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點:
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變得越來越重要。雙減之下,教學任務沒有變,且對孩子提出了諸如美育、體育等新的要求。面對如此多的挑戰,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至關重要。如何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擾和困難不僅是家長,也是一個全社會的命題。
周六
視野 ??
全文共8226字,閱讀時間21分鐘
??????
文末點擊“閱讀原文”可觀看完整視頻回放
??完整音頻回放??
【關鍵字】:
手機 寵物 內驅力 安全感 孤立 拖延癥
【嘉賓介紹】
郝景芳:第74屆雨果獎得主,童行書院創始人,芳景科幻創始人。不焦慮父母俱樂部領航人,繼續寫作者。希望通過不焦慮父母俱樂部幫孩子和家長營造溫暖的,鼓勵自我成長的氛圍,通過通識教育和項目制的學習方法帶領孩子和家長發現和提高自我。
嚴藝家:從業12年的資深心理咨詢師,重點研究的領域是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曾出版過100多萬字的關于心理發展譯著。今年出版的給10-16歲孩子看的心理科普漫畫《1016成長信箱》,深受小朋友的喜歡,對父母也帶來很大啟發。
今天的對話兩位老師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工作經歷、育兒經歷以及自身的成長經歷對當下家庭教育遇到的問題給出了高維度的解答,也提出了不完美的父母造就千姿百態人生的觀點。
對話1
關于《1016成長信箱》
景芳:《1016成長信箱》這套書中選題非常的準,一看就會覺得這些就是10-16歲孩子最常有的問題。這些問題本身是怎么選出來的?
藝家:這些問題有四個來源。
第一個來源于這些年咨詢工作中遇到的孩子們的困擾。
第二個來源于很多社交媒體上父母共性非常高的提問。
第三個來源于我自己作為一個媽媽的日常體驗。
第四個來源也是很重要的是,我們自己以前身為一名孩子的體驗。這四個來源構成了這50個故事。
景芳:這套書在推廣出去以后,你們收到了哪些來自于孩子的反饋?這些解答對他們有沒有幫助?以及對這些問題孩子們有什么樣的闡述?
藝家:大部分的孩子都覺得很好看,就是覺得太薄太少,還想再多看一點。他們從這個書當中找到很多共鳴,同時他們非常有反思的力量,會去思考看完這個書之后想到了什么,會有一些什么新的感受,同時他們又提出了更多的很好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許以后就會變成1016成長信箱的第二集。
景芳:《1016成長郵箱》這套漫畫的大人是不是也可以看?
藝家:《1016成長信箱》是我寫給10~16歲孩子看的心理自助讀物。這本書可以獨立閱讀,也可以親子閱讀。里面有很多的內容是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自己爸爸媽媽的。有很多爸媽告訴我說,他們看了也挺有啟發。
對話2
新時代的新課題 手機和寵物
藝家:如果爸爸媽媽不給我手機怎么辦?爸媽不同意我養寵物怎么辦?
可能我覺得五年之前,一個初中生如果問爸媽要手機這個簡直就是肯定say no的事情。但是現在是要去討論,孩子需求到底是什么?以怎樣的方式去冷靜處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寵物的問題是帶有時代特質的問題,疫情導致了一個情感鏈接的需求。
景芳:這兩個問題很有典型性。我家其實就有這個寵物問題。對于手機,家長更多擔心是沉迷和看到黃色暴力等不健康內容。我現在也在呼吁給孩子打造一個類似“青少年模式”的環境,讓他們在里面可以自由自在又健康安全的學習和社交,而不是簡單的隔離。在手機這件事上我一直秉承“堵不如疏”的理念。
對話3
來自不焦慮父母俱樂部的問題
景芳:父母問得最多的問題是孩子沒什么學習動力,怎么讓他產生學習的上進心和內驅力?
藝家:也有很多孩子寫信來問我非常類似的問題。其實每代人都會有這樣的一些困擾。為什么我就不愛學習啊?爸媽天天跟我說學習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事情,為什么我感覺不到?
