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小食心蟲,昆蟲綱鱗翅目小卷蛾科。又名蘋果小蛀蛾。寄主主要有蘋果、梨、沙果、海棠、山楂和山丁子等。有時對梨的危害重于對蘋果的危害。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江蘇北部。以遼寧南部和山東半島蘋果產區發生較重。也見于日本和朝鮮。對高溫的適應力差,限制了它向南方的分布。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4.5~5.0 mm,翅展10~11 mm。雌雄蛾形態差異極小。全體暗褐色,有紫色光澤,頭部鱗片灰色,觸角背面暗褐色,每節端部白色;唇須灰色,略向上翹。前翅前緣具有7~9組大小不等的白色鉤狀紋,翅面上有許多白色鱗片形成白色斑點,近外緣處的白色斑點排列整齊。外緣顯著斜走,靜止時兩前翅合攏后外緣所成之角約90度或小于90度。肛上紋不明顯,有四塊黑色斑,頂角還有一較大的黑斑,緣毛灰褐色。后翅比前翅色淺,腹部和足淺灰褐色。
卵:扁橢圓形,中央隆起,周緣扁平,表面間或有明顯而不規則的細皺紋。初產乳白色,后變淡黃色,半透明,有光澤,近孵化時為淡黃褐色。
幼蟲:老熟體長6.5~9.0 mm,全體非骨化區淡黃或淡紅色。頭部淡黃褐色,前胸盾淡黃褐色,前胸例毛組3毛;各體節背面有兩條桃紅色橫紋,前面一條粗大,后面一條細小。臀板淡褐色,具不規則的深色斑紋,臀彬深褐色4~6齒,腹足趾鉤單序環15~34不等,大多25個左右,臀足趾鉤10~29個,多為15~20個。
蛹:體長4.5~5.6 mm,黃褐色或黃色,第1腹節背面無刺,第2~7腹節背面前緣和后緣各有成列小刺,第3~7腹節前緣的小刺成片,第8~10腹節只有一列較大的刺。腹末具8根鉤狀刺毛。繭為長橢圓形,灰白色。
生活習性
蘋果小食心蟲在遼寧、山東,河北,陜西的蘋果樹上一年發生2代,梨樹上多為1代。以老熟幼蟲在樹皮裂縫、撐樹桿、吊樹枝草蠅、果筐等隙縫內結繭越冬,晚熟品種樹上越冬數量最多。在遼南和河北省翌年5月中下旬開始化蛹,6月上旬出現越冬代成蟲和第一代卵,卵期5-7天,孵化出的幼蟲蛀果為害,幼蟲期20天左右,一般在7月下-8月上旬幼蟲老熟后脫果化蛹,蛹期10-15天,后羽化為第1代成蟲,盛期在8月上、中旬,產2代卵于果實上,孵化的2代幼蟲在果內發育,約經20天左右于8月下旬老熟并陸續脫果,越冬。成蟲白天潛伏,傍晚活動,夜間交尾,卵多產于果實的胴部。14℃低溫及34℃高溫對卵致死。在50%濕度以下,卵不能孵化。產卵最適溫度為25~29℃,相對濕度為95%。
發生及危害特點
幼蟲蛀食果實,但不深入果心,一般僅在皮下淺處蛀食,初蛀孔周圍紅色,俗稱紅眼圈。后被害部漸擴大干枯凹陷呈褐至黑褐色,俗稱干疤,疤上具小蟲孔數個,并附有少量蟲糞。幼果被害常致畸形。幼蟲蛀果后未成活,蛀孔周圍果皮變青,稱為青疔。危害小型果實如山楂時,幼蟲可蛀入果心。成蟲白天潛伏在葉下,對糖蜜、茴香油和黃樟油等有一定的趨化性,但趨光性很弱。成蟲喜產卵于果實胴部,梗洼及萼洼處落卵很少,因此,噴殺卵藥時,果面上要噴布周到。幼蟲卵化后在果實爬行時間不長即蛀入果內。幼蟲在果內約經20天就脫果化蛹。第2代蘋小危害中晚熟品種的蘋果,故不能放松后期的防治工作。
防治方法
