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多數人的勤勞都很廉價?
我一直覺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父母是最勤勞的,但辛苦種了一年的農產品只有幾毛一斤;我也和兒子說,清潔阿姨也是很勤勞的,但兒子問為什么薪酬卻沒有辦公室的姐姐高;在餐飲行業創業中的叔叔每天凌晨起來,忙到凌晨,他是勤勞的,但是為什么小店營業卻不如意?……
不得不承認,絕大多數人的勤勞往往是廉價的,付出的汗水和回報往往不成正比。
“最低層次的勤勞是不懂腦子,只甩膀子”
那些做事之前不動腦子的人,往往是被行業的隱性門檻擋在門外的。他們既不研究規律,也不思考方法,更不知道人生戰略,更喜歡埋頭苦干。
勞力者治于人,說的就是這種人。
在浴缸里練了十年狗刨,連真正的泳池都沒摸到邊,更不知道什么叫自由泳。
這種勤勞流了很多汗水,九成都是沒價值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講方法論了,總體上是件好事兒。
你會發現講方法論的人落地能力特別強,整體工作效率也很高,工作交到他們手上你可以很放心。
這些人更愿意思考自己的不足之處,更愿意想辦法向別人學習,來獲得成長。
你一定要相信,你今天遇到的問題,早就有人經歷過,并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你所要做的,只是學習,在前人的基礎上(前提是你找到愿意教你的人,而你也懂得感恩),吸收經驗,快速提升。
愛因斯坦說:“復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跡。”
先問一個問題:假設一張0.04m的普通紙張足夠大,將其對折,再對折,如此重復對折64次,大概會有多高?
很多人想,一張紙才多厚呀?薄薄的一層,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折64次,撐死了也就幾層樓那么高,10米?20米?這已經算是極限了。
而事實是,如果你算一下的話,一張薄薄的紙,對折64次,其高度166020696萬公里,這個長度是什么概念?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才38.4萬公里。
這就是復利思維的力量。
如果你還不能相信的話,再看一個問題:一片池塘出現了一小塊浮萍,它每天增長一倍,預計10天就能長滿整個池塘,請問,多少天能長滿一半水面?
答案是第九天。也就是說,你第九天看的時候,才覆蓋池塘的一半,但只需一天時間,就覆蓋全部了,聽起來魔幻,但事實如此。
當你有5000萬美金時,你只是個千萬富翁,可是只要翻一番,一天之內,你就會變成億萬富翁。
這就是復利的力量。
所謂復利思維,其本質就是: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反過來加強A,不斷循環。
正如一張紙的對折,每一次都是把之前的結果翻倍;正如滾雪球,雪球粘上的雪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大,而越來越大的雪球又能夠粘上越來越多的雪,如此不斷重復,雪球會大到不可想象;
正如財富的積累,當你有了盈余資金,即使不多,只要能產生盈余,哪怕很低的盈余(例如回報率5%),不斷重復,利滾利,長時間下來,也會是一筆很大的資金。
經濟學家用一個公式表達復利效應:(1+r)n
R代表你正在做的事,N代表時間。當r為正時,例如你每天堅持看半個小時書,也許一天兩天,你和別人的差別無法顯現出來,但三四十年之后,差異是你想象不到的;
再例如你每天堅持跑步半小時,也許一天兩天,你的身體并沒有變得多么強壯,三四十年之后,和你同齡的人,有的人也許已經不在了,有的人疲弱不堪,但你還是能一餐吃三碗飯,一口氣上六樓不用喘。
只要R為正,即你在做正確的事,時間就會為你帶來奇跡。
?財富復利
在財富積累領域理解復利思維,最好的例子是巴菲特,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曾經是世界首富,即使是現在,依然是全球富豪榜前十位的人物。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巴菲特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他50歲之后獲得的。也就是說,50歲之前,他也許就和我們一樣,是一個普通的中產階級,50之后,進入財富爆炸期。
關于財富積累,巴菲特在其 2006 年《致股東信》中,舉了一個例子,從 1900 年 1 月 1 日到 1999 年 12 月 31 日,道瓊斯指數從 65.73 點漲到了 11497.12 點,足足增長了176倍,是不是非常可觀?
有什么財富秘訣嗎?
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關鍵是要找到足夠濕的雪,和足夠長的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