我要告訴爸爸媽媽,孩子們并不是你們想象的那樣不愛學習。孩子不愛學的可能只是一兩個科目,最重要的是陪伴他看到為什么有些東西是愛學的,有些東西是不愛學的,差異是什么?你希望我們做些什么來幫助你愛上這個學科?或者說有些學科你是可以不喜歡的,我們一起想辦法把不喜歡的學科混過去,考好試去到你想要的學校。
景芳:我非常同意孩子的愛學習觀點。生活里面有很多跡象表明他們是愛學習的。比如說專注地去看一本書,花時間去琢磨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或者花時間去寫一些小故事等等。所有的這些,孩子其實是有自發性和愿意去做的。
遇到不喜歡的任務怎么辦?理解孩子,跟他站在一起,商量用什么樣的方式把它變得簡單一點做了。比如任務拆小一點,給點激勵,讓他能夠產生成就感。最重要的還是盡可能的幫助孩子去找到他的興趣點,然后鼓勵他去往前發展。
孩子問到自己的學習問題,他最主要的那種情緒點是什么?在于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比較擔憂焦慮呢?還是說在現在班里面受到老師同學的一些壓力?還是說來自于可能跟父母的一種對抗?
藝家:我讀到的比較普遍的情感是內疚,他們會覺得爸爸媽媽對我的期望很高,我也很想做好,但是為什么我沒有做好?我知道我得好好做作業,可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
關于學習,我其實特別想跟父母說三個點:
第一點,內驅力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不僅僅存在于學習這一件事情上。
第二點,學習的困難可能沒有被識別出來。如有沒有被識別,沒有被周圍的人支持著慢慢改善,孩子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中。
第三點: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對激發孩子的學習能力非常重要。信賴權威和認為自己可以被改造是一個人學習的前提。在家庭中家長盡量要建立一個安全“權威”的環境,讓孩子去信賴而不是抵觸“權威”,同時幫助孩子不斷取得成就感,給他們一種“我可以通過學習”變得更好的確認感。
景芳:我覺得這三點非常重要,尤其是你后面提到的這個關系問題。實際上包含兩種。一種是這孩子和成年人的關系問題,另一種是他和自己的關系問題。
藝家:孩子不想學習的原因,一個可能是他內心穩定感的缺失。無法或者不愿意面對自己的錯誤,以為錯誤會喚起他們內在的匱乏感。建議家長花式彩虹的夸獎自己的孩子,幫助他們建立或者修復自己的人格安全感。
還有一種可能是融入新群體的需要。
孩子到了9-10歲或10-11歲,為了“完整”自己,喜歡交一些跟自己特質相反的朋友。很愛學習的孩子,去跟一群皮大王混在一起,需要“表演”自己不那么愛學習以便融入一個新的同伴群體。這個時候家長更多的是需要去傾聽,他跟同伴交往的壓力是怎樣的?然后幫助他去面對這個人生的新議題。
景芳:確實有很多不自信孩子有很強烈的變好意愿。對剛上小學的父母,他們怎么做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呢?
藝家:有兩個建議:
一是幫助孩子建立內心安全感。安全感除了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外,更重要的在于一種自我的確認感。家長不去否認而是陪伴孩子真誠面對自己的情緒,逐步建立自我的安全感。有了這種安全感,孩子在遭遇有“毒”的關系的時候,他會堅信自己沒錯。
第二個建議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情緒的調節能力。認識到孩子吵鬧的時候,也是學習如何去調節他們情緒的重要機會。
景芳:這個內在自我其實就是要確認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孩子也有他自己的內在的感受,有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他自己的一些理解。處理孩子跟父母沖突的時候,守住安全底線即可。
父母的安全感寬度不同,父母的感受、孩子的感受要在一起相互調節,對于父母來講也是一種考驗。家長在承認孩子內在的感受和確認自己感受的前提下,通過“微沖突”的方式將情緒表達出來,實現情緒的交流,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你自己也是一個媽媽,在帶小孩和幫助到其他孩子的過程中,有哪些特別獨特的感受嗎?
藝家:開玩笑說,因為從事心理,常常會對自己說“孩子沒那么好也沒關系”,所以很難養出學霸。其實我和大家一樣,需要不斷反思,不斷在很多動態之間尋找平衡點。
同時養育孩子的過程也帶給我很多靈感。因為自己曾經歷生育,現在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所以對很多來咨詢的媽媽,可以更天然的靠近他們,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孩子問題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苛責“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
景芳:很多父母感覺到自己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是不完美的,那自己應該如何養育孩子呢?
