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孩子從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便與愛和責任結緣。責任感是一個人與社會關系維系的必要條件。責任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它是通過生命個體與社會共同施愛和被愛,互相感恩構成的。一個生命個體,無論是對自己的家庭成員還是親朋好友,都要負責任,這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活態度。
一位朋友的孩子考試成績很糟糕,當家長批評他的時候,他卻找出了一大堆理由來推卸責任。比如說老師講課自己聽不懂,同學不告訴他作業的答案,這次考試的題目太難,考場選擇的地點讓他不習慣,考試時旁邊的同學總是做小動作讓自己受到了影響,老師沒有強調哪些是重點讓自己復習很吃力……這些理由顯然很牽強,甚至有些可笑。
由此可見,實質上他只是不愿意承擔考試考砸的后果而已。因為在這些理由中,沒有一條與他自己本身有關系,好像考試考砸了全是別人的過錯,與自己半點兒關系也沒有。與此同時,家長還發現,這個孩子最近撒謊的次數明顯增多了,而且除此之外,在別的事情上他也盡力去推卸自己的責任。朋友一家對此事非常發愁,他們覺得再這樣下去,孩子的性格一定會養成以自我為中心,這對于他將來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其實,孩子有推卸責任的現象是相當普遍的,有關調查顯示,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有推卸責任習慣的占60%以上。當然,這并不是孩子天生性格有問題,也不能因此就認為他們道德敗壞,這是因為他們的人格還不成熟,正是家長積極引導的關鍵時期。如果家長能夠及時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慢慢糾正,那么他們推卸責任的做法將會有所緩解。事實上,孩子的性格和習慣也是一個慢慢提升的漸進的過程,就如同智力水平的發展一樣,從出生到性格成熟,每個階段都會出現相應的問題,家長所做的,就是對癥下藥,然后幫助孩子養成優良的習慣。
孩子喜歡逃避責任,主要是由于缺乏信任感造成的。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給孩子的關愛和理解過少,不信任自己的孩子,經常對他們實施情緒冷暴力,那么孩子會受到誤導,從而在潛意識里形成一種 “我要是敢承擔責任,一定會沒有好果子吃”的觀念。這樣一來,他們就會有意識地撒謊,有意識地去推卸責任,會形成畸形的人生觀,就連心理上也會出現問題。而一旦遇到什么事情,就會千方百計尋求推卸責任的方法,讓自己免于受到懲罰。
此外,如果家長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凡事由家長說了算,讓孩子只有聽話的份,那么孩子就會下意識地把決定權交給父母,每當遇到什么事情,都會想讓父母來做出決定,讓父母去幫助他們承擔責任。
孩子意識到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學會擔當,家長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要知道,孩子的良好習慣都是長期教育養成的結果,所以,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自己要做好榜樣,堅持自己勇于承擔責任,這種榜樣的作用對孩子潛移默化地產生影響,從而養成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習慣。
其次,家長要在心理上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和家長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比如說讓孩子自己去住一個房間,獨立地去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整理和布置,自己完成清潔工作,家長不會去干涉等等,讓孩子感覺自己受到了尊重,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完全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小編總結:家長培養孩子敢于擔當的意識和富有責任感的心是不可能是一下子就解決的,家長首先要學會如何正確地去引導孩子,其次激發孩子的潛力,最后家長們一定要把它當成一項長期的任務堅持下去。
責任編輯:黃莉梅_baby9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