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捫心自問,你是個好人嗎?
有人說,真正的善良是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
但很多時候,跟隨大眾就會無疑讓自己成為一個加害者,此時的你就從“善”轉變成了“惡”。
白羊中的黑羊
善惡本就是一個不確定的事件。
當我們面對巨大的壓力時,通常會把無法自圓其說的問題轉移給相對軟弱的人,從而形成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的'黑羊效應'。
無助的黑羊--受害者,常常什么也沒做,就無辜遭受周圍人群的攻擊。
持刀的屠夫--加害者;不清楚發生了什么事,只覺得跟著大家一起對某個人做某些事很有趣。
冷漠的白羊--旁觀者,目睹部分或全部過程,卻沒采取任何行動。
菲妥妥事件
前些日子的“菲妥妥事件”,因父親欠下巨額高利貸無力償還,一家人決定自殺。
菲妥妥在微博發布了遺書被救。
菲妥妥當日遺書交代的原因
這本是一件讓人慶幸的事情,畢竟是一條人命的獲救。
但第二天,就有人在網上扒了她以前的微博:
旅行、用iponex,有大量未拆化妝品,在游戲充值上萬元等,認為她是在炒作。
一夜之間,網上無數人開始對她冷嘲熱諷,詛咒和謾罵如潮水涌來。
以前有句話;“以筆為戈,以紙為戎。”
或許現在應該成為“以鍵盤為戈,以閉眼為戎”了。
其實很多人并不知道嗎,也不想知道事實,他們只管自己的快樂。
而一些知道真相的人,最終選擇了旁觀。
這導致一家再次自殺,這次他們成功了,菲妥妥當場死亡。
跳樓輕生
還有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的新聞,一個人爬上樓頂企圖跳樓輕生。
都不知道那群人怎么知道的消息,就見一瞬間樓下就出現了大量的吃瓜群眾。
而這些群眾中只有一兩個人選擇了報警求助,而有更多的人選擇等在一旁看熱鬧。
有人有說有笑的發表自己的看法。
又是這個人欠了外債無力償還,又是這個人有了外遇被現場捉奸。
無數的版本飛竄在半空中,久久無法落地。
更有甚者,在看到女孩的猶豫后直接起哄,認為這人在“做戲”,認為她在尋求曝光率。
催促他趕緊跳下來,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
最終,在眾目睽睽之下,這人一躍而下,落地后當場死亡。
而那些圍觀者如同蒼蠅一般感嘆一番,掏出手機拍幾張照片傳在網上便轉身離去。
這就是“黑羊效應”的真實寫照。
我們自然有理由相信:
除去一些唯恐天下不亂的,大多數起哄的人并沒有逼死輕生者的主觀意圖,只是看著好玩兒。
也就附和著大眾嚎上幾嗓子,權當發泄日常的煩躁。
但就是他們的一時興起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校園霸凌
又或者一直處于熱議之中的校園霸凌,幾乎每個電影中都有白羊和屠夫的存在。
往往在事情敗露后,當警察問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說:
警察叔叔,我是個好人啊,我當然只是隨著他們上去輕輕推了他一下
/我當時可連他衣角都沒有碰一下,我絕對沒有害他的意思啊。
可他們不知道,在做這些事情甚至無作為的時候,他們早就把利劍插滿了那個孩子的心臟。
真正的我們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的“白羊”、“黑羊”與“屠夫”的角色經常在互相轉換,今天無比可憐的“黑羊”也可能轉身化為冷血無情的“屠夫”。
遺憾的是,現在的社會很少有人可以意識到自己正身處于這個古怪而殘酷的漩渦之中。
有人說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好人,只有惡人與帶著“好人面具”的惡人。
要我說,真正能夠把人們結成利益共同體的不是所謂的交流和合作,而是罪惡的共享。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大的信任,就是把自己的陰暗面展示出來。
就好比你會肆意的向自己的父母發泄自己的不滿,但在面對自己的朋友、上司時卻變得和藹,仿佛當時發泄的那個人不是你一樣。
個人犯下罪惡可能會讓人感覺后悔與懊惱,但當集體犯下罪惡之后反而會讓機體的關系變得更為緊密。
“一條繩上的螞蚱”、“法不責眾”不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
因此,人群中的“屠夫”在加害“黑羊”時并不會有太大的負罪感,因為“屠夫”和“白羊”的數量,遠遠的超過了那一只“黑羊”。
當量變為質變時,惡也就是善。
當我們躲在屏幕后面瘋狂“輸出”的時候,不如好好想一想
我們躲在網絡背后說這些話,在人前還能說嗎?
電腦屏幕上反射出的是我們應有的樣子嗎?
還有一個面露慈悲實質恐怖的惡魔呢?
東野圭吾的《白夜行》被這樣評價:
世上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不要輕易的去試探人心,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太陽。
很多時候,只是在照亮別人,唯獨照不到自己。
人活著,總是要相信點什么的。我們不要把別人想得太壞,但也不能想得太好,而使自己受到傷害。
盡管人都有兩面性,但是大多數的時候,還是拿出了善良的一面。
我的天空里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并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么明亮,但是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借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
或許,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們也可能成為那只黑羊。
只是,努力不要被推入深淵。