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田豐輝 于 2012-10-2 22:44 編輯 臨床上我們經常遇到肩背部疼痛的患者,肩背部本身的疾患,多為風寒濕邪閉阻經絡而發病,因肩部為手足三陽經交會之所,亦為肺之分域,背部為督脈貫脊行于中,足太陽經分左右四行循行于脊旁,若風寒濕邪侵犯經絡,而發為肩背部疼痛。現就此病的一些治療談談個人愚見,不當之處,祈望斧正。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中說:“通氣太陽肩背痛,羌獨藁草蔓防芎,氣滯加木陳香附,氣虛升柴參芪同,血虛當歸白芍藥,血瘀姜黃五靈紅,風加靈仙濕二術,研送白丸治痰凝。”李東垣的羌活勝濕湯又名通氣防風湯,其組方為:羌活15 獨活15 川芎15 蔓荊子15 防風15 藁本15 甘草6 以上為筆者的常用量,此方為治療太陽經氣風濕肩背痛的良方,臨床表現為肩背痛不可回顧,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側者,苔白脈浮者。本方羌、獨為君,羌活入太陽經,能取上部風濕,獨活善祛下部風濕,二者合用,能散周身風濕,舒利關節而通痹,以防風、藁本為臣,祛太陽經風濕,且止頭痛,佐以川芎活血,祛風止痛,蔓荊子祛風止痛,使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湊祛風滲濕之功。筆者于本方常加葛根30 姜黃15 香附子15 秦艽15 赤芍15 ;或與升麻葛根湯合用,或與桂枝湯合用; 這里再引用《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對于肩背痛運用羌活勝濕湯治療時用藥的加減法,臨床可以參考。兼氣郁滯痛者,則常常作痛,加木香、陳皮、香附;若氣虛郁痛者,則時止時痛,加升麻、柴胡、人參、黃芪;若血虛郁痛,則夜甚時止,加當歸、白芍藥;血瘀郁痛,則夜痛不止,加姜黃、五靈脂、紅花;風氣郁甚者,痛則項肩強,加威靈仙;濕氣郁甚者,痛則肩背重,加二術,痰風凝郁者,痛則嘔眩,用本方研送青州白丸子。 數年前曾治療一患者,男性,52歲,農民,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近1年來經常感左側肩部疼痛,以陰雨天氣加重,并感左手指偶有發麻,曾在某醫院拍肩關節X片示:肩周炎,給予口服氯唑沙宗片、萬通筋骨片以及外用風濕膏藥等藥物治療,癥狀可以緩解,但停藥后癥狀又再發,經西醫治療,上述癥狀遷延年余,后經朋友介紹來我處中醫治療。察舌苔薄白,脈弦,診斷為肩痹,處方為:羌活15 獨活15 川芎15 蔓荊子15 防風15 藁本15 香附15 桂枝15 姜黃15 秦艽15 赤芍30 靈仙15 甘草6 ,患者服藥3副,復診,訴癥狀稍有改善,上藥見效,繼續給予上方服5副,復診時訴無疼痛等不適癥狀,后以上方加減,處方為:羌活15 獨活15 川芎15 蔓荊子15 防風15 藁本15 桂枝15 姜黃15 秦艽15 熟地20 當歸15 白芍15 甘草6 服用7副,隨訪1年未再復發,臨床痊愈。 但對于某些心肺疾病所致的肩背痛,臨床應認真問清病史,了解癥狀發生的先后。我在臨床上曾遇到一例主訴左側肩痛,伴消瘦等癥狀者,曾在院外治療,診斷為肩周炎,給予治療均乏效,后住入我科治療,當時我接診,給我第一印象就是肺癌轉移,結果在完善相關檢查后,證實了我的推斷和思考,臨床還有現代醫學的胸膜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癥等等,以及心肌梗死、心絞痛等疾病,也多伴有左側肩部不適,筆者做門診時就遇到一病人,精神較好,訴心前區疼痛2天,伴左側后肩部酸脹不適,經做心電圖檢查發現T3-T6 ST段明顯抬高,考慮為心肌梗死,給予收住院治療,查心肌酶譜后確診為心肌梗死,對于肩背部疼痛這些病例臨床較為常見,臨床對于以這個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者,我們的臨床思維一定要寬闊,必要時可借助于現代醫學的一部分輔助檢查,以更好地明確診斷,少走彎路,減少誤診,減少患者痛苦,有利于更好地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