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吉林省高院發布《關于商事審判及合同解除制度若干問題的解答》,其中涉及到執行和解協議的這個問題。吉林省高院對于問題十:當事人為履行生效判決,在執行中或訴訟外自行達成和解協議,一方當事人未履行該和解協議,對方當事人能否依據和解協議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解答是:對于執行和解,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第二款規定:“申請執行人因受欺詐、脅迫與被執行人達成和解協議,或者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判決的執行?!?/div>
對于訴訟外和解協議,最高人民法院在其發布的指導性案例第2號“吳海訴四川省眉山西城紙業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確定以下裁判要點:“民事案件二審期間,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人民法院準許撤回上訴的,該和解協議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制作調解書,屬于訴訟外達成的協議。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另一方當事人申請執行原判決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币虼耍?strong>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對方當事人應申請執行原生效判決,由于和解協議不具有消滅生效判決既判力的效力,依據和解協議提起新的民事訴訟,構成重復訴訟,人民法院對該訴訟應裁定不予受理。
二、未超執行期的,當事人應當向人民法院申請繼續執行原生效判決;
最高人民法院執行辦致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復函(2003年12月1日[2003]執他字第4號)中答復如下:當事人之間在執行前達成的和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的效力,但協議本身并不當然影響債權人申請強制執行的權利。債權人在法定的申請執行期限內申請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執行前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申請執行期間可以比照執行中的和解處理。
三、執行前的和解協議不能中斷執行期,達成和解協議而不履行,又超過了執行期的,當事人可以以和解協議為由重新起訴。
1999年最高院執行辦出了一個復函《關于如何處理因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致使逾期申請執行問題的復函》([1999]執他字第10號),復函中答復如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限,雙方或者一方當事人是公民的為1年,雙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6個月。(注:現《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保?strong>申請執行人未在法定期限內申請權利,便喪失了請求法院強制執行保護其合法權益的權利。
雙方當事人于判決生效后達成還款協議,并不能引起法定申請執行期限的更改。本案的債權人超過法定期限申請執行,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仍立案執行無法律依據。深圳華達化工有限公司的債權成為自然寨,可自行向債務人索取,也可以深圳東部實業有限公司不履行還款協議為由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致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復函([2004]執他字第23號)答復如下:一、關于法律文書生效后,當事人在自動履行期間內達成和解協議,申請執行期限是否可以延長的問題,現行法律及司法解釋沒有明確規定。二、從本案的實際情況看,當事人是在一審法院審判法官的主持下多次達成和解協議,這是造成債權人未能在法律文書生效后及時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的主要原因。為充分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本案可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67條規定的精神,作為個案的特殊情況妥善處理。
所以可見,最高院的觀點是認為執行前的雙方私下達成的和解協議是不具備中斷執行期限的效力的,但對于超過執行期的,當事人可以以和解協議為由重新起訴。這與文中第一部分的吉林高院意見并不沖突,吉林高院意見中的不予受理重復起訴是建立在執行期未逾期的基礎上的。
以法理角度來看,如果在執行前雙方達成了和解協議,導致債權人錯失了申請強制的執行期,而債務人惡意不履行,法律又不允許債權人重新提起訴訟,就導致了債權人既喪失了對生效判決的申請執行權,又喪失了債權人重新訴訟的權利,間接助長了債務人一邊虛與委蛇和債權人簽訂和解協議,一邊推三阻四拖延申請強制執行期,最終逃避自己債務。在這種情況下,若以債權人超過法定申請執行期限為由裁定不予受理,既違背了法律規定申請執行期限的立法本意,也不符合公平誠信的原則。
另外對于雙方在二審期間達成和解協議,人民法院應執行一審生效判決還是二審達成的和解協議,《人民司法》研究組認為:人民法院所作出的給付判決,一旦生效便具有執行力,債權人一旦提出申請,除執行力處于中止狀態或者執行依據本身無法付諸執行的情形,人民法院必須執行。而能夠導致執行力中止的情形,按照現行法律規定只有兩種:一是原執行依據處于再審狀態,二是當事人在執行程序中達成和解協議;而二審訴訟中達成的和解協議并不等同于執行程序中的和解協議,所以不能導致執行力中止。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執行一審生效判決。
編排/謝昊
責編/張潔 微信號:zhengbeiqing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