稈、麥糠等有機物覆蓋,這樣,對幼樹生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合理間作
幼樹期枝葉量少,樹體不大,果園行間土地能夠種植一些矮稈作物、中藥材、綠肥等,即可增加果園早期經濟枚益,又能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還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進幼樹生長發育。適宜的間作物應具備以下條件,一是植株低矮,不影響果樹光照:二是根系分布較淺,所需肥水臨界期能與樹體需肥、需水臨界期錯開;三是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有利土壤改良;四是有較高經濟效益;五是適應性、抗逆性較強,病蟲害較少。
常見的間作物有斑豆、綠豆、黃豆等豆類作物,花生、甜瓜、西瓜(應注意防止瓜蔓上樹)、紅、土豆、油菜等經濟作物,白芍、白術、黃芩、地黃、黨參等中藥材,以及需水量較少的大蔥、大蒜、辣椒、甘藍等蔬萊作物,還有毛葉若子、白三葉、箭答豌豆、白花草木棵、栓麻等綠肥作肥。但不宜種植玉m、高粱、向日葵等高稈深根性作物,以免影響果樹通風透光。通過間作,達到以園養園,以短養長之目的。
種植時應注意,間作物最好種在樹冠外圍0.5~1m處,不要離樹冠太近,以免與果樹生長爭奪養分。同時,必須明確,果園應以果樹為主,間作物為輔,勿使間作物影響果樹生長發育。當進入盛果期時,應停止進行間作。
值得強調的是,間作種植綠肥作物好處很多,能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并能促進果樹根系分布加深,對果樹生長結果極為有利,可使果實產量增加,上色好.含糖量高,尤其在我國目前各果產區。
農家肥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更應該從定檀后開始,就以間作綠肥為主.并注意及時劉制壓青肥田,堅持數年,土壤理化性質會明顯改變,從全園總的經濟效益上來看,是十分合算的。種植綠肥作物時,應因地制宣選擇作物種類,山地可種草木椰,平地宜種若子類,沙堿地可種田著、怪麻,水地可種蔬菜,旱地可種藥材。綠肥作物生長期間,應施以必要的肥料,即以有機肥換化肥,但在土壤線蟲病流行的地區不要種花生。
綠肥作物的適宜翻壓時期,依各種綠肥作物的生長發育特點而定,一般在花期翻壓較好。此時,作物體內有大量可溶性糖、氮、綠色體等,并且幼葉敬莖,容易腐爛分解,供果樹吸收利用,肥效良好。可以將劉割后的綠肥作物切碎,分層壓于樹盤土城中,或在行間翻壓。對生長旺盛的綠肥作用,如田青、怪麻等,應在生長季內多次收割,覆蓋樹盤或翻壓。割后當其生長高度又達30~50cm時再割。
蘋果種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