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錢漢東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中華史前文明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特點、相互間又有哪些聯系?這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我想在尋訪中華名窯的基礎上,再花幾年時間進行艱苦而有趣的文化尋根活動,系統地考察中華史前文明遺址。日前,筆者重訪了四川著名的三星堆文化遺址。 七年前,曾考察過三星堆遺址,對古蜀珍寶中的一些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商代晚期青銅器造型,特別是那個眼睛瞳孔像柱子一樣從眼珠中伸出的形狀,留下深刻印象。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大眼睛,千年以后怎么跑到長江上游的三星堆去了呢?我一直思索著。 三星堆遺址位于廣漢南興鎮,因內城有三個殘留土墩而獲得“三星堆”的雅名。它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對古蜀文化的認識,具有豐富的藝術和研究價值。在四川省博物院陶瓷專家高久誠先生的陪同下,我走進了三星堆遺址。遺址周圍湖光倒影,綠草如茵,融原始意味和現代氣息為一體。古蜀國選擇在這里建都令人敬佩,這里離汶川地震中心百余公里,汶川遭受毀滅性打擊,此地卻安然無恙,可見古蜀人的非凡智慧。在1929年以前,誰也不會想到這里的地下埋藏著中華文明的輝煌和驕傲。1929年當地農民燕道誠在宅旁挖水溝時,偶然發現了一坑精美的玉器,大約有三四百件,由此拉開了三星堆文明的序幕。 大批以人物、禽、獸、蟲蛇、植物造型為特征的青銅器、以流光溢彩的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等,在地下沉睡三千多年后面世了;1986年,商代大型祭祀坑又有上千件古蜀國珍貴文物出土。三星堆出土這么多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讓世界為之震驚。據學者研究,兩個大型祭祀坑內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古蜀國王室的宗廟重器,可能是遭遇改朝換代,新王朝將前代王室的宗廟重器全部焚毀,在舉行祭祀儀式后而埋入坑中的。 三星堆青銅器立人像高達2.62米,重180多公斤,人像頭戴獸面形高冠,身著衣服三層,最外層衣服近似“燕尾服”,兩臂平抬,雙手呈持物獻祭狀,神態自如。這么高大的青銅鑄像在商代青銅文明中獨一無二。在立人像前,我佇立很久,尋思很久。大型獸面具寬138厘米,重80多公斤,造型極度夸張,方形的臉看起來似人非人,似獸非獸,角尺形的大耳高聳,長長的眼球向外凸出,其面容十分猙獰、怪誕,可謂青銅藝術中的極品。我想,他的祖先在哪里?會不會是長江下游的良渚?從眼睛的造型上,隱約可見兩者之間的淵源關系。青銅器立人沉默不語,我只能存疑而待進一步研究了。 三星堆陶器大都為生活實用器具,基本上以灰陶為主,比較粗糙。展出的陶器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高柄豆和三腳鑊。古蜀人席地而坐,高約50厘米的高柄豆,讓他們用餐非常方便。腳長約20厘米的三腳鑊,其功能類似于今天的四川火鍋,古蜀人在三腳鑊下生火用以煮熟食物。我專門前往四川省文物考古所三星堆工作站參觀,桌上、架上層層疊疊堆滿剛黏合的陶器,這些陶器都是古蜀人用來飲食的容器。 有學者認為三星堆文化陶器、觚、高柄豆,銅牌飾、銅鈴,玉璋等都與夏文化有淵源關系,通過鄂西、三峽地區等傳播路線進入四川盆地中心的成都平原,在當地相當發達的土著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三星堆文化,其在陶器文化層面上反映得更加突出。 古蜀國的繁榮持續了1500多年,隨后又像它的出現一樣突然消失了。 人們假想種種原因,但都因證據不足而始終停留在假設上。過去史學界認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然后漸漸傳播到中華大地,而三星堆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