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證是指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癥狀的一種疾病。
輕者病在四肢關節肌肉,重者可內舍于臟。
【組成】炒牛蒡子9g,僵蠶9g,白蒺藜12g,獨活9g,秦艽6g,白芷6g,半夏9g,桑枝9g。
【功效】祛痰濕,強筋骨。
【主治】痹證,辨證屬風寒痹阻型。癥見頸、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為主,頭有沉重感,頸部僵硬,活動不利,惡寒畏風,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痰濕阻絡型:癥見頭暈目眩,頭重如裹,頸肩臂疼痛,四肢麻木不仁,惡心,納呆,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痰瘀交阻型:癥見頸肩臂痛日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或痛而劇烈,或麻而不仁,或不痛而麻,或伴手足無力,肢體偏癱,舌質淡暗,或有瘀斑,苔白膩,脈細滑或澀。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經驗】石老認為,本病多以風寒痰濕互阻,氣血臟腑失和而為病。風寒濕為發病之始,為致病之外因;氣血失和、脾腎虧虛、痰濕內生為致病之內因。氣血失和、脾腎虧虛為本,風寒痰濕瘀互阻為標。
治療上,石氏強調“調治兼邪,獨重痰濕”,在考慮風寒濕外襲、氣血失和、脾腎虧虛、痰瘀互阻的同時,側重于豁痰。在臨床診療上,尤其對常見的風寒痹阻型、痰濕阻絡型、痰瘀交阻型三型頸椎病著重從痰來論治。
方中牛蒡子,性涼,味辛苦,祛痰除風,消腫化毒,通行十二經絡,《本草備要》曰其“散結除風……利腰膝凝滯之氣”。《藥品化義》曰其“能升能降,主治上部風痰”。《本事方》曰其“治風熱成歷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膝……”;
僵蠶,性平,味辛咸,祛風解痙,化痰散結,為厥陰肝經之藥,《本草求真》曰其為“祛風散寒,燥濕化痰,溫利血脈之品”。《本草思辨錄》曰其“治濕勝之風痰……卻痰濕,散肝風”。
兩味合用,宣滯破結,善搜筋絡頑痰濁邪,為君藥;助以秦艽之辛寒,獨活之辛溫,舒筋和血,通達周身,透陽明之溫熱,理少陰之伏風。更伍用白芷之辛溫,芳香通竅,活血破瘀,化濕排膿而生新。半夏之辛溫,燥濕化痰,消痞散結而和胃;配以白蒺藜之辛溫,疏肝風,引氣血且散瘀結;桑枝功能養筋透絡,祛風濕而利關節。
全方以辛取勝,宣達氣血,開破痰結,疏肝宣肺,導其壅滯;寒溫兼用,溫而不燥,寒而不凝,泄風逐濕之力尤捷,從而使痰濕去,筋骨健。
辨證加減:寒濕痹阻型加麻黃6g,桂枝9g;痰濕阻絡型加黨參9g,白術12g,茯苓12g,懷山藥12g,山茱萸12g;痰瘀交阻型加黃芪15g,當歸12g,川芎9g,桃仁12g,紅花6g。
【組成】葛根40g,桂枝12g,姜黃12g,威靈仙30g,鹿銜草10g,露蜂房10g,桑枝30g,甘草7g。
【功效】溫經解肌,通絡止痛。
【主治】痹證,辨證屬寒凝經脈之項痹、肩凝。癥見頸肩板緊不適,甚則疼痛,臂痛肢麻,受寒則加,得溫稍緩,舌淡,苔白,脈細澀或弦緊。臨床多見于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等所致頸肩不適諸癥。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經驗】劉老認為,頸肩不適諸癥多為太陽經脈之病。頸項為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易受風寒侵襲,致經氣不利,寒濕搏結,故而作痛,治宜溫經解肌,通絡止痛。
藥選葛根、桂枝,取葛根湯意以散寒解肌,且桂枝入血分,可通絡止痛,共為君藥;姜黃行氣活血,威靈仙、鹿銜草祛風濕,通經絡,助君藥以止痛除痹,共為臣藥;伍露蜂房入絡散邪而止痛,桑枝引藥走于上肢,為佐使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相伍,寒凝得解,經氣復利,則其癥可消。加減應用:痛甚者,加白芍、青風藤;氣血不足者,加黃芪、黨參、當歸;外受風寒者,加麻黃、羌活;眩暈者,加天麻、半夏、澤瀉。
【組成】桂枝12g,制附子10g,生姜10g,甘草8g,防風10g,羌活10g,威靈仙10g,大棗4枚(擘)。
【功效】散風,祛濕,止痛。
【主治】行痹,辨證屬風寒濕痹。癥見肢體關節煩痛,且游走不定,時而在上肢,時而在下肢,舌苔薄,脈浮虛而澀。
【用法】加水適量,煎湯,分2次溫服。每日1劑。
【經驗】李老認為,風寒濕痹所致肢體關節酸痛,關節屈伸不利,尤以氣候變化時加重,反復發作,病程纏綿。有風邪偏盛者,見關節疼痛游走不定,稱為行痹,有濕邪偏盛者,見關節酸痛沉重,稱為著痹;有寒邪偏盛者,見關節疼痛劇烈,遇熱則減,稱為痛痹,治法各有不同。
李老總結行痹的病因病機為風濕之邪搏結于體表,風重于濕,而正陽虛弱。風濕留于關節,阻塞經絡,氣血流通不暢,故關節疼痛。風性善行數變,故疼痛游走不定。方中用桂枝解表散風,附子溫陽止痛,生姜、甘草、大棗健脾和胃,運化水濕。加防風、羌活、威靈仙增強散風除濕之力,尤其威靈仙可祛除十二經之風邪。全方功能助陽祛風,用于風盛之行痹效驗。辨證加減:氣血瘀阻者,加當歸10g,赤芍10g,桃仁10g,紅花10g,以活血祛瘀,通絡化痹。
內容來源:國醫大師專科專病用方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