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說,文章開頭要響亮,使人為之一震;結尾要有韻味,使人覺得余味。
語文課堂教學是在短短45分鐘內進行的,每一堂課都象一篇短篇小說,面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應力求在極短的時間內使人有所想有所思有所為。所以一堂好的課不僅需要一個別開生面、引人入勝的導語,激情四溢的教學過程,更需要一個精煉有效、發人深省的結束語,結束語怎么才能吸引學生呢?
一、總括結束法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結束方法。它是對教學內容、課文特色及課文結構作提綱挈領的總結和歸納,是對知識進行條理化和系統化,意在讓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自然用語必須簡明扼要,力戒重復羅嗦、拖泥帶水。例如學完《秋天》后,我這樣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后農閑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多了些悠閑、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澀。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這樣的結束,既有對課文寫法的小結,也有對課文立意的歸納,又有對課文結獲的傳遞,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起到強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號召結束法
學完課文后對學生發出鼓勵性的號召,能教會學生向善求真,最終達到育人的效果。如學完居里夫人的自傳體散文《我的信念》后,老師可以這樣號召大家: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進行了對話。我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動。如果說我們過去沒有生活目標,現在我們明確了人生;如果說我們過去一味貪圖安逸,現在我們學會了艱苦;如果說我們過去只能依賴他人,現在我們懂得了奉獻;如果說過去我們意志薄弱,現在我們擁有了信念。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而美麗的事業吧。
三、祝愿結束法
這種結束法能給人溫馨和鼓舞,起到催人奮進,教人自新的作用。比如在上完《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時,我們可以這樣說祝愿:同學們,我們學習的這兩篇寓言故事,都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在這里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愿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面人生。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握人生的航船,駛向成功的彼岸。
四、引用結束法
就是在教完課文時,引用名人名言或詩歌、俗語等來對全文來進行總結。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認識。比如在教學完《生命生命》時可以這樣結束:文章是講完了,但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冰心老人曾說過:“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相信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后,對生命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對照結束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這種結束課堂教學的方法,有所側重地將課文與以前學過的其他課文進行對照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比如,教學完《孔乙己》一文后,我們就可以與前一學期學過的《范進中舉》進行對比來設計結束語。這樣一對比,學生既能溫習舊的知識,又能加深對新的知識的理解。
六、編小詩進行綜合總結
全篇文章學習完,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文本內容、主題或章法,有利于整體回顧把握文本乃至課堂,提升課堂學習效果。 “歷代君王失民心,唯獨太宗重百姓。貞觀之治享太平,君明臣賢是根本。”(《諫太宗十思疏》)總結探討歷史現象與原因。“鴻門宴劍拔弩張,莽樊噲怒斥項王。范增智謀莊劍舞,沛公逃席脫身忙。”(《鴻門宴》)總結品評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與表現。“楚霸王自刎烏江,漢高祖衣錦還鄉。成敗由人非天力,鴻門一宴見端詳。”(《鴻門宴》)概括歷史事件,表達教者見解。
七、設置懸念 激發興趣
利用懸念來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實欲,就如章回體小說一樣,看完了這一回,總想急于了解下一回的內容。如特級教師于永正執教《望月》在學生分角色朗讀后,就是這樣設置懸念的:(文章)寫得美,讀得也美。大作家羅丹曾經說過一句話:“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我們的眼睛來說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從古至今都是這一個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詩人筆下的月亮為什么都不一樣,都那么美呢?今天作業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學們觀察一下月亮,再觀察一下周圍的景物:山、樹、人、房屋都是什么樣。你仔細觀察,用心幻想,你的筆下一定會有一篇篇優美的文章誕生,于老師期待著。像于老師這樣的結束語,用期待的話語,以讀促寫,既增強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渴求,又使學生因下課鈴聲而行將關閉的思考的閘門再次打開。
八、檢查測驗式或“作業式”
這兩種方法有利于強化和鞏固學習效果,又為教師下次的教提供了依據,同時通過學生操作,使之對知識的掌握更全面、更牢固。
“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好的結束語能收到或蕩人心扉、或發人深思、或催人奮進、或奪人心魄等效果。
如果我們把一堂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比作一臺戲,那么,結束語就好比這臺戲的一幕壓臺戲。我們要用濃墨重彩為這幕戲著上亮色,因為演好這幕戲會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精彩的活力,可以充分展現教師的文采、知識與氣度,還能引領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盡情領略無限風光。老師們要像特級教師那樣精心設計課堂結束語,讓每一節課的“終曲”都能余音“繞梁”:或輕松愉快地劃上一個圓滿的“。”號,或大筆濃墨地書上一個凝重的“!”號,或意猶未盡地點上一個含蓄的“……”號。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