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針灸各穴治癥185法(精華)
1.溺水急救:用三寸針會陰穴對著心臟方向下針,水會噴出來。
2.壯陽穴:常灸關元。
3.膀胱問題:中極
4.所以腸胃病:中脘、足三里。
5.降氣化痰:天突穴
6.打通任督二脈:水溝穴(人中),無凹陷沒兒子。
7.便秘穴位:支溝、照海、天樞
8.痔瘡:長強,對準身體里斜刺,一寸左右。孔最、秩邊,可灸可針。
9.退燒穴:大椎放血或艾灸。
10.扁桃體發炎:商陽、少商放血。
11.中風急救:針人中,手足十宣、百會、涌泉放血。
12.乳房腫塊:初期天應灸,很大紅腫:針肩井,對側足三里。
13.人中:水溝是平的代表沒有兒子,主消渴飲水無度、水氣遍身腫癲癇、不識尊卑、胡說八道、面腫、中風,下針。
14.久咳氣喘、甲狀腺腫塊:中府透云門,灸膻中穴。
15.流鼻血:天府穴,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沒有止住,下俠白,加強效果。
16.咳中帶血:咳血代表有炎癥,很熱,舌苔黃,口渴,下孔最。急性扁桃體炎、咽炎,急性支氣管擴張咯血。
17.喉嚨痛:列缺,陰莖痛
18.心律不齊、肺虛、久咳:太淵
19.乳癰(腫塊):魚際
20.手有三個動作,第一手不能平抬起來,大腸經問題;第二手不能梳頭,三焦經;第三手不能往后擺是小腸經。西醫說五十肩,就在大腸合谷、三焦、小腸經上治,虛實看病多久,在改經的子穴、母穴上下針即可。
21.風濕關節痛:三間透勞宮,手不能握。
22.青春痘:艾灸合谷、曲池
23.上牙痛針合谷(牙痛合谷);下牙痛針內庭,近取穴頰車。
24.手扭傷、腰扭傷、落枕:手三里
25.長久肩痛:曲池、臂臑。
26.狐臭:肩髃透極泉
27.鼻炎、鼻竇炎、鼻塞:迎香透內迎香,通天、灸上星。
28. 甲狀腺亢進:遠取穴取少海,近取穴用人迎、照海、列缺、天突,是治療甲狀腺大脖子用的穴道。
30. 脖子很硬時,坐立不安,遠取穴用后溪、申脈,沒好再用近取穴膀胱經的天柱、大抒穴,治療很強的兩個穴道。
31.中風八大穴:百會、肩髃、曲池、風府、人中、涌泉等,合谷透后溪,可以使手張開,舌強不語針風府。
32.面部中風:臉部中風、口歪眼斜、失語等,地倉透頰車。合谷、瞳子髎,人中、承漿定位。
33.長高三穴道:身柱,灸完太乙、滑肉門,胃口大開,再灸身柱,會長的人高馬大。
34.偏頭痛:太陽透率谷。
35.風濕關節炎:膝蓋傷痛時,鶴頂、兩個膝眼、呈八字形,膽經陽陵泉透脾經陰陵泉,用三寸針,五穴四針可治療所有膝蓋問題,風濕痛、扭傷、腫脹等。
36.水腫、腹水:水分、水道、陰陵泉、地機、三陰交(三皇穴)。
37.膝蓋冰冷:陰市穴。
38.止痛消炎:梁丘穴,膝蓋受傷、摔破、紅腫、青春痘、腹瀉、胃痛。
39.闌尾炎:足三里下約一寸,闌尾穴。
40.糖尿病、五十肩針灸:條口透承山,也專治五十肩,肩膀抬不起來,肩周炎。條口治腳麻(病人踩在地攤上都不知道)。灸消渴穴,確診穴。消渴嗜飲:行間。糖尿病也可陽池透到大陵,是很有名的穴道。
41.豐胸、導痰:豐隆穴
42.急性結膜炎:陷谷透涌泉。
43.胃經頭痛好幾年:對側解溪下針,虛癥在母穴上治療。
44.早上臉腫:陷谷穴。
45.動脈血管阻塞:針厲兌,井主心下滿。
46.預防中風、手指麻:長灸足三里。
47.失眠:灸三毛穴(血虛)、安眠穴,瀉神門,補復溜,心俞、巨闕。
48.脾虛生蟲:大都、百蟲窩(奇穴),血海下一寸,有壓痛里面有蟲,下針疼痛就好了。
49.胃心胸疾病:公孫、內關治療任何胃病、心臟病、肺病、胸部的問題,氣喘、咳嗽、肺病、心臟肥大都可以下針治療,立竿見影。