(1)果林的選擇。果林的建立應該充分考慮到地理環境的差異。當果林選擇在坡地上時,應該具備較好土壤條件且水利設施完善的向陽坡;若為平地,則選擇高壟深溝的栽種方式。對不同種類的果樹進行合理布局,避免混種的發生,避免食心蟲的轉移。若果園內有2種或以上的果樹,應該建立隔離帶。
(2)覆蓋殺蟲或誘捕越冬幼蟲。對于上年爆發食心蟲的區域進行地膜覆蓋,時間可以選擇在5月中下旬,覆蓋范圍為以樹干為中心的1m區域。在4月末,在樹下進行培土,土層厚度控制在9cm左右,但是需要在6月初將培土去除,也可采用扣瓦片法。上述幾種方法能夠阻止越冬幼蟲的出土、蛹化與羽化。可以對越冬幼蟲進行誘捕,在9月上旬,在樹干和大枝上圍草或綁麻袋片,誘使幼蟲潛伏。來年初春將草把或麻袋片收集、焚毀,但是該方法存在誤傷害蟲天敵的缺陷。樹干涂抹石灰也是一個較好的方法,能夠有效殺滅藏于樹干的幼蟲。
(3)套袋、刮皮與剪梢。套袋應該在定果后進行,此時生理落果結束,時間約為落花后的35d。去袋時間應該根據品種而異,多在采摘前的20d,這個時機有利于蘋果著色并避免蟲害。雙層袋的防治食心蟲效果最佳,應大力推廣。刮皮能夠有效減少害蟲蟲口基數。冬前,對于較大樹齡的蘋果樹,對粗翹皮進行剝刮,并對剝落物進行收集焚毀;早春,清理樹基部(深15cm左右)的表皮,刮除越冬繭。發現幼蟲蛀入新梢后,在轉移前進行剪除處理,并焚毀。在冬春,在修剪的過程中,及時清除枯枝、蟲枝和蟲癭。
(4)摘揀蟲果與清園。摘揀蟲果應該貫穿于7月到采收結束的全過程,隨后進行清園。摘揀的頻率保持在10d/次,可結合疏果進行,在幼蟲脫離果實前進行摘除。蘋果堆積場所鋪上沙土并壓實后堆果,誘使幼蟲進入沙土,并收集沙土進行殺滅。清除果園內的雜草和枯枝落葉等,帶出果園焚燒。也可進行深翻,破壞蟲蛹的蔭蔽場所。
(5) 預測預報。一般在河北北部及遼南蘋果產區從6月初開始,每3天查卵1次。每一塊地抽查3%~5%的植株,每樹從樹冠中部隨機抽取100個果實,計算卵果率,若卵果率達到0.5%~1%時,就應開始噴藥。
(6)物理防治。在蘋果食心蟲的防治中,常使用以下3種方法,即糖醋液誘殺法、性誘導劑誘殺法和黑光燈誘殺法。糖醋液誘殺法是利用裝有糖醋液結合洗潔精或洗衣粉的盆或其他容器在晴天置于果園中,懸掛高度在1.8m左右,落日前懸掛,早晨取回。該方法簡單實用,效果較好。性誘導劑誘殺法為一種新技術,能夠有效預測蟲害情況,并可誘殺雄成蟲,干擾其正常交配,是一種綠色技術,針對性強。黑光燈誘殺法是利用食心蟲成蟲對黑光燈的強趨性,殺滅成蟲,其工作時間主要為夜間。4月下旬起,在果園內設置高壓電網滅蟲燈以及黑光燈,并于燈下放置盛水大口容器,于第2天清除死蟲。
(7)生物防治。蘋果食心蟲的生物防治主要有天敵防治、生物農藥防治和干擾交配3個方面。蘋果食心蟲卵密度在中高水平的條件下,利用松毛蟲、赤眼蜂進行防治的效果較好。也可利用步甲、蜘蛛、草蛉、中國齒腿姬蜂、梨小食心蟲白繭蜂和甲腹繭蜂等作為食心蟲的天敵進行防治。食心蟲的生物農藥有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綠保威乳油等,污染小,是有機果品生產的良好選擇。干擾交配是指利用性信息素,干擾雌雄蛾的交配,常被利用的有迷向絲和性信息素微膠囊。
(8)化學防治。樹上噴藥防治蛀果。越冬代成蟲發生期和第1代成蟲發生期噴布14%蟲螨茚蟲威懸乳劑1000倍液。第1代和第2代卵盛期各噴1次。
文章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