藝家:首先,這些父母覺察到了自己的不完美,這種覺察是非常寶貴的。其次父母要接納自己,放棄對“完美父母”的幻想。有缺點的我們才是真實的我們,“真實”永遠比“正確”重要。而且因為我們的不完美,給孩子留出了一部分空間去超越我們自己。當然我們也要面對自己,通過學習心理書籍或者咨詢心理醫生等方式去實現更多的自我成長。
同時,一群人朝前走很重要。大家如果想體驗到社群支持的話,一定要關注郝景芳和她的童行書院。因為他們那里有一個不焦慮父母俱樂部,你會發現很多你自己很頭疼的問題,大家都有。其實一群人在一起,可能也就沒有那么焦慮。
景芳:我建立不焦慮父母俱樂部是因為成年人也是有矛盾、困惑和焦慮的,也需要有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去互相說一說,相互支持和排解。社群本身可以給人帶來很多的東西,這個也是我蠻希望去跟大家一起去建設的一個場域。
對話4
關于大環境的壓力問題
景芳:家長常常會夾在教育大環境壓力大和如何應對孩子問題的沖突之間,無所適從,請問藝家是怎么看待這種教育大環境對于孩子心理成長的影響。
藝家:父母有時間可以去看《美麗人生》這部電影,看看在如此高壓的大環境下,父母是如何幫助孩子活下來并且綻放成長。大環境壓力大是需要承認的,我們也要學會和大環境的壓力相處。孩子在感覺壓力大的時候,父母要真切的共情孩子難受的部分,要和他們站在一條船上,讓他們去釋放自己的壓力,然后看孩子怎么辦,孩子沒有辦法的時候,我們再給解決方法。
景芳:孩子有不喜歡的人和老師,有負面情緒家長不必擔心,可以跟孩子一起去認可他的感受,不逼著他喜歡任何人。同時在文明的規則下,讓他想辦法和不喜歡的人相處,這樣將來孩子就會具有在社會里和各種各樣人相處的能力。
藝家:我們經常會很害怕孩子體內的攻擊性。其實攻擊性是生命的活力,在攻擊性用對情況下,是可以創造出很多東西來的。比如青春期孩子的攻擊性轉化經常和體育藝術寫作有關。如果孩子向你表達負面情緒的時候,首先在孩子這里你是安全的,你們的關系很不錯。其次這個孩子是一個可以體會到愛恨情仇的健康個體。最后家長也要不斷“修煉”做好表率,讓孩子看到攻擊性如何通過建設性而非破壞性的方式表達出來的。
創作有三大動力:
第一個是內疚,我們都會有內疚的部分,覺得有些事情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第二是關切,我們一定是帶著很多的關切在創作。
第三是我們想要去修復一些東西。這些看上去都是一些負面的感受,反而讓我們激活了生命的活力,創造出很多東西來。
景芳:把攻擊性和對抗性轉化為自己的動力的一個源泉,這個其實是很重要,這個在心理學上應該是叫升華的,這種藝術表達還經常是很有力量的。
對話5
關于青春期孩子戀愛
景芳:青春期是一個生理變化的時期,如果孩子有戀愛的問題,從心理的角度來講,如何去給處理?
藝家:我注意到你沒用“早戀”兩個字。我覺得這兩個字本身是很奇怪的一個俗語。
一個身心發展健康的孩子在青春期一定會把爸爸媽媽從心里推出去,然后讓一些新的人進來。這個新的人呢?有可能是一個戀愛對象?但是也有可能是一個偶像,甚至不是個人。我覺得對于爸爸媽媽來說,可能擔心的是孩子的身心安全、擔心孩子學習會不會痛苦、擔心學習(成績)退步。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上海現在有一些重點中學的老師非常有經驗,他們在高三的時候會讓談戀愛的同學坐同桌,以促進彼此的成績。所以我覺得其實時代不同了,不像我們過去說非得要棒打鴛鴦。其實這是一個你沒有辦法回溯的過程,他真的喜歡誰,你沒辦法制止。
談戀愛本身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當一個孩子在青春期階段情竇初開的時候,如果你們本身已經有個特別良好的溝通基礎。你擅長去傾聽孩子的感受,可以給他支持。父母不用太擔心這個事情。
我作為媽媽,我自己的底線就是身心安全。身體安全不用講了,心理的安全也很重要。其實爸爸媽媽,你們想想,你們家孩子要是跟他的同班同學談戀愛,這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談戀愛嗎?總比跟一個多遠的陌生人談戀愛,要安全多了。