50.肚子鼓脹:公孫,腹瀉瀉之,鼓則補之(下針后向上提)。
51.膝蓋內側痛:新痛商丘,久痛大都。
52.月經痛:灸或針三陰交、血海、關元。
53.月經不止:針隱白
54.老年性皮膚瘙癢:血海穴(婦科大穴:女人痛經、滴漏不止、月經不來)。
55.手拿不起東西,不能握拳、急性腰、頸、胸、背扭傷:大包穴
56.心臟虛癥(臉色蒼白):補少海(心經母穴),心實(臉頰泛紅、壯熱):外關透內關,瀉神門(心經子穴)
57.心臟病急救大穴,心臟停止跳動:下關元、巨闕、少府(手解穴)
58.督脈的久痛:小腸經的母穴后溪,肩膀,肩、項、肘臂長期的問題。
59.不出汗:腕骨(小腸經原穴),開四關:合谷、太沖、曲池,會流汗利尿,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湯
60.不能扭毛巾(主婦手):養老透間使,養老穴主治視物不明,眼睛問題。
61.止利穴:腸關(腹痛、腸絞痛)
62.手臂沒有力氣,皮膚生疣,扁平疣:支正。
63.身上長疣:小海穴,小腸經的實癥
64.痛在臑俞三天,就下小海,痛三個月就下后溪。
65.肩膀酸痛的近取穴,項強(脖子痛,太陽病項強,高血壓項強,瓣膜閉鎖不全項強):肩外俞。
66.耳鳴、耳膿、中耳炎:耳門(三焦經)、聽宮(小腸經)、聽會(膽經),翳風(牙關痛、白內障、偏頭痛)。
67.角膜炎、眼紅腫:攢竹、眉尾、瞳子髎(太陽穴)、耳尖,四穴放血。
68.近視眼科:光明、養老穴。
69.后項強痛,脖子酸:天柱
70.骨折:骨會大杼、胃經郄穴梁丘。
71.背發膿癰:灸風門。脖子強硬,褥瘡灸也可以。
72.紅斑性狼瘡:心俞、肺俞、肝俞。
73.血癌:督俞,第六椎壓痛。
74.貧血、瘀血:血會膈俞,活血化瘀的穴位。病人口渴,但不想喝水,身體里有瘀血。
75.膽結石、肺癆:膽俞、日月,第十椎壓痛。
76.膽絞痛:中瀆。膽石穴有壓痛。
77.消渴穴:第八椎下,確診糖尿病的穴道。
78.肺結核:膈俞、肝俞上灸,吃杏仁。
79.風濕、關節炎:脾俞
80.胃病問題,胃潰瘍、胃出血、胃下垂,胃痙攣(點刺放血):胃的背俞穴,第十二椎下外開一寸半,可以俞募治療,募穴中脘,再扎胃俞。會郗治療也可以,胃的會血中脘、胃經郄穴梁丘。俞募加會郗,最后足三里,治一切胃病。
81.腰痛、陰部治癥、赤白帶、大腸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八髎穴。
82、上髎穴:助孕穴;陰莖痛:次髎;助孕、白帶:中髎;高血壓、大便下血:下髎
83.膏肓痛:膏肓穴放血。灸上百壯,無所不療,灸到嘴巴燥渴、干裂、胸腔氣很旺,再灸關元,將氣往下導,再灸足三里,導入腳底,腳熱不會得癌癥、心臟病、中風,起死回生妙穴。
84.腫瘤、腫塊的根:痞根穴,也是診斷腫瘤治好沒有的穴位,將根除掉。
85.痔瘡有名穴:秩邊,可下長強、孔最(肺經郄穴)、溫溜(大腸經郄穴)、承扶。
86.放血去毒、麻風病、背痛、皮膚癬:委中(膀胱經的合穴,也是母穴,補井當補合)
87.淋巴腫大(腋下腫大):委陽
88.帶狀皰疹:首尾灸。
89.腳無力、扭傷、腿抽筋:承山透針到骨邊。
90.尾椎骨受傷:新傷在承山穴的青筋放血
91.腳不能走路、跑步、無力:飛揚
92.項強背痛、后跟痛、腰腿痛:昆侖(孕婦下針會落胎)
93.白天發癲病:灸申脈;夜間發癲癇:灸照海
94.不能久站:金門
95.胎位不正:足竅陰
96.頑固頭痛(頭頂痛、中風):涌泉
97.腦震蕩:然谷放血
98.腎結石診斷:太溪穴一帶有壓痛。
99.腳后跟痛:左腳后跟痛扎右腳水泉,六味地黃丸
100.腎虛:復溜、腎俞、京門
