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是坎坎坷坷;腳步,總是走走停停。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也沒有停不下來的腳步。只有懂得停下來休息的人,走的才會更遠,也只有能夠享受平淡的人生,才會舒適恬淡。
人依在樹上是休息,“休”字就是這么造出來的;那么人走到涼亭下,就要停下來,“停”字也是這么造出來的。
亭,也叫涼亭,是我國的一種傳統建筑。它源于周代,多建于驛道旁。中國古代的驛道,每隔一段距離,便有一個亭子,供行人休息、乘涼或觀景用。亭一般為開敞性結構,沒有圍墻,頂部可分為六角、八角、圓形等多種形狀。因為造型輕巧,選材不拘,布設靈活而被廣泛應用在園林建筑之中。
古人在驛道旁建造驛站和亭子,是為了讓人們暫時停下疲累的腳步,補充體力、蓄積精神,好讓后面的路走得更輕松、更快捷。因此,停下來是為了更好地走,這就是古人的人生智慧。
《說文解字》認為,“停”字是一個形聲字,從人亭聲。本義是停止、止息。我認為它應該是會意兼形聲。上古時期,人煙稀少,能夠通達外面的道路就是官用驛道。驛道所經之地,能夠供行人休息的地方很少,因此每隔一段距離就要建造驛站,供吏卒食宿休憩。在驛道兩邊建造亭子,供行人臨時休息、乘涼,也是其本意。人見亭而停,其義明顯。
現在的涼亭隨處可見,但多以城市廣場和公園為多,除了有很大的觀賞價值外,其本意仍然是供行人停下來乘涼休息。在很多亭子的立柱上,還坐有書寫精美的對聯。可見現在的亭子不單是休息、停留、乘涼和遮風擋雨的地方,它還是讓人的心靈得到安慰和寧靜的地方。累了,停下來,坐在涼亭的長椅上欣賞亭柱上的聯句、書藝,附庸文雅地品評一番,別有情趣。
據說清代著名戲曲家、大文人李漁,在家鄉浙江蘭溪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曰“且停亭”,他還為這個亭子擬了一副對聯“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足見李漁先生對亭和停字的深度理解和對我國亭臺文化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