我前兩天去一個中學做講座,有父母提出孩子失戀了,應該怎么安慰?這是現在比較進步的一個部分。在這個框架下,我覺得戀愛和我們所有的人際關系一樣。在青春期,一個孩子談戀愛從身心發展角度來說,非常正常。另一方面呢,每個家庭的價值觀不一樣,標準也不同。所以就這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吧。家長要盡到責任,但是又不必太過緊張。
景芳:當然了,同時我們也需要告訴孩子這幾點:
第一、保證身體安全,不要在青春期時讓自己的身體受損。
第二、兩人之間是相互尊重的,個體之間要有良好的關系。
第三、家長最擔心的往往是學習。其實在這個事情上越自然的處理,對孩子學習的影響會越小一點。不要把這件事情變成一個對抗性行為。
對話6
探索人生的意義
景芳:一個六年級的小孩,他覺得什么都沒意義。就是人生沒有意義,學習也沒有意義,就是什么都沒意義。藝家,這種感受你怎么看?我覺得這也是一個蠻典型的問題。
藝家:對,非常典型。其實《1016成長信箱》這套書里面單獨有一篇關于無意義感的(內容)。我覺得當一個孩子意識到無意義感的時候,當爸媽的千萬不要害怕。這并不代表他打算離開這個世界,恰恰相反,這是他和這個世界建立關系特別重要的一步。
因為小嬰兒是不會去思考意義的,甚至于孩子到了6、7歲的時候,也很少(去思考意義),他只會去思考生死。他很少思考為什么我要去學校。當一個孩子,他真的開始思考,事情到底有什么意義的時候,其實是他在慢慢地養成哲學思辨思維的開始。
他開始思考要不要和這個世界去建立一個關系。這是他從家庭走向一個更廣闊的社會,必然會經過的一個思考過程。
我們不能指望他一夜之間就找到答案,而是要去了解他的這種無意義感意味著什么。不要去假設孩子的無意義感是什么內容,我覺得去傾聽,讓他自己講反而是非常重要的。
青春期孩子有一個很典型的思維方式就是非黑既白,他們覺得要么這個事情非常有趣,要么就是完全無意義。但是青春期孩子的大腦發展過程,一部分就是為了幫助他去形成一個思維,可以接受灰度。
首先,父母通過合理引導,可以避免他們陷入一種一元的思維當中。通過形成這種辯證的思考,父母幫助孩子們從無意感中稍微解脫出來一點。
其次,就是去幫助看到他們自己的價值。青春期孩子的心是很野的,但同時又覺得自己很渺小。這就需要父母去積極引導孩子,把大的目標分解成小的目標。這樣他的無意義感也會稍微的被消減一些。因為他發現只要他保持行動,這種無意義感和這個行動是并存的,甚至于會被消減。
再有,在合適的情況下,一定要讓青春期孩子去體驗服務他人的感覺。因為這是青春期孩子和這個世界建立價值感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同時這樣做也會幫助他們增強很多現實感,而不是生活在手機里,有助于讓他們看到真實的世界是什么樣子。
景芳:孩子的無意義感可能跟他們這段時間感受力非常豐富,但生活異常單調有很多關系。
首先,如果在青春期時,能讓他們在學習考試之余,做一些真正喜歡的實踐。他心里的踏實感就會多很多,他的意義感也會逐漸地產生。
其次,有一些感受可以轉換為一些小的行動。孩子看到自己做了一個小的行動,產生了一個小的結果之后,他這個心里的確認感就會很強。他可能會在后來慢慢自己去找到一些意義,因為這些意義都是都不是別人給塞的,只能是在成長過程中從自己身體內部成長出來的。我們強加給他的所有意義都是我們認為的意義,這個階段的孩子很難接受。
藝家:有些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當你開始思考無意義感的時候就要恭喜你。
對話7
如何面對孩子被孤立
景芳: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里面被孤立,怎么去處理這個問題?
藝家:我首先會去看一下的這個孩子,有沒有我們之前沒有識別出來的特別部分。比如說我們要先去看這個孩子,是從小到大一直被孤立,還是最近突然被孤立?