101.一切的喉病:照海、列缺(喉嚨痛、扁桃體發炎、甲狀腺腫大、咽炎),天突,天應放血。
102.大便不出、水腫、腹脹:灸關元、復溜(腎經母穴補)
103.肚臍以下消炎、解毒、鎮痛穴:筑賓;肚臍以上消炎:曲池
104.皮膚病、全身皮膚癢:合谷、曲池、筑賓、血海、三陰交。
105.水腫病:腎臟病下半身水腫,小便滴滴答答,水分、天樞、水道;
106.腿、腳水腫:陰陵泉、地機、三陰交;
107.臉腫:承泣、四白、巨髎
108.心臟止痛:郄門(心包經郄穴)
109.專治手麻:間使(心包經母穴)
110.止吐催吐:內關(心包經絡穴)
111.腳后跟痛:對側大陵(原穴)透壓痛點下針。
112.通生死橋:14歲以下小兒高熱大熱,外關透內關,單刺不留針。
113.小兒受到驚嚇:揉耳輪(眉宇間有青筋);眼珠往上吊,揉耳輪時往下拉拉,反之向下拉拉;眼珠在右邊,揉耳輪時往右側拉拉。
114.三種背痛:痛在督脈,扎后溪;痛在膀胱經上,虛癥委中,實癥束骨;背痛在十四椎以下,帶脈位置;上胸肋痛在陽維脈,針外關,配合臨泣穴。
115.手臂不能舉,不能梳頭,不能吃到嘴里:清冷淵
116.甲狀腺功能亢進,脖子腫,脖子強硬,淋巴腫塊:臑會、肩髎,遠取穴取少海,近取穴用人迎、照海、列缺、天突,多吃海帶海藻。
117.脖子強硬:也可遠取穴用后溪、申脈,沒好再用近取穴膀胱經的天柱、大抒穴,治療很強的兩個穴道,膽經的風池,督脈風府。
118.耳鳴耳聾,下巴脫臼,牙關痛,不能咬東西:先對側合谷,再下關、頰車、翳風。
119.胃痛:兩眉之間,印堂痛:中脘、眉菱點(陰陵泉下一寸)。
120.偏頭痛:太陽透率谷,先針合谷。
121.眼睛近視,視物不明或眼痛,白內障:陽白透魚腰
122.風一吹流眼淚:頭臨泣、目窗
123.風寒、項強、脖子僵硬、鼻子不通:風池、風府
124.解胸中瘀血:肩井下半分,對側足三里,將胸腔瘀血導下去
125.一般肩項強硬、脖子酸:后溪、申脈,還有一點痛,再肩井、足三里
126.膽結石,膽汁不通:扎背后膽俞,正面日月。
127.腎結石、腎臟癌、腎陽虛、陰虛、腰酸、耳鳴、水腫:扎腎俞、再扎京門,一寸左右,配合命門穴。
128.督脈外開五分處痛,腰痛的一種,上下痛是華佗夾背,腰痛一圈:足三里+足臨泣。
129.帶脈的病,眼科的病、婦人乳房硬塊、按時間發病:足臨泣(膽經本穴、子穴)
130.中風、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肩髃、環跳,骨生病環跳痛,骨之始。
131.腳膝蓋麻木不仁、膝蓋無力、中風癱瘓:風市三寸針、陰市
132.全身的筋、中風、抽筋、膝蓋不能屈伸、腳抽筋:膝五針,陽陵泉透陽陵泉效果最好。
133.膽結石痛:膽石點有壓痛,下針,配合日月、膽俞。
134.發狂奔走、抽筋、腳痛:陽關
135.狂犬病:在咬傷處隔姜灸,同時灸外丘,被蛇、黑蜘蛛、貓咬傷同治。
136.骨髓、筋骨病、腰扭傷、白細胞減少癥:絕骨透三陰交,腦為髓之海。
137.腳踝裸扭傷:商丘透丘墟,專治腳扭傷,兩條大筋下穿過。
138.急性腳扭傷:解穴
139.腳皮特別干:地五會,對乳房硬塊有效。
140.偏頭痛很久:對側俠溪(母穴),虛癥為補。
141.睪丸下墜、子宮下垂、性病、陰部痛、疝氣:大敦(井穴、本穴,子宮下垂掉下來,睪丸旋轉,月經過多)
142.肝痛、急性肝炎、胸肋痛:行間(子穴,實癥瀉之,肝有積、胸肋痛、人發黃)
143.開四關確定疼痛點:全身痛時,合谷(氣脈)、太沖(俞穴、原穴,血脈,婦人漏下、惡露不止、血崩、滴漏不止、月經不停、睪丸痛、陰莖痛、陰道問題)來確診。
144.肝實陽挺,肝虛癥皮膚癢,有淤積、積塊、腹滿積塊:蠡溝
145.肝經皮膚癢、陰挺不下,小便困難,陰癢:曲泉
146.肝硬化、肝癌、全身黃疸:肝一、肝二、肝三,痛點下針,一寸半
147.肝腹水:肝三關、肝關、陰陵泉、地機、三陰交、水分、水道
148.助孕:灸三陰交、關元、中極,陰廉隔姜灸。
149.絕孕:灸石門、陰交、絕孕穴,針也可以。
150.肚子腫大、癰腫、腹積水、奔豚、鼓脹:章門(臟會章門、脾之募穴)
151.肝病(胸脅苦滿、肋下痛、肝臟痛、嘔酸、吐酸、傷寒熱入血室):期門(肝之募穴)、肝俞,章門補土。
152.治痞(脂肪瘤、黑痣、化膿、良性痞塊平滑):
燒針:燔針的時機,脂肪瘤、化膿。三針法:上、兩側下針,28號麻油燒三次進針。
報刺法(飛針引氣法):針下到底部捻捻針,提到皮層,連續向八個方向下針。
153.強烈的疼痛:實癥瀉之,運氣法陰數6,逆氣為瀉,瀉法做完,對著痛點留針20分鐘。
154.四種痛癥:第一層級就是痛,實癥要瀉;第二,痛多酸少,先瀉后補;第三、痛少酸多,先補后瀉;第四就是酸、麻,這個階段最不好治,尤其是麻,純補的手法,要多扎幾次針。
155.胃痛同時牙也痛:針足三里,彈一彈是補,搖一搖是瀉。
156.五俞穴井榮俞經合:井主心下滿,榮主身熱,俞主體重結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瀉。
157.主客治療也稱原絡治療,主是病變的經,客是表或里經,在主經上取原穴,客上取絡穴。
158.俞募治療專門治療所以內科病,都在背后和胸前,所以的經及內臟都有它的俞穴,每個內臟都有它的募穴,同時使用募穴跟俞穴,就是俞募治療。
159.會郗治療一般是內臟痛,止痛時用的穴道,八會穴與郄穴。
160.咳了很久,肺部痛,咳嗽帶血,支氣管咳破了,沒有肺癌:肺是內臟,臟會章門,再下肺的郄穴孔最。
161.腦萎縮、老年癡呆、腦部長東西:腦萎縮、癡呆是虛癥,絕谷穴有壓痛點;長東西是實癥,第十四椎下命門、痞根有壓痛。
162.腦瘤:腦瘤不一定痛,癥狀為全身抖動、顫抖、眼睛往上吊,處方用全蝎、蜈蚣等量,烤干打粉放在膠囊里,息風止痙。下針百會、涌泉,一導一引,將病氣導出體外。
163.氣喘:公孫、內關,氣會膻中,治肺先治肝,期門、肺俞、云門都可以。奇穴大椎外開五分,定喘穴,針或灸都可以。
164.夢游:魂不守,肝虛,肝俞、期門,強水
165.脫臼:大抒、絕骨、腎俞、京門、天應
166.脊椎骨痛:大杼、靈臺、督俞。
167.尾椎痛:天應有青筋放血,腿肚有壓痛下針
168.止血:擔法與截法,天應上一寸針
169.筋骨凸起:報刺法、川穹粉外敷
170.眼睛保健:遠眺遠方的綠色,搓合谷,熱敷眼睛。
171.肩項強痛:后溪(紋頭上下針),申脈
172.胸部腫脹:大陵透到勞宮
173.疏通奶水:上巨虛,水道,水腫的話地機。
174.三焦逼毒法:發“嘻”的聲音,舌頭頂著牙齒,雙手往前伸,發到無聲時,提谷道把最后一聲嘻發出去。
175.突發心臟病:公孫、內關、天突、巨闕、關元、第十椎下
176.皮膚病、皮膚癬:委中放血
177.麻痹:梅花針放血,委中放血。
178.一般流鼻血:中府、云門、天府、合谷
179.陰陽分離、搭生死橋:外關透內關
180.消去眼袋:艾灸脾俞、足三里、三陰交。眼皮潤動,土不能制水,利水
181.灸的補瀉:快火為瀉,慢火為補,不要喝茶、酒
182.豐胸:關元、肝俞、膺窗
183.下利不止:灸大腸俞,腰俞,中極、關元、水道、水分
184.手腳出汗:如果手掌汗流很多的,手上的「止汗點」,背后的第五椎外開五分的地方「華佗夾脊」,直針下針可以止汗。
185.痛經三穴:血海、三陰交、中極,所以痛經都可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