一直被孤立的情況需要我們先去排查,他是不是有一些我們未知的特殊需求。比如說一些ADHD的孩子,他們的一些特質會讓他們在人際關系上遭遇很大的壓力,但周圍人并沒有把這些特質和ADHD聯系到一起。因此對這樣的孩子給予及時、必要的幫助是很重要的。還有一種小眾的就是阿斯伯格(類似孤獨癥)孩子,這種狀態也很容易在一個集體當中長期被孤立。
如果只是這一兩個月沒有交到朋友,我會去看這個孩子除了被孤立,有沒有其他變化?有些孩子最近正好是抑郁、焦慮,這樣也會被孤立。
在排除了這些可能性之后呢,當然不排除有一類孤立,就是純粹的霸凌。針對霸凌式的孤立,我覺得需要家長該出手時就出手,老師也應該去提醒孩子們看到彼此身上那些好的、愛的、有感情的部分,這是消除孩子對彼此攻擊性和敵意的最重要的一個元素。
那同樣的這個原理呢,也適用于一些多胎家庭。所以,其實在一個集體當中,孩子彼此之間的攻擊性,就是要用愛去調和的。
還有一種被孤立的孩子,需要去評估他在家庭當中的狀態。他是不是從小到大在家庭中都處于被忽略,被虐待的狀態。虐待很多時候可能是隱形的,比如說被忽略也是一種隱形虐待。這樣的孩子可能形成了一種關系模式,讓周圍人來忽略、欺負他。對于這樣的孩子,我們就需要從家庭環境下手,幫助他、滋養他,協助他建立更好的人際關系。
景芳:所以我覺得,如果一個孩子孤立的話,有很多種可能性,還是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個問題其實能夠引起我自己的很多的回憶。如果孩子被孤立,我給父母一個小的建議,就是你們可以在孩子周圍去找找相對比較友好的孩子,來幫助自己的孩子。
藝家:當一個環境當中,有霸凌產生的時候,真正的受害者并不只是受霸凌者本人,所有旁邊圍觀的孩子在某種程度上都會受到心理上的沖擊,而且會延續很多年,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
如果說一個環境當中本身,它的權威有一些施虐性在里面,對于所有的孩子來說也都是會產生心理沖擊的。
同時作為父母,我們也是下一代輿論的營造者,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這一點還是挺重要的。
對話8
關于拖延癥的探討
景芳:有家長說他自己有拖延癥,但是他看到孩子拖拖拉拉的,他就很焦慮。所以呢,就像這種問題。該如何處理?
藝家:我之前在自己的公眾號“藝家心理”里面發過一篇文章,叫《千百種拖延癥的心理動力》。里面就分析了很多我們意識不到的,跟拖延有關的感覺。拖延背后的動力,其實每個人都不一樣。
有的人拖延是出于一種自戀,比如“老子就享受最后一刻交稿的感覺。”
還有一種是對于成功的恐懼,也會導致拖延癥。這個聽起來非常反直覺,怎么會有人害怕成功?對他來說,成功喚起的不是愉悅和滿足。而是更多的要求, 那他干什么要成功呢?他們就會去拖延,不要去成功,這樣就不會去面對更多的要求。如果是這樣的一種狀態呢?你可以去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真的享受那一部分成功。
有些拖延可能是被動攻擊。他對周圍人不滿,但表達不出來,只能通過拖延的方式讓對方不爽。這也是我們有些時候對待領導的那種方式。
每個孩子在拖延的時候,都需要查看他獨特的動力是什么,否則我們沒有辦法切實地去幫助他改善這個拖延行為。
有時拖延并沒有真的搞壞什么事,無傷大雅,保持點癥狀,也可以活得很健康。
當你用享受的感覺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發現做事情的生產力會順暢很多。
對話9
如何面對老師的苛責
景芳:在學校,老師給了孩子一些不好的評價或苛責,孩子不喜歡這個老師,也不喜歡這個學科。你有沒有好的建議,去讓孩子更好地面對這樣的情況?
藝家:首先,我們無法去改變老師短期內對待孩子的態度,但得想個地方能讓孩子去安放那些恨(的情緒),他才有空間讓一些新的東西進來。
其次,當孩子特別不喜歡一個老師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個老師和他(所教)學科去切割開來看待。讓他認識到我不討厭這個學科,只是討厭某個特定的老師而已。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聽聽孩子自己怎么說。這種時候你要尊重他,尊重他面對這樣局面的嘗試和努力。如果他說,沒辦法繼續聽這個老師上的課了。作為父母,也千萬別去勸他,想辦法去提供一些新的資源就好。
景芳:我也覺得其實討厭一個人是挺正常的,但是我們最終要學會跟這個世界相處。這個世界由你喜歡的人、你討厭的人和一些喜歡你的人和一些討厭你的人組成的。我們最終是要學會跟這四種人都能夠和諧相處,這才是更加長久穩定的社會化的生存模式。
??童行讀書月系列直播-景芳對話大咖??
請鎖定郝景芳視頻號
景芳老師對話俞敏洪、老喻、嚴藝家、古典、邱志杰、李一諾、三川玲、樊登、吳愷及神秘嘉賓重量級大咖,深度解析2021年教育熱點。
10場直播,不同主題和角度,為您解答您最關注的當下教育問題!
互動話題
你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出現過以上這些問題嗎?你又是解決的呢?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你的經歷和想法!
拓展閱讀
童行書院
系統性通識教育
點擊“在看”,與好友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